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海霞(宜品乳業集團有限公司 青島若比鄰貿易有限公司)
在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我國的古建筑留存相對完整,不同的建筑風格以及不同朝代的建筑實物,在全國各地大量留存,我國也是世界上保留古建筑最豐富、最完整的國家。
古建筑的文化內涵和美學魅力毋庸置疑,其設計理念綜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建筑學的長處,對現代建筑風格的形成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西方文化的涌入,傳統的建筑理念已經不再是主流,甚至在大量的現代建筑中已經成為鳳毛麟角。
雖然古建筑和現代建筑設計風格迥異,但不少作品的融合設計證明了二者風格的融合能夠實現更佳效果。
將古建筑元素融入現代建筑,可以推動建筑設計領域的長遠發展以及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古建筑的設計除了結實耐用和具有安全性以外,還融入了大量的哲學和文化元素,比如天圓地方、五行八卦、地域文化等,幾乎與現代建筑的設計理念完全不同。在不同的時代,古建筑的設計受到當時文化、社會環境的影響,會融入許多具有時代性的元素。古建筑在缺少大型設備和現在建筑材料的情況下,形成了非常精妙的設計,以確保木質結構的建筑能夠結實耐用。此外,由于古建筑的類別較多,相當一部分古代建筑的實用性并不強,而是大多用于祭祀、儀式、景觀等,外觀設計美輪美奐,但空間利用率較低,在應用上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城市化背景下的現代建筑設計,采用了更多西方建筑風格,簡潔明快的線條和實用的空間布局是現代建筑的主要特點。但在建筑設計中,設計師更多考慮的是空間布局和使用,而對東西方傳統建筑風格的應用則比較匱乏,這導致我國各大城市缺乏個性化的建筑特色,建筑審美出現疲勞。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風格尚未實現融合,目前的建筑設計很難達到國人的審美要求,限制了古建筑設計風格對現代建筑設計的文化融合。
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材料使用可以發現,我國的古建筑大多采用木材構建,只有少數的宮殿、佛塔等采用了磚石材料,南方部分地域還有竹子搭建的建筑物。我國目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大多以木結構為主。現代建筑通常選用鋼筋混凝土,也可以實現比較高難度的建筑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木結構建筑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鋼筋混凝土具有更好的穩定性,能夠實現復雜結構的設計運用。盡管木質結構在施工技巧上更有可圈可點之處,但是越復雜的木質結構,其抗破壞能力越差,并且難以修復。因此木質材料被鋼筋混凝土所替代,是建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建筑設計所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在當代的建筑設計中,如果繼續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一方面難以實現高層建筑的設計施工;另一方面還造成了森林資源的極大消耗,建筑的穩定性、抗破壞和抗震能力,也都會受到明顯的影響。鋼筋混凝土作為最核心的建筑材料,在價格和力學性能方面都具有較強的優勢,更符合現代建筑的核心訴求。
古代的建筑設計也是為使用而服務的,但與現代建筑中居住、商業和娛樂的使用目的不同,古代建筑中大部分并不是為了居住,而是具有更廣泛的裝飾意義。古代建筑中的亭臺樓閣、宮殿、寺廟和道觀,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都十分缺乏實用價值。而現代建筑設計都是為了直接滿足人們的日常所需,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享受水平,這種需求已經不再是美觀和氣派,而是追求實用性,比如監控設施、電梯和各類智能裝備。正是因為如此,古建筑的一些設計風格和理念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難以應用,大多數的古建筑設計應用僅存在于旅游景點、寺廟道觀以及具有傳統風格的地標建筑,傳統設計風格和文化內涵在建筑學領域缺乏廣泛應用。
不論是在高校教學領域還是在施工領域,古建筑的設計風格缺乏系統的傳承和研究,并且大多數研究只是存在于紙面上,在實際應用中比較少見。現代建筑設計缺少對古建筑設計的繼承和發揚:
首先是人才的缺乏。整體來講,古建筑的設計應用范圍已經變得狹窄,傳統風格的設計理念應用空間較小。在建筑設計領域的教學中,古建筑設計只是作為一種補充元素出現在課堂上,學校的主流依然傾向于現代建筑設計風格,同時更多地結合了西方建筑設計風格。
其次,古建筑設計需求較少,是傳統設計風格受到冷落的根本原因。市場需求是推動古建筑設計風格傳承發展的原動力,但我們可以看到,在城市發展以及城鄉建設過程中,古建筑的設計和施工相對數量較少,具備高水平設計和施工的團隊也比較少。
從根本上來說,現在建筑設計還沒有能夠更好地與古建筑設計相融合,現在的設計師們對古建筑還有一定程度的不認同,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這從根本上也制約了現代建筑設計水平的提升。
