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錢寧
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蘇泰州 225500
在全麻蘇醒期,隨著時間推移患者的麻醉深度逐漸變淺,其運動功能、感覺功能等也會逐漸恢復,據研究資料指出,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部分全麻手術患者在這一時期容易出現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定向障礙等臨床表現,增加心腦血管系統并發癥等疾病發生風險的同時,還會導致各種留置管脫出,誘發意外性傷害等不良事件[1-3]。因此,如何在麻醉蘇醒期預防全麻手術患者出現躁動的情況,使其血流動力學維持穩定,減輕拔管中的應激反應,這已經成為了臨床麻醉科醫師們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4-5]。該研究方便選取2019 年3月—2020 年11 月該院收治的88 例行全麻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全麻氣管拔管期運用小劑量瑞芬太尼聯合地佐辛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88 例行全麻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4例。對照組年齡32~69 歲;手術類型:23 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5 例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6 例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研究組年齡38~70 歲;手術類型:20 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6 例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8 例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納入標準:①年齡≥30 歲;②無過敏史或藥物禁忌證;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腦血管疾病者;②外周動脈血管疾病者;③肝功能異常者;④哺乳或妊娠期女性;⑤中途退出研究者。該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6-7]。對比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0.3~0.5 μg/kg 舒芬太尼(國藥準字H20054171)、1.5~2.0 mg/kg 丙泊酚(國藥準字H20110281)、0.15~0.2 mg/kg 順式阿曲庫銨(國藥準字H20060869)等藥物對兩組患者實施麻醉誘導。完成氣管插管等后,使之與呼吸機相連,然后對患者進行間歇正壓通氣,呼吸頻率12 次/min,潮氣量6~8 mL/kg,調整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使其維持在35~45 mmHg[8]。采用1.0%~2.0%濃度七氟烷(國藥準字H20070172)、50~150 μg/(kg·min)丙泊酚、0.2~1 μg/(kg·min)瑞芬太尼(國藥準字H20030197)等藥物對兩組患者持續泵注,積極做好術中維持工作。選擇0.05~0.1 mg/kg 順式阿曲庫銨進行間斷給藥。縫合手術創口前,給予兩組患者5 mg 地佐辛(國藥準字H20080329)。
對照組在手術結束后立即停止使用瑞芬太尼。
研究組在手術結束后繼續進行瑞芬太尼小劑量泵注,泵注速率0.1~0.2 μg/(kg·min)。
①在拔管前、拔管后1 min、拔管后3 min 及拔管后5 min 等時間段內分別觀察兩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血氧飽和度(SaO2)、心率(HR)、平均動脈血壓(MAP)等[9]。
②密切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呼吸抑制、躁動不安、嗆咳等[10]。
③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蘇醒時間和拔管時間。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拔管前兩組相關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拔管后1 min、3 min 和5 min,研究組的SaO2、HR、MAP 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研究組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比較[n(%)]
研究組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蘇醒時間和拔管時間比較[(),min]

表3 兩組患者蘇醒時間和拔管時間比較[(),min]
在全麻氣管拔管期,由于受吸痰措施、麻醉程度、氣管導管材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對患者的氣管、咽喉造成一定刺激,再加上切口疼痛、患者機體素質相對較差等諸多原因的影響,可能會對患者術后效果產生較大危害。在此過程中,如果拔管不當,不僅會使患者出現應激反應,而且還會導致心率、心輸出量異常等不良反應。除此之外,不恰當的拔管時機還會引發血壓波動,刺激患者的呼吸道,增加兒茶酚胺等物質在患者血漿中的含量,提高腦部疾病、心血管病變在臨床中的發生風險。研究指出,由于全麻氣管拔管期不良反應的發生往往與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拔管時應激反應等因素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臨床應及時選擇合理的藥物幫助患者減輕拔管時應激反應,降低其他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11]。
在全身麻醉患者拔管前,為了能夠有效抑制拔管不良反應的發生,臨床通常會選擇芬太尼、瑞芬太尼等相關藥物。作為一種具有良好效果的阿片類鎮痛藥,瑞芬太尼同時也是一種特異性相對較高的μ-阿片受體激動劑,與芬太尼相比,瑞芬太尼對于μ-受體的親和力更強。此外,瑞芬太尼具有更顯著的鎮痛效果,不僅能夠保證良好的血液動力學穩定性,同時還能增強心肌氧供應,輔助主刀醫師更好地實施手術治療方案。地佐辛在全麻手術中的應用能夠發揮較強的鎮痛、鎮靜效果,避免影響患者的耐受性對μ-受體產生拮抗作用的同時,還能延長半衰期,減少相關不良反應。
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拔管后1 min、拔管后3 min 和拔管后5 min 的SaO2分別為(98.96±2.08)%、(99.56±1.23)%、(99.87±1.34)%,明顯優于對照組相關指標(P<0.05);研究組患者拔管后1 min、拔管后3 min 和拔管后5 min 的HR 分別為(77.45±7.83)次/min、(88.54±9.17)次/min、(86.73±8.62)次/min,明顯優于對照組相關指標(P<0.05);研究組患者拔管后1min、拔管后3min 和拔管后5min 的MAP 分別為(90.42±8.23)mmHg、(108.24±14.53)mmHg、(106.35±12.21)mmHg,明顯優于對照組相關指標(P<0.05);研究組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9.0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9.55%(P<0.05);研究組的蘇醒時間為(8.04±0.92)min,拔管時間為(9.31±1.02)min,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小劑量瑞芬太尼與地佐辛聯合應用,在對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產生穩定作用,預防躁動、呼吸抑制、嗆咳的同時,還不會對患者的術后蘇醒造成影響[12-14]。瑞芬太尼具有起效快、藥效維持時間短等特點,將其與地佐辛聯用,既能產生良好的鎮痛效果,減輕心血管應激反應,又能穩定患者的血壓和心率,增強麻醉安全性與耐受性[15-17]。陸磊[18]學者選取40 例全麻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組患者在手術結束后停止使用瑞芬太尼,觀察組患者繼續進行瑞芬太尼小劑量泵注,其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拔管后1 min、拔管后3 min 和拔管后5 min 的SaO2分別為(98.23±2.02)%、(98.96±1.57)%、(99.36±1.39)%,明顯優于對照組相關指標(P<0.05);觀察組患者拔管后1 min、拔管后3 min 和拔管后5 min 的HR 分別為(79.13±7.69)次/min、(83.44±6.78)次/min、(87.25±8.03)次/min,明顯優于對照組相關指標(P<0.05);觀察組患者拔管后1min、拔管后3 min 和拔管后5min 的MAP 分別為(92.58±9.78)mmHg、(106.36 ±12.31)mmHg、(106.35 ±12.21)mmHg,明顯優于對照組相關指標(P<0.05);觀察組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5.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觀察組患者的蘇醒時間為(8.37±0.94)min,拔管時間為(9.74±1.31)min,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全麻氣管拔管期給予患者小劑量瑞芬太尼聯合地佐辛,不但可以穩定全麻手術患者的血流動力學,而且可以避免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