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覃波
(柳州市第十五中學,廣西 柳州 545001)
歷史是學生對于過去有超越時空的理解和認知的窗口。然而歷史事件不可能再現,學生不可能直觀得看到曾經的歷史事件。而這就需要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通過課本的內容,插上想象的翅膀,了解歷史,理解歷史。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教師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能力。那么如何將這一思想落實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1]?我進行了一些嘗試,收獲了一些經驗,下面,我將談一談我的看法。
想要有效得進行探究式學習,引起學生的興趣是關鍵的一步。引起興趣在教學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有效得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進而讓學生自然而言得做好良好的心理準備,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會有初步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自發推進,而不是被迫接受,會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感受感覺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有效推進探究式學習。
例如,在探究《難忘九一八》的課程學習中,教師可以先播放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對于九一八事件有一個大致得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為什么東北人民會背井離鄉,四處奔波?他們到底經歷了什么樣的苦難?那時的中國社會發生了什么事情?學生帶著濃烈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得便會進入探究式學習。
歷史無法重現,這就需要教師設定情境,通過自己生動優美的語言描述教材內容,幫助學生能夠更加充分地理解歷史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設置懸念的方式,層層相扣,巧用學生的疑問點,吸引學生的聽課興趣[2]。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堂提問的形式和學生進行充分地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欲望,讓學生能夠自發得加入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從而形成了學習的內驅力。
例如在講《三國鼎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取得勝利,但是卻在赤壁之戰中以多敗少,輸給了孫劉聯軍,打了敗仗?同樣是一支隊伍,為什么兩次戰斗的結果截然不同?”學生在心理也會自然而然得畫上一個問號,迫切得想要知道答案,在好奇心的趨勢下,學生會積極主動得通過閱讀進一步探究問題的答案。由于學生強烈求知欲的驅使,探究的欲望自然漲高,接下來的學習也將會非常順利。
討論是歷史學習中常用且有效的一種方法,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的協作能力會有一定地提升,同時他們的創新能力也可以得到鍛煉,應變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有顯著地提升。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中,探究性學習完全以學生為主,他們可以集思廣益,相互學習,給出全員滿意的答案。因為歷史問題都是開放性的,沒有固定的答案,這就有助于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充分開發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例如,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你們對于馬克思有什么樣的評價?”相信每一位學生在學習完相關內容后,對于這個問題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課堂的學習氛圍會變得熱烈起來,學生積極主動得參與課堂討論,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認真聆聽他人的觀點,尋找他人觀點和自己觀點的差別與相似之處,學習他人如何闡述同一觀點,學習他人的其他想法是什么樣的。通過這樣相互學習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思維互補,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辨析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給出合理且適當的建議,有助于學生在思維能力上有進一步地提升。這樣,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會很容易產生獲得知識的愉悅和成就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協同合作能力。
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學生在學習完教師授課的內容后,在心里難免會有其他的疑問。在基于較為成功地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前述內容上,學生會有底氣提出自己的疑惑,這也會是探究性學習的初步成效之一。這時,就需要教師留有時間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得提出問題。因為個體的差異,學生的問題會是各種各樣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從多個角度對講述內容進行思考,以便在課堂能夠自如得回復學生的提問。而在回復學生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妥善得從適當角度進行分析和引導。
當下,探究式教學并不是很成熟,所以教師在應用的過程中也應當考慮探究式學習的弊端并加以注意。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應當注意探究選題可以開放但是不可以過度開放,否則學生會在強烈好奇心的趨勢下,翻閱大量資料。這樣一來,他們可能會攝入不重要甚至是不健康的知識,這將和我們的教學目的相背離。同時,教師在探究性學習中應該保有一定的監督,不能放任不管,應當及時能合適得予以一定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