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群(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
再審程序,是指當已經生效的判決被認為具有法律規定的錯誤原因時,允許法院重申案件已糾正錯誤的程序。它不是每個案件的必經程序。
1.監督與糾錯的立法目的
民事訴訟法的發展歷經艱辛,從民訴法關于再審程序的修訂過程看,再審程序一直有監督與糾錯的立法目的。1982民訴法規定法院可以啟動再審,當事人則不僅沒有啟動權,就連申請再審的權利都沒有,當事人認為有錯的,只能提起申訴,之后幾次對于民事訴訟法的修改,雖然增加了當事人的申請權,但是也都保留了法院的啟動權,同時還增加了檢察院的啟動權,這些都體現了再審制度的審判監督定位。
2.維護既判力的目的
1982年民事訴訟法關于再審程序權力的行使出現五個“無限”,五個“無限”的規定使得生效裁判可以被輕易推翻,法院的既判力不再受到當事人的尊重。1991年民訴法的修訂明確了當事人要求重新審判的五項原因,其中程序性事由占了兩項,2007年民訴法的修訂將再審事由中程序性事由增加到十項,程序性再審事由體現了修法后形成的維護生效裁判既判力的目的。既判力原理強調“通過程序實現正義”。也就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法院應當保障其應享有的程序性權利,如當事人可以申請相關人員回避等。而2007年民訴法的修訂體現了對當事人訴訟權利保護的重視和再審制度的維護生效判決既判力的目的。
民訴法的修改內容一直涉及有解決之前實踐中出現的申訴難、再審難問題,但近幾年來通過司法的裁判情況似有矯枉過正之嫌,立案登記制改革后,法院審理的案件本身就在呈現大數量的增長,基數越大,再審的數量也當然增加,民事再審門檻過低,且再審申請零收費,實踐中常出現再審申請人僅僅將上訴狀名稱改為再審申請書,而對再審內容不做任何修改便提交上去。部分當事人申請再審目的僅僅是為了拖延執行,獲取審級利益,而并不是糾正錯誤。因為許多法院為避免出現再審改判后所產生的執行回轉,便會在上一級法院受理再審申請后便中止執行。這樣對于當事人來說,申請再審有百利而無一害,是一種穩賺不賠的訴訟策略。
這種問題常常出現于經濟類案件中,眾所周知,經濟類案件一般涉及的標的都是相對大的,而且其涉及的法律責任大多是金錢給付。此時,金錢給付負擔的一方為了能獲得審級利益,在沒有任何新證據、新情況的出現下,隨手將上訴狀改為再審申請書便提交上去。他們之所以提起再審申請只是為了獲取審級利益,而并不是為了糾正錯誤。這在裁判文書網中我們也可發現,在經濟類案件中再審的結果大多是維持原判。
有學者說過:“人民法院審理所有案件,必須貫徹實事求是路線,對于案件事實的本來面目,應依照法律法規來判定。當再審案件賴以認定的事實有誤,據以認定的法律不準確時,堅持有錯必糾,堅決糾正事實?!睂τ谶@一論斷,我不甚茍同。首先,我并不是不認同實事求是這一原則,我個人覺得此處的實事求是放在司法裁判這一行為下,追求的應該是法庭調查下的真實,而非事實上真實。因為我們不可能讓案件再發生一次來還原事實真相,其次,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再次還原的案件已經不屬于同一個案件了,再說,如果每一個案件都要追求事實上的真相,有錯必糾,再審申請人將不斷申請再審,糾紛的解決將是永無止境的,而且每個案件的當事人都不再盡快地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將所謂的事實真相留在后面,等著再審之時再慢慢尋找有利于自己的證據,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那么法院該如何開展工作,庭前會議交換證據的功能也便無法發揮了,由于新證據的出現,法院要多次休庭,那么一件案件不知要何時才能審判的完,一味地再審,失去法院的生效裁判權威性。
再審與審判程序是不同的,再審程序主要體現當事人訴權,而審判監督程序側重于監督和糾錯。我國民事訴訟法將民事再審放入審判監督程序之下,這使得許多人將再審等同于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程序更多體現了強職權主義色彩。例如民事訴訟法第203條關于送達法律文書的規定,不再采用前面“送達”的規定,而是采取“發送”主義,并沒有體現出對當事人訴權的維護,而只需要法官覺得錯誤自己審理就行,當事人是否知情、是否到場參見訴訟并不重要。
