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孫建軍
(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
來安縣地處安徽省東部邊陲,介于長江、淮河之間,地理坐標為:北緯30°12′~32°45′、東經118°20′~118°40′。縣域東鄰天長市和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西接明光市、滁州市,南連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北接江蘇省盱眙縣。紅豐水庫屬長江流域滁河水系清流河支流來安河右岸,水庫水功能區劃定為水源農業用水區,水庫來水面積31km,總庫容1602萬m,興利水位27.50m,相應庫容750萬m,防洪保護人口5萬人,設計灌溉面積2133hm2(3.2萬畝)。2013年,來安縣城鎮常規供水水源地將紅豐水庫劃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但由于該規劃對于實際水源地周邊環境、地形地貌、污染源、取水口情況等考慮不足,近期重新對來安縣紅豐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進行劃分調整。

圖1 紅豐水庫周邊污染源及分布圖
紅豐水庫庫區周圍現有兩處污染源:香水漁港和紅豐公墓。紅豐公墓主要污染為揚塵污染,且距離取水口較近,尤其在清明節等祭祀節日,公墓的粉塵污染可能會影響到庫區水質;降雨之后公墓的污染物被沖入水庫中,也會使供水水質受到威脅,附近居民對其詬病已久。本次在一級保護區陸域劃分中,盡量將其劃入范圍內。
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的要求:紅豐水庫飲用水水源地每季度采樣監測1次,監測項目包括《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1中的基本項目、表2的補充項目(5項)和表3的優選特定項目(33項)共61項;每2年開展1次水質全分析監測,全分析項目包括《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109項指標。

紅豐水庫部分水質指標監測表 表1

四種劃分方案對比表 表2
據紅豐水庫水質動態監測成果,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紅豐水庫水體總體為Ⅲ類水體,符合供水水源水質要求。
2018年3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338-2018)(以下簡稱《規范》),該標準是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338-2007)進行的第一次修訂。與舊規范相比,新規范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的技術要求更加規范和嚴格,且由過去的推薦規范升格為管理標準。因此,準確理解新舊規范區別和改進之處,全面掌握《規范》中保護區劃分技術原則、技術步驟、劃分方法及適用條件等內容,對科學合理劃分水源保護區具有重要意義。

圖2 紅豐水庫一級陸域保護區四種劃分方案對比圖
在《規范》中對于一級保護區陸域范圍劃分有如下描述:“小型和單一供水功能的湖泊、水庫以及中小型水庫為一級保護區水域外不小于200m范圍內的陸域,或一定高程線以下的陸域,但不超過流域分水嶺范圍。大中型湖泊、大型水庫為一級保護區水域外不小于200m范圍內的陸域,但不超過流域分水嶺范圍。”紅豐水庫屬于丘陵區中小型水庫,本文在劃分過程中發現“一級保護區水域外不小于200m范圍內的陸域”此句存在多種解讀方式。現討論如下:
①以一級保護區水域的水陸交界線,垂直水域方向平移200m至陸域保護區,交界線端點處以端點為圓心,做半徑200米的圓,所圍成陸域范圍即為一級保護區陸域;
②以取水口為圓心,作半徑200m的圓弧,所圍成的陸域范圍即為一級保護區陸域;
③以一級保護區水域徑向外延200m并作垂線,垂線長度也為200m,并用直線閉合兩段垂線,所圍成的陸域范圍即為一級保護區陸域;
④以取水口為圓心,以一級保護區水域半徑徑向外延200m作圓弧,所圍成的陸域范圍即為一級保護區陸域。
本文認為劃分方案①最接近規范中所表述的“一級保護區水域外不小于200m范圍內的陸域”。水域外,顧名思義水庫水面之外的陸地,本次劃分的一級保護區水域為一個近似的扇形,故水域外可理解為整個扇形區域邊界向外延伸200m所包圍的陸域范圍。又因為水庫下游側已建有防洪堤壩,根據《規范》以防洪堤壩為界,所以只剩右側邊界(水陸交界線),向外延伸即垂直水域方向平移200m所圍成的陸域劃為一級保護區陸域。但實際劃分時,距離取水口僅220m的公墓,沒有完整地劃入保護區;且由于水陸交界線較為復雜,此種方法不易于相關部門管理和監測。
劃分方案②對“一級保護區水域外不小于200m范圍內的陸域”的理解是將一級保護區水域視為邊界,以取水口為圓心,在其外側做出不小于200m的圓。該方法劃定的陸域保護區范圍較小,無法覆蓋完整的岸邊線,對一級保護區水域的保護力度有所欠缺。
方案③將水域岸線較好地包圍起來,有效地保證了取水口附近的水質安全,且相對于劃分方案①保護區線條更簡便,更利于監管。但對于公墓,同樣沒有完整地劃入保護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方案④對“一級保護區水域外不小于200m范圍內的陸域”的理解是一級保護區水域外徑向距離不小于200m的陸地區域,即在已劃分的一級保護區水域范圍(取水口為圓心,半徑500m圓弧)的基礎上外延至半徑700m做圓弧,所圍成陸域范圍作為一級保護區陸域。該方法也將水域岸線較好地包圍起來,控制了取水口附近的污染源,對于水庫取水口附近的公墓,也完整地劃入了保護區,有效地控制了公墓的揚塵等污染。不足之處是所劃分一級保護區陸域范圍較大,有關部門拆除污染源、執法監管難度有一定增加。本次劃分從偏安全考慮采用該方法。
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禁止設置排污口。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此次考慮到紅豐公墓的實際情況,建議開展文明祭祀、加強綠化、將公墓遷出或禁止擴建。
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后,由縣人民政府向社會公布水源保護區地理界線,并責成相關部門在一、二級保護區設立標志牌、警示牌、界碑、界樁等。由市政府責成縣水利部門、自來水公司等相關部門在水源地周圍設立監測點,并由具有水質監測資質的單位負責實時監控水源地水質變化,并對取水口附近選取監測斷面,進行長期水質動態觀測,防止水體被污染。水庫周邊的突發污染事件風險的篩查、排除主要依靠執法部門加強協作、管理。為做到防患于未然,設置預警監控點位,定期開展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演練是必不可少的。因紅豐水庫周邊有零散居民點,建議來安縣政府加強對水源地保護宣傳力度,嚴禁附近居民進入水庫內游泳、垂釣等影響水質的活動。
本文結合來安縣紅豐水庫工程實例,提出了《規范》中對于一級保護區陸域劃分的四種解讀方式,為同類型飲用水保護區的劃分提供參考。劃分中出現了保護區邊界穿越污染源區域的情況,本文據此提出了一種判斷劃分方法優劣的標準——即能否完整地將污染源劃入保護區范圍,杜絕潛在的風險作為評價的一環。同時,除了在水源保護區劃分中要綜合考慮以外,還需加強其風險防范措施建設和管理,加強對風險源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