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榮臻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25)
復雜結構的加工與生產,多使用聯動數控技術,確保加工準確。在實際加工生產時,借助數學模型進行參數分析,精確梳理零件曲面外觀,給出可行的加工方案,保證工藝使用準確。在農機驅動程序中,曲軸具有一定加工難度。此部件外觀具有不對稱性,整體外觀具有細長性。然而,曲軸作為驅動程序的關鍵組成,對其加工精確度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以仿真分析方式,獲取精密加工方案。
使用建模軟件,進行曲軸外觀結構的模型構建,在模型中體現出曲線、曲面等結構特征[1]。一般情況下,使用Pro/E軟件,完成曲軸模型搭建。在數控加工分析中,具有使用廣泛性的軟件為UG。此軟件能夠順利模擬刀具加工流程,比如系列生產工藝、生產單元等,為智能生產提供編程模塊。與此同時,生產加工操作人員,可結合自身加工生產的實際需求,進行生產模塊編程,比如凸凹面、多曲面等結構。依據各類加工操作方案、生產流程、刀具類型等內容,逐一完成生產模塊的編程。零件加工模擬流程包括:1)零件功能分析;2)加工程序編輯;3)獲取刀具生產方案;4)精準確定加工方式;5)優化刀具軌跡;6)生產仿真;7)參數優化。借助模擬流程,有效提升生產精確性。
為確保加工精準性,在生產前期,全面梳理零部件的功能與加工要求,繼而制定可行的生產方案,給出工藝流程。在確定加工流程與生產方案后,依據生產目標進行數據程序編輯,形成生產程序,獲取初期的刀具加工流程。在各類加工方式中,優化與調整刀具的生產流程,調整完成時仿真生產。仿真生產的最優結果,用于優化切削參數。
應對零部件的多重結構、凹凸不規律的曲面,需使用曲線插補技術完成加工[2]。插補技術的生產流程為:1)零件功能分析;2)獲取零件曲面特征;3)使用多組曲線細分曲面;4)離散、擬合處理各曲線;5)獲得生產控制節點;6)判斷誤差;7)如果誤差結果為最小值,進行零件加工,如果誤差結果并非最小值,返回流程1重新進行參數優化。
在插補模擬流程中,各控制節點均由擬合操作獲得,需要進行誤差控制。判斷控制節點、曲線坐標方位之間的誤差值,如果誤差結果較大,需要進行再次優化。如果誤差結果最小,可在脈沖增量的幫助下,形成驅動作用,開啟數控加工流程。相比一般仿真流程,曲面加工難度在于細化若干個曲線,減少直線生產形成的誤差問題。因此,參數設計、曲線插補工藝,均成為精細生產的關鍵工藝。
1.3.1 工藝流程
模擬數控加工流程時,刀具生產運作,通常是借助脈沖增量,以各節點控制方式,完成生產任務。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刀具無法自主完成曲度生產。在曲面零件生產時,需要設定多個密集節點,以曲線擬合方式,在曲線上劃分若干個密集的直線,完成曲線生產,獲取曲面零件結構。一般情況下,曲線擬合處理時,采取最小二乘法,確保擬合精確性。借助擬合點、曲線坐標方位之間的誤差結果,將此結果進行平方和,獲取最小取值,獲取精密生產方案。可使用最小二乘法的生產數據,對比曲線插補工藝參數,以驗證曲線插補在農機生產體系中使用的可行性。
1.3.2 擬合過程

在此計算過程中,存有一定誤差問題。為進一步提升參數精密性,可借助曲線插補技術,進行參數優化,提升曲線擬合處理的精準性,確保自由曲線獲取全面擬合處理。使用插補技術能夠優化擬合流程,增強曲線處理靈活性。曲線插補處理時,借助多項式進行細化分解,使用的參數有:控制節點坐標、權重參數等。其中各控制節點對應的向量為U=[u0,u1,u2,…,un]。數控生產程序中,加工驅動程序通常為伺服電機。為有效落實曲線插補加工程序,數控加工程序中應添加數據采集與離散處理的模塊。在真實加工生產時,假設生產速度為V,以此生產速度獲取下時段刀具加工的目標方位,繼而啟動伺服電機,給予刀具加工動力。在曲線加工時,保證參數與控制節點之間的有效匹配,確保生產順利進行。