立案登記制的改革,本身就使得案件基數大,再審申請事由的增多,給司法帶來了極大的成本,并且也加重了當事人的負擔,最終給社會帶來成本。我國再審程序是依附于一審、二審程序的,它不作為一個獨立的審級制度,根據法律,再審要么按照一審,要么按照二審程序再審,有的案件還可能出現重復再審的情況,可想而知,這種案件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審理完結,在此期間,當事人和法院不知要浪費多少成本在里面,而這樣的案件實踐中是極多的。而且根據規定,除了一些支付贍養費等類型案件,一般案件進入再審程序就會中止執行,這樣,當事人還會喪失申請執行帶來的機會成本。而社會成本就更不用說了,我們隨時都能看見、聽見某某上訪戶上訪了幾十年,他們停止工作,專職于上訪,只是為了能夠讓案件獲得再審,尤其是許多經濟案件,大多涉及公司,在再審案件這樣的情況下,許多公司無法脫身于訟累,使得公司的運營也無法正常運行,公司之下的許多職工便無法正常工作,我們隨時都能聽到由于公司的訴訟問題,職工難以正常工作、難以拿到足額的工資等等,這從功利上來說,完全是不劃算的,而且由于當事人的停工,社會成本增加,由此,國家在司法資源上的投入降低,制約了訴訟效率。
如果法院過分關注裁判案件事實是否正確、真實,卻極少考慮到終審案件的既判力,那么,再審訴訟可能會一直處于訴訟狀態,威脅到司法的公正性。人們不再相信法院的終審判決,而是等到二審后,通過各種找關系、走訪、網絡輿論的壓力等來對法官施加壓力再來進行再審,如果再審結果不符合再審申請人的期望,則再審申請人還會通過各種形式一直再審,導致終審不終,究其原因,就是再審申請人對法官、法院、司法機關的不信任。
前面我們談論到由于再審事由增多加之立案登記制的改革,使得再審案件數量呈爆發性增長趨勢,尤其是近年來員額制法官的改革,使得案多人少矛盾更為緊急。在中國現在這個市場經濟下,平均每個法官每年處理的糾紛平均達三百多件,如此龐大的任務量,法官為了完成任務不得不對案件粗略帶過,對于再審案件,法官通常是維持原判,改判率極低,再審案件質量不高。
已生效判決具有法律效力,實踐中應當尊重具有法律效力的生效判決書,只有在判決書具有明顯的錯誤時才能啟動再審程序的另一個功能——糾錯,其他情況我們都應首先重視程序的安定,維護司法的權威。而且,如果我們一味地追求個案正義,將會大大浪費司法資源,頻繁再審對訴訟效率本身就是一種一種損害,由此帶來的將會是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的阻礙。同時司法資源的大大浪費,使得訴訟效率將難以得到保證,如果司法機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卻只是為了換取一個可能的真相,那么在這個案多人少、司法資源本身就配置不夠的情況下,難以保證其他案件的正義,因為在這件案件上大量浪費司法資源,代表著其他案件的審理將會得到較少的司法資源。
“實事求是”指的應該是法律真實,而非事實真是。民事再審案件不同于刑事案件,刑事案件關乎當事人的生命、自由等與當事人的切身存在相關的存在價值,而民事案件大都涉及財產利益。對此,我并非想說財產利益不重要,而是民事案件如果經過再審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僅是當事人的,還有法院的,尤其是在這個泱泱人口大國,登記立案制的改革,本身就使得案多人少的矛盾在不斷加劇,而如果司法機關再花費大量時間來保證一個可能的真相,那么由此損失的財產利益不是更多嗎?
再審制度價值之獨特就在于其要在維護正義與安定之間尋找一個最佳平衡點。而我國民事訴訟法對此做得并不是很完備。從再審的啟動主體上看,當事人只有一個申請權,法院才有決定權。從再審事由來說,有絕大部分事由都體現了程序性事項——側面體現了國家職權主義。按理說,再審設立初衷本來就是為了緩和審判監督權與當事人訴權的關系,但民訴法的設立并未起到作用。因此,當前應平衡審判監督權與當事人訴權。
正是由于再審案件啟動后,法院一般會對原審案件中止執行,這對許多具有大標的經濟型案件來說,即使再審不該判,但只要能拖延執行,這也是極大的經濟利益。因此,許多再審申請人申請再審只是為了獲得中止執行的審級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申請再審案件,法官應該依據民事訴訟法對財產保全制度的相關規定,而對于有申請執行生效判決內容的案件,依據一般原則,只要當事人對其提出的申請提供與執行標的相應的財產擔保,法院就會依據具體情況給予中止執行,否則不采取中止執行;而法院根據執行標的類型和具體情況,只有在法定條件下才可啟動依職權決定中止執行。
立案登記制、再審案件事由的增多、民眾權利意識的提升等等都使得案件數量呈現爆發性增長趨勢,經濟類案件中更是甚之,而當前案多人少的問題并未得到解決,法官數量少、案件數量多使得法官在審判案件時心有余而力不足,案件再審質量不高、改判率與再審數量不成對等趨勢;再審過于追求事實真相,使法院終審裁判受到極大影響,為解決上述再審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應當借鑒英美法系做法,只對嚴重證據問題進行再審,從根源上減少再審案件數量,司法裁判中應追求法律真實、建立有條件的中止執行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