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游佳 2 易宇峰
(1 西華大學網絡中心,四川 成都 610039;2 成都市西華大學經濟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新農村建設潛力巨大,既是國家發展的潛力,也孕育著大學生個人發展的機會。目前,大學生對新農村建設了解不多,即使大部分學生居住在農村,也對新農村建設知之甚少,絕大部分學生沒有把自己的專業學習、個人的成長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有聯系;大學生對新農村建設的接觸不多,主要就是通過志愿服務的形式參與到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中。高校直接和新農村建設相關的專業不多,但可以和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產生關聯的專業很豐富。實踐證明,大學生能夠在新農村建設中獲得知識、獲得經驗、獲得技能,更好地幫助自身成長;大學生的參與,也有效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的開展。當前制約大學生參與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大學生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路徑單一,堵住了大學生從高校走向新農村。
直接到農村地區就業,是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主要路徑。目前,應屆大學生直接到農村就業的比例很小,且絕大多數為大學生村官或者基層公務員。顯然,發達地區擁有比農村地區更多的資源、更好的發展前景,因此大學生們更傾向于在城市就業。同時,對絕大多數非農科的大學生而言,農村地區缺乏適合的崗位,也是制約大學生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因素。相較而言,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內容更加廣泛,對專業對口的要求相對較低,也更適合大學生從事和參與。
志愿服務是當前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主要路徑。其中,由團中央、教育部等聯合組織實施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項目,每年招募一定數量的大學生志愿者到西部基層開展為期1-3年的志愿服務,并鼓勵志愿者在服務期滿后扎根基層繼續就業創業。截止2018 年,“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已累計選派27 萬余名大學生志愿者到中西部22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100 多個縣市區旗基層服務。[1]自1997年開始,高校每年都會組織開展聲勢浩大的大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三下鄉”以農村為主要服務地點,以農民為主要服務對象,以農業為主要服務領域,服務內容主要圍繞文化、科技、衛生等,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有很高的重合度。以暑期“三下鄉”為主,高校大學生也陸續組建了專項志愿服務隊,開辟了專項志愿服務項目,設立專項志愿服務基地,利用節假日、周末等空余時間,持續開展包括兒童關懷、敬老愛老、教育培訓、文明宣傳勸導等為主題的鄉風文明志愿服務。
高校部分和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相關的專業和課程,把實習實訓內容和鄉風文明建設相結合,也為大學生提供了有效的融入路徑。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內容比較廣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生等都能夠產生關聯。在專業上,只要是和“人”相關的專業,都能夠在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如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專業,管理學相關專業,政治學相關專業,社會學相關專業,教育學相關專業,經濟學相關專業,新聞和傳播學相關專業,心理學相關專業,法律相關專業,等等。鄉風文明建設既有思想、文明、文化領域的內容,也有政治、經濟領域的內容,還涉及到了組織、民生領域的相關內容。從基本國情來看,農村人口占比最大,理論和農村實際相結合,圍繞新農村建設開展研究,其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更加深遠而重要。
創新創業是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又一主要路徑。近年來,高校大學生返回農村創新創業的比例越來越高,也印證了新農村建設和大學生的相互吸引、相互需要。大學生返鄉創新創業,不管是從事傳統農業,還是從事農業的相關產業,都是帶著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直接地對農村傳統形成了沖擊。大學生創新創業,首先改變的就是農村的傳統思維和觀念,首先在風俗習慣、言談舉止上對農村、農民帶來改變;其次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新技術帶來的第二次沖擊。現代化的新技術必然要求相關從業者在思想上、能力上之相適應,必然進一步促進農村形成良好的學習、進步的氛圍,形成尊重知識、尊崇文化的良好氛圍;再次是大學生創新創業帶來的對農村相關制度、體制的沖擊。新的生產力發展必然要求新的生產關系與之配合,特別是大學生所從事的科技含量高、技術性強的現代化產生模式,必然要求農村要改變過去老舊的組織構架和生產組織關系,匹配以適應現代化生產方式的組織構架、管理構架、運作體制和機制。最后,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發展進步,又必然帶來新農村更大、更好的變化,從而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新農村的創新創業中。
實踐教學也可以成為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有效路徑。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豐富實踐,是對課堂教學是有益的補充。新農村為加深專業認知,理論聯系實踐提供了最好的平臺。實踐教學的內容、形式相對固定,實踐教學的時間相對規律,實踐教學的要求嚴格,考核明確。以實踐教學的形式引導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大學生接觸新農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大學生專業理論和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實踐的融合,教育學生在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中找到個人成長和國家發展的最佳結合點。通過實踐教學這一形式,為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志愿服務、創新創業創造了條件。
進一步完善政策和措施,鼓勵和引導高校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習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要“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2]新農村是建設強大國家的基礎,蘊藏著國家發展的巨大潛力,從政策和制度上,要保證高校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高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要始終服務國家發展,服務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以造福人民為根本宗旨。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政策和措施,鼓勵和引導高校把更多的智力資源、人力資源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要把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作為高校開展教學、科研工作的基礎和前提,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優秀的科研成果,提供更多的建設力量。
加強教育和引導,鼓勵大學生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中。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需要廣大高校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大學生也需要在新農村的舞臺上去檢驗真理、成就自我。當前,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階段,大學生在各行各業都將面臨嚴峻的競爭壓力。相較而言,農村地區雖然條件比較艱苦,但新農村建設的天地更加廣闊,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新農村建設的環境和氛圍相對寬松,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優勢更加明顯。這些都必將越來越激勵大學生投身到新農村建設中。
多措并舉,豐富和完善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路徑。就大學生群體而言,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涉及內容廣泛,參與門檻較低,大學生參與的熱情較高。要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為總目標,合理規劃大學生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大學一年級,以參觀、訪問、了解為主,適當地參與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志愿服務工作,讓大學生走近新農村、了解新農村;大學二、三年級,安排大學生進入專門的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志愿服務工作,明確工作任務和工作目標,結合實踐教學的內容,鼓勵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大學四年級,鼓勵學生直接到新農村建設中參與實習實訓、創新創業,或者把畢業論文帶到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中,把解決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問題和個人成長發展緊密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