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意采訪崔家春星友是在2021年9月第三次啟明星論壇期間。作為啟明星協會的副秘書長,崔家春受命張羅這次主題為“城市更新及其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啟明星論壇。在此期間筆者與他有過多次接觸,看到他為籌辦這樣一次會議所做的努力和付出,尤其是他能任勞任怨協調好各方關系,邀請到院士、國家級設計大師等業界重量級嘉賓到會報告,并約請到城市更新這個領域的多位啟明星做主題發言。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內張羅起這樣一次高規格、內容豐富,讓參加者都有所收獲的研討會是不容易的。
1982年出生的崔家春現任華東建筑集團科創中心結構分析與設計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新型與復雜建筑結構領域的科技研發和重大工程技術攻關工作。2017年入選啟明星計劃后,崔家春相繼得到上海市人才發展資金、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土木工程科技英才、上海市優秀技術帶頭人等人才計劃的資助。作為技術負責人,崔家春這些年先后完成60余項大型工程的專項設計,包括索膜結構設計、鋁合金結構設計、復雜鋼結構設計、超高層建筑抗震性能化設計等。而時間如果閃回到25年前,那時的家春還只是來自安徽一個貧困縣的農家孩子。
崔家春的老家在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小時候家春印象最深的就是家中經常發洪水,一發洪水整個村莊的田地就被淹掉,特別是曬麥子谷子的曬場。家春至今印象深刻的就是趕在發水前和家人鄉親們把谷麥搶回家,這種記憶伴隨著家春整個童年時代。阜南是貧困縣,小時候生活的困苦讓家春至今難忘,家里就他一個男孩,因此參與農田勞作,種麥子、割麥子、割水稻,割好后打包扛著走很長一段路回家是家春少小時候的生活常態。
老家農村生活在家春的回憶中不只是窮苦,農莊人的智慧也給家春留下美好的記憶。比如每次發洪水莊稼都會被毀,但是當洪水一退去,鄉親們就在帶有泥漿的田地上撒一層綠豆,幾天后綠豆就會發芽,這樣幾個月后就可以收獲一季莊稼,也算是對災后生活困境的小小補償。當地當時民風的淳樸,家人對知識、對讀書人的向往也讓家春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中考時,盡管家春的數理化成績在班里是拔尖的,但是因為體育分少了1.5分,如要上高中,家里就要出2 500元錢。這對當時的他們來說是一大筆錢。如果不上高中也有招工機會,事實上很多村里的孩子都是初中后輟學加入打工者隊伍。最終是家春的父親做了決定:出錢讓他讀高中。說起父親,家春的回憶清晰且帶有很強的感情:“我很小的時候,家里就買了一臺拖拉機,除了家里耕作之用還可以幫人家干活。父親有個記賬本,記下哪家用拖拉機干了幾小時的活,包括雇者的姓名、用工時間等,沒讀過幾年書的父親做這件事很吃力,慢慢就讓我幫著記錄,這件事讓父親覺得文化的重要性。”這次中考他的主課成績都很高,是班里的第一名,就是因為鉛球成績不好,把總分拉了下來。家春說自己平時很少哭鼻子,那次他哭的很傷心,這其中有很多自責的成分。
為了供他讀書,以及為他要讀大學籌錢,家里的土房一直沒有翻修。崔父主要就用拖拉機掙錢養家,這臺拖拉機現在好多年不用了,但是崔父還是不舍得扔掉。家春還和我們分享了那輛拖拉機的照片,而它見證了這位啟明星的早年成長。
已多年不用的拖拉機
高中期間,崔家春的數學物理成績都不錯,物理高考基本滿分,被合肥工業大學錄取,專業是該校最大的專業土木工程。
本科畢業時,面臨就業還是讀研的選擇。大學四年家春貸了6 000多元助學款,所以當時就業還貸是他的主要考慮。因為成績優異,他順利被前來合肥工業大學招聘的鐵四局錄用,并且約定如果其考上研究生,雙方自動解約錄用協議。為了獲得進一步深造的機會以及對國內一流學府的向往,家春報考了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研究生。盡管讀研還要繼續投入,但家里仍然支持他讀下去。