從建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古建筑的設計風格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也在不停創新,不同時代的建筑設計風格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創新是建筑設計不斷發展的根基。在當代,雖然現代建筑設計對古建筑設計風格的融合做得還不夠,但也不可否認,建筑設計人員也在試圖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就是仿古建筑風格。受到東西方建筑設計風格的影響,發展現代建筑設計在吸收古建筑設計內涵的情況下,也讓建筑設計發生了一些有利的演變,形成了風格獨特的仿古建筑。將現代建筑與古建筑的設計風格相融合,并綜合運用合理的建筑材料,將現在的混凝土材料與木材、繪畫修飾、裝修風格等密切結合,于是形成了內核為現代建筑,外表為古代建筑的仿古建筑風格。融合后的建筑設計可以實現更高的施工質量,以及良好的外觀效果,在延續古代風格的基礎上,確保了施工質量和安全,并降低了施工成本。
但隨著仿古建筑設計的進一步發展,大量設計缺乏創新性,導致仿古建筑同質化問題的出現,在景區、城區等地域又出現了千篇一律的建筑風格問題。因此建筑風格的融合還遠遠沒有達到社會所需,融合質量不高所導致的生理疲勞也需要引起進一步重視,加強古建筑設計和傳統文化教育,提升施工質量,是進一步實現古建筑設計融入現代建筑設計的重要切入點。
中國地域遼闊,歷史源遠流長,不同時代和地域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古建筑設計文化和作品,包括宮殿、府衙、建筑、園林、民居等多種形式。古建筑的設計思路開闊,古代的設計師們根據依山傍水等不同的施工環境,合理搭配自然環境、建筑物和園林設計,讓中國古建筑實現了多元化和多樣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古建筑往往與周邊環境能夠融于一體,這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法自然”的表現,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
現代建筑設計的理念與古建筑設計相融合,須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認同古建筑的文化魅力,深入研究古建筑設計的理念和思維方式,從古建筑中汲取設計靈感,實現現代建筑與自然環境、其他建筑的和諧相處,滿足人們對文化和大自然的向往需求。
建筑材料是建筑施工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建筑設計過程中必須要考慮的特定元素,不同的建筑材料對應不同的建筑設計方式和風格。仿古建筑是古建筑風格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表現,這種融合方式其實在本質上是對建筑材料的綜合應用,并直觀地體現在建筑設計風格上。以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材料為底基,確保施工的牢固性和安全性,在內外部裝修中,則以木材和傳統繪畫裝修為主要風格。古今建筑設計的真正融合,離不開建筑材料的取長補短,既要與現代建筑材料結合提升實現工程的基本質量,還要利用傳統的材料表達出古建筑設計的韻味與美感。
城市化風格的建筑設計存在千篇一律的問題,但時代的發展也豐富了建筑的類型類別,形成了以民居、寫字樓、商業設施、娛樂設施、公共設施等為主體的城市建筑群。現代建筑設計的風格力求實用與大方,在擁擠的城市環境里,應盡可能利用好每一寸空間。提升現代建筑設計水平,不僅僅需要提高設計的美感和利用率,還應該吸納不同建筑設計的風格,尤其要從古建筑設計中獲得靈感,將自然景觀和園林設計融入到建筑設計中,為以鋼筋混凝土為主題的設施增強建筑的美感和文化內涵。
現在建筑設計還要兼容并包,從多方面的設計風格入手,來滿足客戶和廣大公眾的需求。以建筑設計的手段來優化城市環境,增強不同建筑的功能應用水平,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也為歷史文化和古建筑設計的傳承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建筑的本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生產或其他活動的房屋或者場所,即具有實用性與審美性。因此,推動現代建設設計與古建筑設計融合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是汲取與提煉古建筑設計中的優秀設計理念與文化元素,借助現代建筑設計的技術優勢,滿足現代社會人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增強建筑的美觀性與實用性,實現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注重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融合路徑的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與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