1.3.3 誤差精度控制
在插補加工時,同樣是節點向量u的輸出過程,曲線微分處理結果為:V(t)=ds×dt-1=(ds×du-1)×(du×dt-1),則有du×dt-1=V(t)×(du×dt-1)-1。在關系式中V(t)是小段曲線長度與加工時間之比結果,稱為曲線加工速度,此參數時間值越小,參數值更為精準。如果設定加工時間為最小值,可認定曲線加工速度結果均等,則有ds×du-1=,對公式進行處理后,能夠獲取插補周期t值,有關系式ui+1=ui+(ti+1-ti),獲取向量ui+1結果,得出電機驅動的各項結果,完成曲線插補加工。
在農機驅動程序中,曲軸作為關鍵部件,如果部件結構有缺陷,將會使得驅動程序無法有序運行,削弱馬力輸出效果。曲軸生產時,需保證對應角度的精準性[3]。如果對應角度存有位置誤差問題,會降低農機驅動程序氣缸運行的有序性,甚至出現爆震問題。因此,以仿真分析流程,獲取曲軸精密性生產方案,較為關鍵。
農機選擇拖拉機,此農機驅動程序中的曲軸,具有加工難度。曲軸表現出結構非對稱性、細長外觀,增加了零件生產困難性。如果生產期間,參數精密性不足,將會降低生產質量。
使用Pro/E進行曲軸結構模型搭建,模擬生產刀具加工流程,采取預加工方式,獲取大致生產方案,為參數優化、精密加工奠定基礎條件。在模型搭建完成時,將其導入UG軟件中,模擬刀具生產過程。模擬前期,添加切削參數:運行程序為“刀具生產”;刀具類型選擇;設定生產幾何體;選用生產方法。添加完成切削參數后,獲取刀具生產軌跡。結合刀具實際加工情況,判斷加工誤差問題,相應調整切削參數,提升加工精密性。
以最小二乘為參照,判斷插補算法的可行性。假設最小二乘誤差結果為a,插補算法生產偏差結果為b,各組生產結果為:一組生產結果,a=1.22,b=0.83;二組,a=1.55,b=0.77;三組,a=1.33,b=0.66;四組,a=1.22,b=0.88;五組,a=1.63,b=0.73。由5組生產加工數據發現:插補算法更具生產精密性,相比最小二乘法更能保證生產方案的優化性[4]。
此模塊是用于各類復雜結構零件的生產工具,在生產期間可使用編程程序,進行生產參數調整與優化。以UG程序為仿真平臺,積極使用CAD、CAE等程序,確保生產方案可行。UG程序中,含有5個生產單元,分別為:參數嵌入、刀具流程、方案優化、仿真生產等。UG程序能夠完成生產數據的導入,進行人機交互生產過程,參數類型包括刀具型號、夾具種類等。借助刀具走線、加工軌跡等生產方案,整合成車削、線切等工藝模塊。利用刀具軌跡參數優化過程,能夠排查生產期間刀具存在的流線問題,比如軌跡碰撞、重復生產等。在綜合處理模塊中,進行軌跡優化處理,為用戶提供多種生產方案,比如機床大小、插補工藝等。
3.2.1 神經網絡優化思想
為保證曲線插補生產精密性,使用神經網絡進行工藝優化,以此減少曲線插補操作形成的誤差問題,切實提升生產精確性。現階段,BP神經網絡使用光反應,含有參數添加層、數據存儲層、資料輸出層3個部分。采取樣本資料訓練方式,選出最優參數,降低誤差大小[5]。結合曲線插補工藝的數據輸出方式,假設參數添加層為1,數據存儲層h取值20,資料輸出層取值1,訓練速度設為u。依據添加參數x、各層連接權值wij、存儲層閾值設為t,獲取輸出的參數q,則有關系式其中wij中的j取值為常數,比如1,2,…,l等。
關系式中,n表示參數添加層的控制節點個數,l表示存儲層中控制點位數量,f對應存儲層中的函數。函數可依據計算需求,進行計算方式調整,此次函數計算方法為f(x)=(1+dx)-1。依據存儲層中輸出資料q,各層連接權值vk、存儲層閾值輸出結果t,獲取神經網絡測定的Q值。Q的計算方法k取值為常數,最小取1,最大取m。m對應輸出層控制節點的個數。依據預測值Q與期望輸出結果y,獲取網絡偏差d值,則有dk=yk-Qk。
