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宇 李嵬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0)
苗族姊妹節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廣大苗族人民的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目前盛行于黔東南州劍河縣革東鎮、黔東南州臺江縣施洞鎮、黔東南州臺江縣良田鎮等地,其中,規模最大的當屬黔東南州臺江縣施洞鎮,施洞鎮苗族人民每年會在農歷三月十五舉行姊妹節,各村寨的年輕人都會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通過跳木鼓舞、唱歌等多種形式來開展社交活動,認識新朋友,找到戀愛對象等,富有較為明顯的周期性與群體性。苗族姊妹節實質上體現出苗族人民的婚戀習俗與婚姻觀,可有效凝聚社群關系,延續苗族上千年以來的血脈。2006 年,在黔東南州人民政府、黨委等大力支持下,施洞苗族“姊妹節”被國家文化部列為了全國首批民俗類國家級非遺。音樂全程貫穿于黔東南苗族姊妹節活動,涵蓋舞蹈和歌曲2 個部分,舞蹈多元化、曲調豐富化,通過音樂來在苗族人民之間傳遞情感。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既富有較高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與藝術價值,又存在著民俗文化、社交、娛樂歡快等多種功能,有鑒于此,對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進行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當前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日益加快,黔東南苗族人民與外來文化所產生的碰撞與互動也越來越多,旅游業有效地推動黔東南苗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廣大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較大的改變;與此同時,黔東南苗族人民的思想觀念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大的改變,苗族人民從“祖祖輩輩看天吃飯”轉為“外出打工謀生”,這樣一來,也就導致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具有市場化與原生態兼具、交互性與人文性兼具、現代性與傳統性兼具等較為明顯的文化特征。
傳統性是指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自始至終都保持質樸、原生態的特點,廣大苗族人民在上千年的勞動中逐漸形成了傳承至今的傳統音樂文化。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形態以苗族人民的民間原唱腔與民間原曲調為主,這也是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活動的主基調。當然,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活動也與時俱進,在不斷繼承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也融入了較多的現代元素,讓傳統音樂更加易于傳播、更加富有吸引力,讓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兼具現代性與傳統性。
娛樂性與交往性兼具是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的典型特征,無論是黔東南苗族姊妹節的合唱展演,還是黔東南苗族姊妹節的苗歌比賽,亦或者黔東南苗族姊妹節的千人踩鼓,均將苗族特色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既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又有利于促進民族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廣大苗族人民的文化認同。
經過上千年的積淀,黔東南苗族姊妹節已經形成了絢爛多彩、獨特厚重的音樂文化,音樂意境深遠、清雅脫俗,能夠很好地迎合現代人的審美習慣,也是創作現代音樂的重要源泉。當然,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也融入了較多的現代音樂元素,將現代歌唱手段與現代演奏技巧融入其中,在很大程度上也讓苗族特色韻味與現代氣息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增強了音樂文化的體驗效果。
第一,黔東南各級人民政府應該要建立起苗族歌舞文化的檔案室、音像資料室,樹立起一批“歌舞藝術之鄉”與“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與此同時,要重點保護苗族姊妹節音樂傳承者,對這些音樂傳承者進行歌師等級判定,務必要對其專業性進行最大程度地尊重,出臺優惠政策或給予一定經濟補助的方式來幫助他們,適當地給音樂傳承者一定的經費資助,時間可持續3-5 年,待其學有所成之后,就可授予州級、省級、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稱號,以此來有效引導這些音樂傳承者熱愛姊妹節音樂藝術、做好姊妹節音樂藝術,讓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能夠有序運行起來。
第二,重視學校教育,邀請這些苗族歌師走入校園,對學生進行苗歌講座,開設與苗舞、苗歌等課程,以此來更好地引導教育學生,將學校作為傳承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的重要基地,避免出現苗族文化資源流失的情況,當然,也可有意識地吸引音樂文化工作者加入到其中,聯合多方力量來發展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
黔東南苗族人民所處的人文環境與地理環境較為獨特,也讓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獨具魅力。以舞臺展演為載體來開展姊妹節音樂文化,可在很大程度上傳承與發展原生性音樂,但若只是局限于對原生性音樂進行保留,那么必然會局限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的傳播范圍。若以原生性音樂為基礎來將進一步豐富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必將能夠持續發揚苗族姊妹節音樂的藝術魅力,讓更多的民眾來到黔東南苗族地區進行觀光、休閑、旅游,但也需要把握創新性的尺度,若只是一味創新,不考慮傳承,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也會喪失民族性。
筆者認為當前還需要有序開展苗族音樂創作,讓一大批優秀的苗族音樂能夠脫穎而出。通過苗族音樂創作,既能夠讓苗族原生態民歌的音樂性得到繼承與發展,又能夠吻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音樂審美。例如,黔東南州開展了“苗族歌王歌后爭霸賽”文藝展演,《相約姊妹節》等歌曲獲得評委一致好評,這些歌曲融入了西方音樂元素與苗族音樂元素,這種全新的音樂文化創作手法讓更多大山外面的人認識了苗族音樂、知曉了苗族音樂,由此可見,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可讓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得以有效發展。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讓信息化進程日益加快,對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通過數據庫存檔技術進行保存就顯得尤為重要。以數字化技術為載體來有效管理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能夠為其后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特別是有相當數量已經處于瀕臨失傳邊緣的苗族傳統音樂更是需要運用現代傳播媒介來進行記錄與整理,這些在未來都將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首先,要將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用視頻的方式來進行記錄,并且將其作為具有黔東南苗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來加入到舞臺劇、電影電視作品中,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現代傳播媒介來感悟到苗族音樂之美。其次,要采用抖音、QQ 直播等平臺或者電腦編輯軟件來對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予以宣傳與改編,讓更多的人愛上苗族姊妹節音樂,也讓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能夠以互聯網為載體來與外界文化進行交流,讓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能夠傳播更廣、走得越遠。此外,為了能夠推動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就需要注意挖掘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將黔東南地區當地旅游文化資源與姊妹節音樂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相互促進、相互發展,以此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總之,為了能夠滿足當前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務必需要全面做好黔東南苗族姊妹節音樂文化,以此來形成較佳的社會氛圍,進而能夠不斷挖掘人民群眾新文化,最終達到大力傳播社會正能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