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娥
(河北省深州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深州 053800)
中職數學教師要適應職業教育改革需求,順應新時代對教育工作者的全新要求,努力提升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水平,了解時代的發展,數學教學中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發生的變化,也要了解在生活實踐中的工匠精神,研究新時代背景下在中職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工匠精神,做了如下研究。
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中職數學教師已經非常重視數學的應用以及與其他領域的聯系,并深入挖掘數學的魅力。重視文化育人的整體性,具體表現為注意到數學的科學性、工具性,更加重視數學的人文性、價值性;注意到數學知識的傳授,也更加重視數學所包含的語言、方法、思維、原則和精神。不僅傳授知識,保留數學的整體性,保留血肉豐滿的數學,進而也就保護了數學教育的“靈魂”,數學教學滲透工匠精神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糾偏的作用。今天,我們要用數學教學滲透工匠精神,通過工匠精神滲透策略的運用,不僅能夠改善教學效果,同時對于人文素養與工匠精神的提升也有重要意義。教師只有努力演繹工匠精神的厚重與繽紛,才能向學生傳遞工匠精神,才能進一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針對傳統教學的弊端,本著育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的教學原則,基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借助超星學習通、微課、PPT 等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經過多次試驗研究,總結了應用多媒體技術構建了適合中職數學教學的模式,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課前準備:教師將微課、導學案、課前自測題、需要學生搜的有關資料要求等上傳至超星或云班課等網絡平臺,學生自學完成任務,劃分學習小組,并進一步布置小組合作任務。學生在手機端加入課程,自主學習微課、完成學習任務,參與在線討論。小組合作有效地培養學生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
(二)課中教學:一般每堂課包含情境導入、合作探究、學以致用、課堂評價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情境導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主動攝取、積極建構地滲透工匠精神的中職數學教學場景,從而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通過培養學生精準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播放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大國工匠視頻或者工匠故事滲透情感教育。從而達到滲透工匠精神的教育目的。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分組方式,采取教師指定、學生自愿的方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探討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小組就學習內容任務分工,互相之間緊密合作,探究問題;然后在教師的組織下各學習小組匯報研究心得,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及團隊合作意識,從而順利實現了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的目的。
第三環節、學以致用:中職數學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內在聯系,專業課中運用的數學知識要具體化。此環節使得工匠精神達到升華。通過創新教學方式,積累一定量的、有指導和借鑒意義的滲透“工匠精神”的經典課例,為今后滲透工匠精神數學課堂的構建提供有力支撐。通過培養學生嚴謹樸實的科學態度,理性自律的人格特征,勤勉自強的探索精神,開拓創新的基本素質,寬容謙虛的人格特征的數學精神,幫助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形成求真臻善達美的優秀品格。
第四環節、課堂評價: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自評、互評合作探究過程中的表現,教師點評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及探究成果,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結構,升華認識,提高能力。在借助超星平臺數據統計對學生課前、課中、課后進行有效評價,學生借助學習通上的評分系統進行自評和互評,實現了多元評價、過程性評價及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了學習效果和質量。同時培養了他們團結合作的工匠精神。
對學生而言,利于開闊視野、激發興趣、推動創新,提高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成為具有綜合職業能力,能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對教師而言,利于豐富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方法、深化知識深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以高效的教學策略來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對學校而言,利于拓寬素質教育渠道、擴大素質教育領域、推進素質教育進程,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對企業而言,目前企業招聘人才由原來的看文憑過渡到注重經驗,再到如今青睞創新精神,這是人才理念與時俱進的深刻體現。
總之,在工匠精神已正式走進中職課堂的今天,通過中職數學教學滲透工匠精神的研究,將工匠精神在中職學校數學教學中有機地融入滲透,促使學校、教師、學生都能浸潤在“工匠精神”這樣的環境中,從本質上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目標,從而達到讓中職數學這門課程成為中職學生和諧成長的重要元素,努力使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感受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