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東升小學,河北 霸州 065701)
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以及人們對污染問題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成為一項公眾性的話題,正在不斷地與教育層面相結合被納入到學校的教學體系當中。一方面,人的環境保護意識以及響應環保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環保意識與能力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培養過程;另一方面,學生將成為21 世紀的主人,學生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強弱將對我國的建設與發展造成重要的影響。當前,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社會的共識,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針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己經越來越受到關注。
美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門類之一,其發展進步促進者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保護環境,不能夠僅僅通過完善的法律法規,實施環境教育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在小學階段加強環境教育以及人才培養,對于提高國民素質、改善環境問題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并且,當前的小學美術教材內容非常豐富,與環境相關的題材也非常多。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小學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應當遵循教師的指導,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培養學生的發現美、感受美與創造美的能力,實現培養美術素養以及技能技巧的同時,讓學生了解當前的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樹立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意識。
小學環境教育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美術課堂教學活動應當針對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打造出融合性強、形象生動、易于講授的特點。因此,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師應以美術課堂為基礎,利用美術教材中內容并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教育。講授法指的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將小學美術教材中融入與環境相關的知識,以講解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促進他們對環境認知能力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美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輔助設備向學生展示優秀的圖像、影像和音像等資料,將環境意識滲透在美學之中。
例如,進行裝飾畫制作的課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身邊常見的廢棄的材料,廢舊掛歷、廣告招貼紙、廢棄的破布,教導學生通過良好的藝術構思將這些具有獨特肌理的材料將其加工成藝術品,并對教室進行裝飾。以此增強環境意識,將教育延伸到課堂上、家庭中。
辯論法指的是針對某一個環境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闡述和辯論。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提出更為可行的解決方案。通過辯論法教學,教師讓學生欣賞不同類型的作品,設計問題讓其進行短暫的辯論,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及刺激他們的思維活躍性。
例如,進行《讓世界更美好》的課程教學活動時,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中國環保萬里行》的資料片段,讓學生認識到環境形勢的嚴峻;或者播放圖片投影以及幻燈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然后教師設立以下問題讓學生辯論:比如你能做些什么應對環境污染?保護環境需不需要我們的力量呢?讓學生思考并探索改善環境的方式與意義。
“綜合·探索”教學方式是綜合性的美術活動,涉及到學生的各個學習領域,包括語文、數學等其他學科。首先與語文、社會等學科相結合和,根據學科的特點間美術滲透到當中,比如讀到環境保護的相關故事后引導學生將其用畫筆描繪出來,同時學生可以為自己的文章和日記等配圖;可以利用主題性宣傳活動或者進行班級的繪畫競賽等方式進行滲透。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環境保護類節日如“植樹節”“世界環境日”等組織學生參與保護環境的美術性活動?,F場作畫、書畫展等方式。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特征,筆者適當地添加計算環節,如讓學生計算一棵樹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在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加入環境保護的理念。一是利用自然、校園、社會生活中的資源進行教學。通過運用水粉、水彩畫以及山水畫的方式吸引學生對于環境的認識;二是將學生帶入實際環境教育中,具體通過欣賞優秀的作品、風景寫生以及山水畫創作等,引導學生創作出具有特色的自然風光景色。比如在進行《素描風景寫生》實踐教學時,在封閉的教室中讓學生非常疲勞,難以產生靈感。通過實地的寫生,帶學生到校園中進行寫生,激發學生環境保護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表現,分析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口頭和繪畫表達。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應當觀察學生參與度,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對學生進行教育指導,反思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對自己以及其他同學的環境保護意識、態度和情感進行評價。
對學生的相關作品進行分析和解讀,將作品中的信息和情感進行分析,實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加工,提高信息的實用性。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對所見所聞進行真實的描述,注重實事求是。同時,教師對學生的繪畫信息進行收集時,要客觀公正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不能以作品的藝術質量作為研究條件。
總而言之,通過美術教學讓學生關注和愛護我們身邊的環境,同時強化對環境的認知,形成環境保護意識以及生態憂患意識,增強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之情和責任感。讓小學生具有良好的環境意識,掌握好環境保護的技能,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