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波
如皋市第三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如皋 226531
結直腸癌主要是指來源于直腸上皮的癌癥,分別有結腸癌和直腸癌兩種疾病[1]。結直腸癌早期通常無明顯臨床表現,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和大便性狀改變等非特異性體征,因此極易被忽視。當患者出現便血以及明顯的排便習慣改變時,疾病通常已經發展至中期。為挽救患者生命,需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治療。根治性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結直腸癌的首選方式,通過手術將腫瘤組織切除,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延長其生存時間[2]。但傳統開放性手術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大,手術后極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對治療效果產生不利影響,進一步降低患者滿意程度。伴隨臨床在該方面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其中有研究發現將腹腔鏡手術應用在結直腸癌患者治療中,對患者機體損傷小,能夠獲得滿意的干預效果[3]。但由于目前臨床還能證實這一說法,限制結直腸癌手術治療效果的提升。因此,該次研究將2017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88 例直腸癌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其中常規組實施開放性手術,研究組采用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性手術治療,現報道如下。
方便該院收治的88 例結直腸癌患者開展研究,依據隨機投擲硬幣單雙面法將其分成44 例的常規組和44 例的研究組。研究組:男28 例,女16 例,平均(55.36±5.11)歲;腫瘤TNM 分期Ⅱ期24 例、Ⅲ期20 例;腫瘤位置例數依次是右半結腸5 例、左半結腸7 例、全結腸3例、直腸29 例。常規組:男27 例,17 例,平均(55.41±5.19)歲;腫瘤TNM 分期Ⅱ期25 例、Ⅲ期19 例;腫瘤位置例數依次是右半結腸6 例、左半結腸8 例、全結腸2例、直腸28 例。在統計學軟件內分別錄入每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存在分組研究價值。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在實施病理檢查后均被診斷為結直腸癌[4];②預計生存時間超過半年者;③手術前并未開展放療或化療者;④患者及其家屬在全面了解研究內容后,自愿簽署相關文書。排除標準:①手術前已經發生遠處轉移者[5];②機體肝腎功能有明顯異常者;③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無法耐受手術治療者;④精神狀態異常,無法配合研究者。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專家在全面了解研究內容后表示予以通過。
予以常規組患者開放性結直腸癌根治性手術,麻醉方式選擇氣管插管下全身麻醉,協助患者呈膀胱截石位,對手術部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并鋪巾。在下腹部正中位置做一手術切口,切口上緣在臍上4 cm 處,切口下緣在趾骨聯合上緣位置,逐步分離手術切口并進入腹腔。選擇Miles 手術進行治療,將腫瘤近端進行結扎后并提起乙狀結腸,在乙狀結腸系膜左側根部和降結腸發腹膜反折部位進行切開,切口需向盆腔位置延長,直達直腸膀胱陷凹,女性則需到達直腸子宮陷凹。對盆腔腹膜實施有效分離,并向右側逐漸游離乙狀結腸系膜,直到腹主動脈分叉部位。在乙狀結腸系膜右側根部位置進行切開,上方需到達腸系膜下動脈根部,下方需達到直腸直腸膀胱陷凹,女性則需到達直腸子宮陷凹,并且還需同對側手術切口進行會合。對腸系膜下動脈以及靜脈實施切斷并結扎。將直腸前壁、后壁以及兩側韌帶進行分離,在腹部做一小切口,切斷腸管后吻合。予以研究組患者腹腔鏡直視下結直腸癌根治性手術治療,其中在體位和麻醉方面同常規組,將患者臍部作為腹腔鏡主要入口,并在右下腹外緣10 mm 部位做一切口,將其作為主要操作孔,在左側腹部和腹直肌外緣5 mm 位置做一手術切口,將其作為輔助操作孔。利用超聲刀將腸系膜下動脈切斷,并逐步分離腸系膜和游離乙狀結腸系膜,需要對血管四周脂肪以及淋巴結實施清掃。嚴格依據全直腸系膜切除原則,對直腸系膜和四周脂肪結締組織實施游離和切除,在操作過程中需注意避免損傷盆神經叢以及腹下神經。充分暴露遠端直腸系膜后將其有效切除,并于腫瘤下2~5 cm 部位切斷閉合腸管,在左下腹或臍上做一長約4~5 cm 的手術切口,利用塑料套將切口進行保護,向腹腔外拉出近端直腸,在腫瘤部位上10~15 cm 處將腸管切斷,去除腫瘤組織。對于近端結腸可放置在吻合器釘艙內,采用荷包方式實施縫合,并將腸段回納,重新構建氣腹,于腹腔鏡下實施直腸低位吻合手術,手術結束后需逐步縫合各種手術切口。
