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乾
(重慶市奉節中學校,重慶 奉節 404600)
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對學校人才培養的要求,其中“美”指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感知能力。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承擔著美育的重任,其獨有的課程內容與培養效果是其他課程難替代的。但是目前在初中美術課堂中,部分教師僅僅是讓學生畫畫、裁剪以及動手雕刻,卻忽視了美術欣賞,沒有調動學生的多感官來欣賞美、感受美。這影響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而如何在利用美術課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則成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初中美術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美術教材的作用,引領學生欣賞與感悟。需要提起注意的一點是教師在開展美術欣賞課時要將其內容與新課改的要求結合起來,采用直觀引導的方式來指導學生學會欣賞。
初中美術欣賞課中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從造型美、色彩美、構圖美等等層面來欣賞,還要嘗試著從美術作品的意蘊中來理解作品。例如在學習《筆墨千秋》這一課程時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悟中國畫中所要表現的意境,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清明上河圖》。這是我做十大傳世的名畫之一,反應了宋代時期的風俗民情,該花采用了全景式的構圖方式,并且還采用了散點透視的方法。如此就在有限的畫面空間之內展示出來廣闊的內容。在欣賞該畫之前,教師還可以將與《清明上河圖》相關的文字與視頻信息制作成超鏈接,這樣學生就可以自主選擇其所喜愛的版塊。教師也可以將畫中所有描繪的歷史情境、人物表情等等結合起來設計出一個個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蘊,也拉近了美術作品與學生自身的心理距離。
美術作品要具有良好的表現力,帶給欣賞者一定地視覺沖擊,欣賞美術的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從直觀感知中了解該作品想要傳達的形象。想要達到這種審美水平學生還需要經歷豐富的生活體驗,感悟生活中的事物學會欣賞來自生活中的美。所以在初中美術欣賞課堂上教師還要引導去發掘生活中的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讓學生深刻的意識到美來源與生活。
校園中的一片樹葉、操場邊的一個小石子、早上的朝陽、傍晚的火燒云、雨霧中的夔門等等一切都是美術欣賞課良好的教學資源。還有人們的喜怒哀樂等等,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頭腦中自然會產生一些聯想,構思出很多獨特的內容,這就為學生的創新打下了基礎。例如在學習《畫畫你我他》這一內容時,學生們首先要學會觀察與欣賞,要看到某一個人物肖像所獨有的特點。不但要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與分析這一特點,還要準確地將這一特點展示出來,尤其是要展示人物的神情,這也是學習的難點。
在初中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學生們創設一個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尤其是校園內的景觀。在學習《向日葵》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真實的向日葵,其在不同時間段的表現。這樣就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產生良好的美術體驗,讓美術學習回歸生活,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生對于美的創造是建立在美的感受與體驗的基礎之上的,學生所創造美的過程直接展示出了其審美能力。在初中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其在生活中或學習中所發現的美、感悟到的美創造性的展示出來,這也是提升審美能力的途徑。美術欣賞能力要以美術基礎知識為基礎,這樣其才能從美術的角度來感悟與評判,增強對事物的美術感知力。還可以將美術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結合起來,豐富美術欣賞課的內涵,引導學生創造美。例如在學習《梅竹言志》這一內容時,美術教師可以同語文教師聯合起來舉辦一次“感悟文學品味詩情畫意”的活動。在該活動中學生們可以給經典故事配畫,如“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也可以給學生做創造的竹子匹配相應詩句,讓學生感悟其中的詩情畫意,文學能力與審美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的最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但是審美能力的培養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有耐心來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具體來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歐國名畫欣賞來感受美術的美;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在一草一木中發現美并體驗美,還可以結合其他學科教學引導學生來創造美,實現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