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蕊
(普洱學院,云南 普洱 650000)
“金課”一詞的誕生與課程中的含金量密切相關,它實際上是一個隱喻,說的是與金子一樣有價值,教育部高等教育處處長吳巖指出,“金課”具有高層次、創新性和高要求。根據不同的教學特點,“金課”包括五種類型:線下金課、線上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虛擬仿真金課和社會實踐金課[1]。
“金課”的建設是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也是教育、教學和技能培訓的核心,可以說,自教育科學文化部提出“金課”的構想以來,它對高等教育的學習和教學以及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它進一步提高了“大學水平和創新課程”,在強大的技術支持下,它們具有時代特色、時代特征、崇高精神、創新精神和智慧,這些也是“金課”的主要特征[2]。
通過結合古代漢語課程的本質,筆者發現,作為基礎課程的工具,根據教學研究成果,目前高校古代漢語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學生的基本學習知識條件相對較弱,認為古代漢語課程相對枯燥艱澀;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實際上,大多數高校都強調單詞解釋和語法,古代漢語教科書的風格和內容大體上是統一的,教學中心主要集中在通用詞和理論知識的概括、解釋上,因此而忽略了古代漢語文字和單詞之間傳遞的歷史和文化信息,這種現象被稱為“重言輕文”[3]。同時,為了反映古代漢語的系統性和完善性知識,大多數教師經常花費大量時間向學生解釋字詞文義,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課并呆板地記筆記,很難體現學習的主動性,更不用說激發對知識的渴望。學生長期受到這種教學方式的影響,對古代漢語學習失去了興趣和自主探究的意識。根據一項以“古代漢語知識最重要的來源”為主題的大學調查結果,大約70%的大學生投票“課堂教學”,20%的大學生投票“在線教學”,只有10%的大學生選擇“獨立自主學習”,這說明當下的古代漢語課程教學難度非常大。
基于上述認識,“重言輕文”的教學方法顯然與語言教學的初衷相抵觸,因此,對古代漢語教學觀念的改革和課堂上對學生主體的尊重是提高高中古代漢語教學現狀的第一步,這就要求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盡量避免“一堂言”,將“教”改為“學”,強調學生在“教”與“學”中的主體地位,并運用誘導式動機和研究精神來改善課堂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獨立閱讀和分析,使得他們善于借助參考書和輔導材料解決問題,以此來啟發學生,并在生動鮮明的概念倡議教學中發揮作用,以鼓勵他們逐漸培養對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興趣[4]。
其次,我們必須貫徹教學相長的精神,進行教學分享,鼓勵學生在把握教科書的內容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積極查閱教科書,善于從教科書中探尋出不同的經驗、感受和觀點。
興趣是增強學生學習效果的最有效的心理動力,它會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學生對古代漢語教學的抱怨,認為古代漢語研究的內容是十分遙遠的,如同“天書”一樣讓人琢磨不透,認為課程內容似乎與實際生活沒有強有力的聯系。而造成這些錯誤觀點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語言概念,由于缺乏語言概念,學生無法尊重古代漢語的文化價值,無法激發出對學習的興趣,為了改善這些情況,激發興趣是關鍵。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預留課程,尤其是有關古代漢語和相關語言的輕松有趣的對話,例如,古代漢語教科書通常用繁體字排列,由于閱讀能力有限,有些學生不熟悉繁體字,甚至不喜歡這些復雜的字符形式。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以舉一些造字起源的例子,讓學生們知道,漢字的形式不僅是一系列漢字符號,而且還包含反映漢族文化特征的豐富文化信息[5]。以“取”一字為例。古字的寫法是“以手取耳”,這是因為在遠古時代,狩獵或殺死敵人時,耳朵通常被砍掉,因此,在對這些例子的了解中,學生的興趣在于潛移默化地體驗和感知中國古代意識形態的美,并激發他們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金課”強調使用現代教學方法,尤其是在當今的多媒體時代,現代教學方法的使用不僅可以提高知識的形象化,還可以用一半的精力實現雙倍的結果。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線上教學資源等,將要點、難點和例句放在講義中,以避免抄寫板書的繁瑣;他們還可以使用圖像來顯示相關材料,例如將漢字從甲骨文發展為楷書的過程,這些圖片非常生動形象,可以直覺反映教學內容,在學生中很受歡迎。教師還可以提供基本的建議和難點分析、訓練、修訂指南和其他材料,以便學生可以隨時自行學習。因此,教學方法的進步,原則上可以促進教學改革的深化。
與此同時,教學方法必須具有互動內容,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為了使古代漢語教學重煥生機,教師必須設計一些互動式內容,采用啟發和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當談論一個字符的字形和字義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可以進一步鼓勵學生討論關于該字符的字形和字義,從而可以在討論中得出結論;再例如,在教到詞義演變時,讓學生找到現代漢語中的例子,以展示古代和現代字詞含義的傳承和演變。通這種互動式材料使學生能夠進行廣泛的思考和討論,教師可以通過提出一些建議和指導方針,最后做出更好的總結,這種教學效果是傳統教學的一百倍。
實踐項目涉及兩個要素,一是實踐教學,要學習任何語言,都必須進行實踐訓練,因為實踐可以累積知識并發現問題,閱讀教學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必不可少。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過于注重基礎知識的解釋,文選的講解也處于基礎傳授的階段,學生缺乏獨立閱讀的機會,由此得出的結論是,中文系學生并不缺乏古代漢語知識,但他們無法順利閱讀一篇完整的古文,更不用說古代作品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老師并未真正完成課程提綱的要求,因此,加強古代漢語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具體方法如下:
1.加強片段訓練
教師可以在教室中穿插一定數量的練習,包括標點、翻譯、解釋字詞、分析句子等等,通過這些練習,學生可以使用他們學到的語言技能來練習。
2.加大文選閱讀量
古代漢語教科書一般選擇文選作為閱讀材料,教師不僅需要認真分析一定數量的名篇,而且還需要采取措施鼓勵學生閱讀其他教科書,還可以對文選作要求,例如選擇《古文觀止》。
3.指導古代作品閱讀
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后,可以要求他們閱讀整部古代作品,例如,《論語》《孟子》和《世說新語》,這些都是篇幅適中且難度香宜的古代杰作文獻,非常適合學生閱讀,教師應在此基礎上,配合積極的指導,與學生積極討論問題。
總的來說,實踐項目的另一部分是讓學生離開教室并應用所學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帶學生去圖書館,體驗古書特有的文學韻味;也可以將學生帶到美麗的風景名勝區和歷史古跡,讓學生真正體驗古代氣氛,讓他們利用所學的方言知識,進行方言研究,在使用方言的過程中,加深他們對古代漢語的理解并運用古代漢語的知識來識別和學習方言。簡而言之,通過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充分施展他們所學到的知識。
古代漢語教學小組認為,教師應在系統教學中使學生有足夠的主動性和自學能力,編寫適當的教科書,指導學生備課并豐富他們的知識體系。在該學科中,他們應開展文化教育,并利用良好的地方和區域文化素質來加深了解并加強古代漢語知識,在實踐教學和文化場所教學方面,改變其傳統的教學角色,允許學生當老師,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擴大向穩步發展的趨勢轉變,課程的追求從“數量”轉變為“質量”,“金課”的建設也在進行中。總而言之,在新時期,我們必須重建古代漢語課程本身,研究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變化,并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開創古代漢語的“金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