3.2.2 誤差判斷
在參數訓練期間,識別誤差率的范圍:如果能夠達到預期誤差控制效果,可結束參數訓練;如果誤差控制并未達到目標,需要持續進行優化與訓練,直至誤差結果達到預期。曲線插補操作時,會使用擬合方式給予處理,具有曲線解析、自由曲線的處理優勢,獲得廣泛應用。擬合處理時,各節點向量為U=[u0,u1,u2,…,un]。在插補加工時,能夠獲取向量在曲線表面對應的控制節點。比如,在加工ui點時,即可獲取ui+1的控制方位。
在插補加工前期,優先獲取加工曲面的參數特征,進行曲面細分,以曲線形式進行擬合處理。曲線處理完成時,進行神經網絡訓練,獲取最優解。在訓練期間,設計偏差范圍。當給出的誤差結果處于偏差范圍內時,即可停止參數訓練。如果誤差結果大于偏差范圍,需要繼續進行算法迭代,直至獲得最小誤差結果。
在農機各類設備中,選擇拖拉機進行仿真測試。在機械智能生產背景下,拖拉機生產能力有所增強,具體表現在驅動、自主生產兩個方面,各程序使用的零部件具有緊密性,相應增加了農機生產成本。其中,曲面零件具有生產的困難性、設備組裝的重要性。以UG平臺、神經網絡優化為技術視角,進行曲面插補模擬訓練,嘗試獲取最優的生產方案,縮短曲面插補方案的模擬時間,提升生產效率,控制農機生產成本。
3.3.1 參數設置
仿真模擬的參數設置:樣式“J”;手“右視圖”;柄類型“方柄”;長度150 mm;寬度35 mm;柄寬度25 mm;柄線長30 mm;夾持器角度為270°。參數設計完成時,在UG軟件中搭建零件生產的初期模型。UG程序配置的接口,具有較強兼容性,能夠進行外部模型導入,節省仿真生產時間。在測試中,對模具、刀具均進行了模型導入,與實際生產存在的誤差較小。
3.3.2 優化工序
在仿真生產期間,獲取了刀具生產的流程圖。在UG程序中,添加了刀具流程生成功能,以此查看刀具生產軌跡的流暢性、簡化性。對于“過切”“碰撞”“重復生產”等問題,進行逐一優化,確保工序優化性,切實提升生產能效。
3.3.3 誤差分析
假設神經網絡優化的生產誤差結果為c,對應未優化的生產偏差數據d。生產誤差結果為:一組,c=0.22,d=0.43;二組,c=0.12,d=0.25;三組,c=0.25,d=0.44;四組,c=0.16,d=0.32;五組,c=0.35,d=0.48。結合5組生產偏差結果可知:神經網絡訓練,能夠有效提升曲面插補工藝精細性,能夠在生產中廣泛應用。
1)在初期仿真測試中,最小二乘法生產誤差值介于1.22與1.63之間,曲面插補工藝生產偏差為[0.66,0.88]。由此發現:曲面插補工藝表現出參數精密性特點,相比最小二乘法,具有曲面零件生產優勢。
2)在第二次仿真測試中,未迭代優化的曲面插補工藝生產誤差值介于0.43與0.48之間,經過神經網絡優化處理后,曲面插補工藝生產偏差為[0.12,0.36]。由此說明:神經網絡算法,能夠深入提升曲面插補工藝的精確性,切實降低生產誤差值。
在后續農機精細化生產體系中,加強曲面插補工藝研究,結合誤差問題的形成過程,精細設計控制節點,逐步提升誤差控制精密性, 獲取更為精密的生產方案,確保農機驅動程序運行能力,帶動農業生產發展。
1)使用建模分析方式,以UG為基礎,對曲軸外觀進行建模,獲取精密的加工方案。在分析中,使用曲線插補算法,精度擬合零部件的外觀結構,有效獲取刀具加工的各控制節點,以提升曲面零部件的生產速度。為證實此種生產方案的可操作性,采取實例生產方式,模擬加工過程,獲取了刀具生產軌跡,有助于優化刀具生產方案,提升切削參數精確性,帶動智能農機生產體系發展。
2)曲面插補工藝可用于農機驅動程序的精密性生產活動,相比最小二乘法更具誤差控制能力。
3)神經網絡算法,能夠依托于UG平臺,深入優化訓練生產參數,切實提升曲面插補工藝參數的精確性,減少生產誤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