①分別從手術過程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腸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總時間方面對兩組進行對比。②對比每組并發癥出現情況。③分別于手術前1 d 以及手術后第1 天、第3 天檢測每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 以及白細胞介素-8 水平,比較每組患者上述指標差異。④于手術后1 個月時使用KPS 評分對每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KPS 評分升高幅度>10 分屬于改善,KPS 評分升高或下降幅度≤10 分屬于穩定,KPS 評分下降幅度>10分屬于無效。該次研究將改善以及穩定歸納為總有效。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組患者手術過程中出血量高于研究組,手術時間短于研究組,腸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總時間均長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過程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腸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總時間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過程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腸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總時間對比()
在并發癥總出現率方面,常規組高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對比(%)
手術前1 d 兩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 以及白細胞介素-8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第1天、第3 天常規組患者白細胞介素-6 以及白細胞介素-8 水平均高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時期白細胞介素-6 以及白細胞介素-8 水平對比()

表3 兩組患者各時期白細胞介素-6 以及白細胞介素-8 水平對比()
常規組患者生活質量恢復總有效率低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對比[n(%)]
結直腸癌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較為常見,其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伴隨腫瘤組織的增大,患者可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血以及局部腹痛等臨床表現,而在疾病晚期則可出現體重下降以及貧血等惡病質。結直腸癌好發于40 歲以上人群,其中男性直腸癌患病率高于女性,在結腸癌患病率方面無明顯性別差異[6-7]。在我國患病類型主要為直腸癌,而在歐美國家患病類型則多是結腸癌,并且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患病率以及病死率均出現顯著升高趨勢,危害人們機體健康。故而需要及時落實有效干預措施,積極改善疾病預后。
傳統治療方式為實施開放性手術,該種方式在臨床應用時間較長,其操作方式相對較為簡單,能夠一定程度上去除腫瘤組織,但是由于手術切口較大,一方面增加手術過程中出血量,另一方面也極易發生切口感染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機體康復[8-9]。在劉航等[10]的研究中,其對結直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結果顯示患者住院時間是(10.25±4.12)d,手術后第1 天白細胞介素-6 水平是(115.54±28.51)pg/mL,手術后第1 天白細胞介素-8 水平是(36.26±12.77)μg/L。因此,其認為,對結直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有利于其機體康復,同時還可減少住院時間。通過該次研究可發現,研究組手術過程中出血量低于常規組,手術時間長于常規組,腸功能恢復時間均短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是(12.01±2.07)d,明顯短于常規組(15.08±3.22)d(P<0.05)。研究組并發癥總出現率是4.55%,顯著低于常規組20.45%(P<0.05)。分析結果可知,實施腹腔鏡手術可確保手術視野清晰,同時可利用放大技術提升醫師操作準確性,從而避免對周圍組織產生損傷,減少手術過程中出血量,同時相較于開放性手術而言,腹腔鏡僅需在小范圍內實施操作,可有效避免對重要臟器以及器官造成牽拉,同時還可縮短腹腔內組織暴露時間,防止出現感染等情況[11-13]。通過該次研究可發現,手術后在白細胞介素-6 和白細胞介素-8 水平方面,研究組均低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手術后第1天白細胞介素-6 水平是(115.32±27.31)pg/mL,白細胞介素-8 水平是(35.39±10.17)ug/L。由此可知,實施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治療方式,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小,因此患者機體炎癥因子水平較低[14-16]。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恢復總有效率是95.45%,明顯高于常規組的81.82%(P<0.05)。分析結果可知,結直腸癌患者采取腹腔鏡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小,同時手術后并發癥少,因此患者機體恢復快,生活質量也得到顯著提升[17-18]。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可減輕手術對機體的刺激,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機體康復,提升生活質量水平,發揮一定臨床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