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花
(山東省東營市勝利科技小學,山東 東營 257000)
五月的一天早晨,校長捧著一把綠色的小果子走進我的辦公室,說到:“你看,木瓜還沒成熟,孩子們就把這些小果實摘下來,玩完之后扔到了地上,真可惜啊!一會升旗的時候再強調一下!”看著校長留下的小綠果子我陷入了沉思中:每年學校的木瓜樹都會結出金燦燦的果實,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好動性,還未成熟的小果實被孩子們摘下當成玩具,新鮮勁一過,地面就成了小果實的“家”,雖然經過多次強調,但收效甚微。怎樣才能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呢?我想還是應該從學生的切身體驗入手,讓體驗教育伴隨學生內化的知、情、意、行的不同階段和全過程。
我校開發了校本課程《校園植物》,其中一課就是關于木瓜樹的。在講授這一課時,老師提前讓學生去觀察校園里的木瓜樹,上網搜集相關資料并在課上進行展示。有的學生為大家展示了木瓜的種類;有的學生展示了木瓜的圖片,介紹了它的藥用價值;有的同學介紹了木瓜樹的生長習性,種植養護的不易。老師也向學生們介紹了學校是如何養護木瓜樹的,接著又出示了被學生摘下來的還未成熟的木瓜小果子的圖片,讓學生議一議這樣的行為對不對,美不美。學生們通過討論認識到:木瓜樹是學校特有的樹種,它為學校增添了綠色,木瓜樹的種植不容易,隨便摘沒成熟木瓜的行為是不對、不文明的。
開啟學生“知”的大門后,學校接著開展了各班認養木瓜樹的活動,讓學生們承擔起照顧樹木的義務,如澆水等維護工作,學生們也有自己的權利,他們可以給木瓜樹掛樹牌,可以給認養的小樹起個好聽的名字。自從認養了木瓜樹,五年級二班的學生汪顯方進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給木瓜樹澆水。離校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去看看木瓜樹。“小乖,我們明天見了!”汪顯方撫摸著樹干笑著離開--儼然,他就是小樹的“家長”,當起了小樹的監護人,照顧小樹。時間一久,學生們對木瓜樹都有了感情。課間里,孩子們還主動承擔了制止學生攀樹摘果的行為。
十月份,木瓜樹的果實已經透著淡淡的黃色,看著馬上就要成熟的果實,學校又開展了“我的金點子”木瓜熟了怎么辦活動。通過征集,學校采納了以下幾個金點子:一是和父母一起采摘木瓜;二是比比看誰的木瓜樹結的果實最多;三是開展木瓜愛心義賣活動;四是開展木瓜創意大賽。在木瓜豐收采摘時,學校邀請家長參加,學生和家長共同制作了采摘工具,一起體驗著收獲的快樂;采摘后學校還評選出果實最多的木瓜樹為“功勛樹”舉行掛牌儀式;豐收的果實被學生擺在“貨架”上出售,學校還建立了愛心基金帳戶。學生們義賣木瓜的錢款全部存入其中,幾年來共資助生活困難學生38 人次;木瓜創意大賽,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用靈巧的雙手裝扮木瓜,賦予它們藝術的靈氣,讓它們點綴孩子們的生活。
沒有觸動心靈的德育是蒼白的,只有讓孩子們體驗,他們才能信服,并進而信奉。體驗作為一種個人的心理活動,是別人所無法代替的。體驗教育是一種由教育對象親身經歷,自我作用的過程,它尊重人的主體地位,教育者完全沒有機會“說教”、“灌輸”或“包辦代替”。通過本案例,我們認識到實施體驗教育應遵循以下原則:
要注重引發和增強學生的直接感受。體驗要以體驗者的感性親歷為前提,只有在體驗者親身經歷的基礎上才能發生。
注重引發學生在知情行等方面整體互動的整體性原則。體驗作為一種活動,是體驗者的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等方面復雜交織的整體運動,具有整體性特征,因此我們要把握好整體性原則。
真正的體驗是在主體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整體性互動中產生的,而這種知、情、意、行的整體互動需要經歷一個時間過程,要給學生一個充分的體驗過程。
教育者的控制程度越高,學生活動的自由度越小,因此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在體驗中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的自主性原則。
活動開展幾年來,學生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養護著木瓜樹,讓木瓜樹結出累累碩果,在體驗中感受到養護木瓜樹的不容易,隨便采摘木瓜果實的學生沒有了,愛護養護木瓜樹的學生多了,學生愛綠護綠的意識不斷增強;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生多了,對學校事情漠不關心的學生少了;在養護樹木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的互動,增強了親子感情;愛心義賣培養了學生的愛心,讓學生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木瓜創意大賽讓學生們親手裝扮木瓜,為學生的創意搭建舞臺,充分發揮其想象力,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讓孩子們從體驗開始,以身體之,以心驗之,以行達之,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的養成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