經過筆試、面試,家春被同濟大學錄取,就讀土木工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家春的導師是空間結構教研室的王人鵬副教授,教研室主任錢若軍教授是家春的副導師。家春說他日后能進入空間結構設計領域,并以此為業,和錢老師的“領進門”大有關系。小學數學老師曾這樣評價家春:這個孩子不是很聰明的那種,但他很努力,學得踏實。或許正是因為看重了他的這種品質,錢老師主動提出讓家春去系里申請他來做副導師。“作為中國早期做空間結構的資深專家,錢老師把我領入了空間結構的大門。我的論文研究方向——張拉整體結構就是錢老師幫助我定的”。入校不久,當錢老師帶他參與上海光源工程結構分析時,他被深深震撼,也讓他第一次對重大工程有了初步認識。當時錢老師說過的一句話讓家春一直銘記在心:你看一棟樓不能像一般人那樣看到的就是一個房子,而應看到它的力學特征,甚至是力學公式和剛度矩陣。
家春碩士論文的主題與拉索和膜的松弛有關。說到索膜結構,家春給我們科普說:“上海世博會的世博軸工程就是典型的膜結構,成型后張緊的膜結構可以抵抗風、雪等各種外部荷載,但如果遇到強風等極端作用導致膜結構大面積松弛就有可能出現事故。松弛是我們結構設計上要慎重考慮的技術問題,我的論文就是針對這個難題的。完成理論推導后,錢老師要我進一步把理論成果編成程序,這樣就可以用于實際工程的計算分析。”但這個過程很難,就比如數學上建一個方程相對容易,但要編成程序代碼,而且要結合工程不斷調試會很難一樣。程序化是技術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一旦程序化了,很多工程問題就可以直接獲解。那段時間家春天天泡在辦公室里,編程序代碼,輸入項目數據并進行反復計算、調試。前后差不多耗時一年,他終于走通了技術-理論-程序化的全過程。
碩士畢業后,崔家春很幸運地入職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現為華東建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建集團”)。能順利入職這樣一家頂級建筑設計企業也是時運機緣。2006年的那段時間正是國家大建設興起之年,整個國家的工程體量、規模一直在上升,很多超高層建筑開始建設,上海世博會也在緊鑼密鼓推進中。為了順應建筑業大發展的需求,上海現代建筑集團就準備籌建技術中心。因為崔家春的空間結構學習背景,技術中心主任看到他的簡歷后就電話他,聊了幾句主任就說我們需要你。這樣,家春順利入職集團技術中心下的結構分析與設計研究所。回過頭來看,家春說他真是趕上了行業高速發展的好時光,而且他所入職的企業又是國內這個領域的執牛耳者,這樣的機會和平臺對一個剛離開學校的年輕人來說真是千載難逢。
更幸運的是,家春入職不久他所在的部門就參與了上海世博軸結構設計,這是許多設計師夢寐以求的難得機遇。當時世博軸設計是請了國外一家公司給出一個前期設計方案,最終施工圖落地要靠國內企業,但國內對這樣新型、復雜的大型結構沒有設計經驗。承接此項重任的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和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的團隊一起論證這個概念可否落地,并在此基礎上要做更深化、能施工建設的詳細方案,每個環節的技術都要一一落實。作為項目技術骨干的崔家春和同事們在現場待了好幾個月,基本上是不分白天黑夜,碰到問題就向集團技術大咖們請教,然后一起商量解決:“當時難度真的很大,我們投入到上洗手間可能會眼皮打架倒地就能睡的程度。回過頭來看,那段時間也是我最有創造力的階段。”崔家春承擔膜和陽光谷鋼結構的力學分析,這也是世博軸結構設計的核心部分。由于曾在錢老師要求下做過程序,所以一拿到老外的TXT數據文件,崔家春編制了轉換程序,很快就能轉換成設計所需要的三維有限元模型。由于時間非常緊,之前國內對大型張拉索膜結構的非線性分析經驗并不多,而且這樣體量規模的索膜結構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加上又是盛世之作,這一切對擔綱者們是巨大的挑戰。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也因為這方面的出色工作,在2010年的國際薄殼與空間結構協會年會上,家春所在的團隊應邀作了大會報告,會議期間安排了與會的國內外同行一起參觀世博軸項目,國外同行們也贊不絕口。
