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第三小學,河北 承德 067000)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我國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實踐性,越來越明顯和突出,對于整體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也產生深遠的影響。語文學科有著很明顯的時代性和創新性,承載著優秀的民族文化,蘊含著無比豐富的教學資源,是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學科,而其中的文言文教學,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過程中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在此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認清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形式,深入的挖掘文言文教學中的精髓,汲取豐富的教學內容,在傳統和現代結合的歷程中,高效有序地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給予文言文課堂教學改革,密切的關注,凝聚學生的智慧,積累更多的教學方法,從而獲得最理想的授課成果。那么在小學階段,開展文言文教學有效策略的研究表現在:
伴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推進,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交流,得以全面的推廣和運用,促使學生內心的體悟越來越深刻和明顯。而對于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來說,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引領學生熟讀課文內容,對其中的古詩詞進行科學化的解析,領悟到故事中所蘊含的人生道理,并在小組交流中積極的發言,善于表現自己,才能更加密切的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增進學生對課程的理解,不斷的發展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深度的探索文言文知識做好鋪墊。比如在進行《學弈》課堂教學時,教師在事先安排的小組內布置不同的任務,組織學生進行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深度的思考:兩位徒弟“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短文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然后鼓勵學生在小組間進行的交談,促使學生暢所欲言的發表個人的看法,積極的表達出自己對本文的體會,促使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能明白“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深刻道理。
生活與課程之間的聯系是組織課堂教學實踐的關鍵之所在,也是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所學內容的重要依據。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深層次的開發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并以此為契機,靈活地進行文言文課程的改革和創新,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實現課程內容與生活實踐的完美整合,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文言文的探索,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并加深學生的理解,從而為學生的全面學習創造條件。比如在進行《精衛填海》的課堂教學中,就通過故事片的形式為學生播放,讓學生在觀看精衛等諸多上古神話過程中,對文言文學習產生濃厚興趣,然后再基于故事片中涉及到的問題來進行精衛填海的講解,這樣既有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全面激發,也能夠促使其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分析各類問題。這樣既有助于學生語文思維的進一步拓展,也能夠幫助學生輕松、高效掌握文言文中的語句、詞匯。
情感的傳遞,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得以推進和實施,只有讓學生真正接受到優秀的文化并受到熏陶,整體的課堂教學效果才會更為明顯,而學生的內心感受才會更為強烈。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關注學生情感教育的挖掘,文言文教學中,歷史文化的提煉,與學生的內心進行有機的結合,真正贏得學生的喜愛,讓學生內心迸發出無限的激情,不由自主地進入到文言文的探究中,并產生積極的情緒,逐漸消除心中的顧慮,緩解學生緊張的情緒,讓學生找到人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濃厚情感,順利地實現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情感升華。比如《楊氏之子》這篇文言文所蘊含的生活智慧,以及《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專心探究的學習態度等等,都是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的素材。通過這些文章的開發,才能總結出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品質,使其基于對文字意義和文學形式的理解,以帶領學生順利地走進中華民族的文學寶庫。
言而總之,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背景,為文言文教學的有效進行創造廣闊的空間,與新課程標準的融合進行有機的統一。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上述教學策略的引領下,以學生喜愛的方式,進行文言文課程的改革和創新,深深的觸動學生的靈魂,讓學生的語文思維始終處于發展之中,延伸文言文課程的主旨和思想,增強學生的理解,從而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順利的實現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全面更新,達到整體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持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