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麗莎
(廣西上林縣職業技術學校,廣西 上林 530500)
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數學教學應該將學生全面發展與數學教學任務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進行正確引導,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內容,一方面促進學科教學的開展,另一方面還能發展學生的品德思想與內在修養。在這種背景下,教師有必要對德育在高中教學過程中的滲透路徑進行探討,在高中數學課堂中,老師可以借助相關例子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數學的發展情況,在激發他們對中國數學自信心的同時,還可以樹立探索、挖掘數學的信念。思考如何有效實現德育與學科教學的齊頭并進,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中國數學蘊涵著先人們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其中包括大量的辯證思想。在古代自然科學尚處在最初的發展狀態,人們的科學的認知既模糊又原始,大部分的哲學家不僅僅是哲學家,還是自然科學家,這也就表明自然科學與哲學之間存在著某種天然的聯系。老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可以將這種辯證思想融合其中加以傳授。例如對立統一思想,在高中數學中對立統一無處不在,如相等與不等、未知與已知、有限與無限等。在解含兩個或兩個以上未知數的方程時,可以考慮用不等式中等號成立的條件求解;在處理含有參變數的問題中,參變數既是變數又是常數;在求解極限問題時,往往是變無窮為有窮來處理,這些方法都是對立統一的觀點在數學中具體運用。第二,普遍聯系觀點。不管是哪個數學問題,它們內部的各種因素之間都存在相互關聯。比如某個命題的條件以及最終結論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在坐標系中數數與形總是由某個度數發揮制約作用的;一般情況下幾何問題都可以借助三角思路完成求解。第三,量變、質變觀點。高中數學所研究的對象大多數是運動著的,而運動和變化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它既來源于實踐,又在生產、生活和科學技術領域中有著廣泛應用。抓住數學這一特性,應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闡述教學內容,揭示數學中的辯證關系,就能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比如,數的概念的發展,就是矛盾運動的極好例證。負數解決了“不能減”的矛盾;分數解決了“不能整除”的矛盾;無理數解決了“開方開不盡”的矛盾;虛數解決了“負數不能開偶次方”的矛盾。當數的概念從有理數到實數域后,雖然增加了數的連續性,解決了數的四則運算及開方中的矛盾,但去失去了數的可數性;當數瑾從實數擴大到了復數后,雖然增加了代數開方的封閉性,解決了負數不能開偶次方的矛盾,但卻失去了數的大小比較的性質。這樣,既引導學生揭示矛盾,尋找解決矛盾的方法,又向學生指出舊的矛盾解決了,又會產生新的矛盾。這樣做有利于學生踏入社會后,面對現實,正視矛盾,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矛盾的方法,有利于科學人生觀的形成。老師在對這部分內容進行講授時,應該盡可能創造條件,比如采用電化教導或者彩色粉筆書寫等方式,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兒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清晰地展現出來。
數學的美在于它嚴密的邏輯、辯證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在于每一個公式符號、圖形熟數字、數理推理,這是一種真實的科學的美。但是很多老師并不善于開發數學的美。更不善于利用這種美來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求知欲,使得很多學生深感數學乏味、枯燥,甚至完全喪失對數學的興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開發學生領悟、品鑒數學的理性美,甚至帶領學生共同創造數學美。在數學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數學中的邏輯美,與其他學科不同,數學不會推翻原有的數學理論,它總是包容原先的理論,在繼承和發展原有的理論基礎上再加以延伸。例如高一第二學期任意角的概念是在銳角,直角和鈍角的基礎上完備的。初中時計算銳角三角比的方法是在直角三角形里,利用三條邊之間的比來計算,而擴充到任意角的話我們要將它放在平面直角坐標系內研究。數的擴充也是如此,從一開始的整數,有理數,再到實數,高二學習了復數,結合律,分配律等運算法則都一直是成立的。數學之所以美,因為它是自然的客觀真理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和諧統一。再比如數學中的奇異美,奇異美是數學的重要特征,來源于思想的獨創性及方法的新穎性,通過打破原有的格局,出乎人們的意料,或者與通常的認識相反,給人以奇妙的感覺。可見,數學的奇異美能夠滿足高中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能夠在他們內心深處產生與原有認知上的沖突。如著名的狄利克雷函數,該函數具有一系列奇異性質:沒有解析式、不單調、不連續,不存在極限、沒有最小正周期等。還有皮亞諾曲線,也體現了奇異美。
通過展示數學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如果學生的學習沒有興趣作為推動力,那他們探索真知的欲望很有可能會被扼殺。興趣是思維的推動力,老師應積極發揮數學美的誘發作用,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探索興趣,只有強烈的興趣與求知欲才能使學生保持長久的學習勢頭。另外老師還可以借助數學美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數學美是一種非常高級的美學形式,它理性、抽象的理論形式中包含著大量豐富的感性內容,教學中老師可以借助大量的感性材料為學生帶來美感直覺,將公式、概念、定理等先以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他們有所認知,然后再上升到理性層面,是學生們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所學的內容。
在高中教材中,中國數學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老師可以利用這些內容進行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老師可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向學生講述中國數學為世界數學領域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占據的重要地位。例如中國數學中的微分幾何、辯證思想等等已經在世界范圍內遙遙領先;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中國高中生也是連連告捷;中國數學在理論基礎、應用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績,這一件件實例以及史詩足以說明中國數學在現在文明中的崇高地位,我國的數學領悟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例如在教授《函數與方程》一課時,老師可以向同學們介紹我國古代的數學家已經比較系統地解決了部分方程的求解過程。約公元50~100年編成的《九章算術》,就以算法形式給出了求一次方程、二次方程和正系數三次方程根的具體方法;7世紀,隋唐數學家王孝通找出了求三次方程正根的數值解法。在講解圓和球的計算問題時圓周率(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常數,歷史上對于圓周率(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時代或地區的數學和計算技術發展的水平,老師可以就圓周率(π)向同學們作下介紹:公元263年左右,我國數學家劉徽通過“割圓術”把圓周率(π)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的近似值3.14,這就是著名的“徽率”。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沖之繼承并發展了劉徽的“割圓術”,是他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將圓周率(π)值計算到小數點后七位,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達1000多年。
這些卓越的數學成就,使同學們體會到我國古代數學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是,也要客觀地分析中國近代數學的發展,長期的封建教育和八股取士扼殺了人們的創新思維,封建統治壓制了生產力的發展,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我國近代數學發展落后。學生真正了解近代數學落后的原因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熱情,能激發學生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高中數學課堂中,老師可以借助這些例子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數學的發展情況,在激發他們對中國數學自信的同時,還可以培養他們促進數學發展為國家做貢獻的自尊心,樹立探索、挖掘數學的信念。
綜上所述,德育是素質教育著重強調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需求。但傳統單一的思想道德教育課程過于乏味枯燥,很難達到德育教育的教學目標,因此,新課程理念強調在各科教學中融入德育教學,將學生的品德發展與知識技能學習有機結合互相促進,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水平的同時實現學生品德修養的發展。在學科教學中德育的滲透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學科創新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