時隔11年再回溯這段世博經歷時,家春很感慨:這個項目的成功建設使他的個人業務能力、處事能力得到了飛躍性的提升。家春描述說:“陽光谷的開口就相當于一個90米的足球場到十幾米尺度的收口。這種幾何形狀在安全性上是極有挑戰的。關鍵是國內外沒有可借鑒的案例。我們經過充分論證后做出的這種薄殼結構也為日后很多建筑所采用。后來這個項目也申請過多項發明專利,拿到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這個項目也讓崔家春在空間結構領域開始為人所知。這以后他當選國際薄殼與空間結構協會(IASS)會員、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鋁結構分會常務理事、中國鋼結構協會空間結構分會膜結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行業職務都源出于此。2017年,崔家春成功入選啟明星計劃,此前一年他獲得了同濟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方向是新型膜結構設計技術。
世博會后,家春和他的同事們又做了很多空間結構設計,包括上海G60科創云廊——730米長,120米寬的鋁合金結構。這個項目的前期結構方案論證是崔家春作為技術負責人帶領團隊共同完成的。做世博軸時家春是技術骨干,做G60科創云廊時,他已是團隊技術負責人。家春介紹,G60的難度在于要在11幢80米高樓的頂上建一個鋁合金實體飄帶:“關鍵還是自由曲面的波浪形加上大跨度(樓與樓之間有上百米的跨度),鋁合金又比較軟,這么大跨度用鋁合金也是前所未有。以往這種鋁合金都是用于球面結構(如上海科技館),用于如此復雜的自由曲面結構,支撐結構條件又如此復雜的真是很少見的。”難度不亞于世博軸的G60科創云廊項目前后做了4年。經此一役,崔家春他們在做非常規、超限的結構方面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上海G60科創云廊項目現場
說到在職攻讀博士學位這一段,家春的博士導師就是這次應邀在啟明星論壇上作主旨報告的楊聯萍老師。按崔家春的說法,錢若軍老師是將他領進學術之門的導師,而楊老師除了專業上對自己有莫大幫助,也是自己的人生導師。楊老師是空間結構領域的資深專家,也做過領導(曾任上海市規劃資源局副局長),特殊的工作履歷讓她對很多問題具有比較獨到的見解。“我受她的影響很大。現在我做事比較有章法,對行業發展,包括存在的問題能看得比較清楚,譬如對城市更新的意義和重要性的理解,都是楊老師教給我的。”
華建集團內還有一位汪大綏總工程師對家春的幫助和影響非常大。汪大綏是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華東建筑設計院的資深總工程師,同時擔任結構分析與設計研究所的首席專家。他的特點是對重大工程很在行,對結構設計領域的發展方向、技術需求、未來挑戰都了然于胸,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中央電視臺新臺址CCTV主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浦東國際機場航站樓、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等很多重大工程的結構都是他主持設計的。“作為技術總工,汪總領銜設計了上海世博軸的索膜結構,上海G60科創云廊的鋁合金結構設計也是汪總作為總工在支撐我們。其實這種具有技術挑戰性的大工程,有了汪總這樣的技術領軍者愿意把關,我們做事才有底氣和信心。汪總很鼓勵我們去嘗試,不會輕易否定別人的想法。他見多識廣,經驗豐富,對方向性的問題往往在開始的時候就能看出端倪。”家春說他很幸運,職業發展之路上每一步都有智者在助推他前行。
一路走來,崔家春在科研和工程設計過程中,已獲得各類獎勵20余項,包括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華夏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全國優秀建筑結構設計獎一等獎等。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這個大時代賦予的機遇,離不開諸多導師前輩的引路指點,當然也是他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個農家子弟的本色,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使這個社會變得更好。我們祝愿這位已在結構設計舞臺上有過出彩表現,贏得過掌聲的啟明星在今后的事業和人生之路上走的更穩實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