李愛榮
(廣西南寧市馬山縣林圩鎮興隆小學,廣西 南寧 530602)
數學是一門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生,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狀況,在推動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暫時可以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對教學方式進行大膽創新。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主要突出教師的講解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明顯,教師在臺上分享數學知識,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提出的觀點,這就導致原本生動有趣的數學知識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明顯不足。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教師可以對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創新與改革,既突出了數學知識的嚴謹性,同時也增強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學生能夠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探究知識轉變。
豐富的教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架構,目前許多教師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時帶有較強的功利心,教師通常只關注教材中體現的數學知識,很少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這直接影響到數學教學效果。在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收集教學素材,無論是生活中有趣的數學現象,還是數學文化知識,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材料。相較于枯燥乏味的課本知識,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拓展性教學內容,更能夠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能夠在教師分析和講解數學案例的同時,掌握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接觸到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現實息息相關,為了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必須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活情境,將生活現象還原到課堂,讓學生聯系生活思考數學問題。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選擇將學生熟悉的事物直接帶到課堂,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收集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資源通過妙趣橫生的動畫材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根據教學主題的不同,教師需要準備的情境創設素材也各不一樣,以人教版小學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為例,教師應當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將生活中常見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作為創設情境的素材,這是可以利用工作之余拍攝校園內的各個場景,并引導學生在觀看圖片的同時思考哪些物品是長方形。對教師選擇的素材貼近現實生活,學生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深入的聯想,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的認知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圖形特點,同時也能夠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
信息技術能夠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為了提高小學數學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借助信息技術提供合作探究的材料,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在組織探究活動時,教師可以嘗試融入小組合作教學法,幫助學生分組分工,以3-5人為單位組建數學學習小組,要求學生根據不同活動探究主題進行明確的分工,確保合作探究活動的有效性。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扇形統計圖》為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提供學生期中測試的成績,要求學生思考如何分析數據并制作扇形統計圖。在互動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分析數據、繪制圖表,這樣一來,每位學生必須各司其職,發揮各自的作用,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教師必須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嘗試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組織數學游戲,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設計游戲活動時,教師應當保留數學知識的嚴謹性和游戲的趣味性,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組織游戲活動,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參與游戲,并且在游戲活動中收獲數學知識。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小數乘法》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摘蘋果”的游戲活動。教師首先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繪制一棵掛滿蘋果的蘋果樹,每個蘋果中寫著小數乘法算式,學生通過強大的方式計算算式,計算正確視為摘下蘋果,最終摘蘋果數量最多的學生視為獲勝,并收獲教師的獎勵。在趣味游戲活動中,學生學習興趣更加濃厚,數學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活躍。
結語: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這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必然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學水平,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創新教學方法,從而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目標,通過生動有趣的探究活動和數學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價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