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新疆 維吾爾 830011)
金礦床的類型多而復雜,常見的金礦床包括卡林形、綠巖帶型以及石英脈型的。不同類型的金礦床所處的地勢形態各不相同,因此勘探的難易程度往往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本次研究當中,我們主要以某地區易實際存在的新開金礦為例,在初步發現遠景異常區域的基礎之上,經過物化探深層次的對于異常區域的情況進行測定,進而得出有效的判斷結論,即該新開金礦有著較為顯著的挖掘潛力[1]。
該新開金礦在外在呈現形式上已經體現出了較為明顯的片狀和帶狀呈現,礦區內部的斷裂構造形式主要表現為西北向以及東北向的斷裂構造。裸露在外的異常區域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上半部分主要為鉀長淺粒巖,下半部分主要為呈現出淺紅色的含矽線石石英球鉀長淺粒巖偶夾斜長角閃巖;第二部分的上半部分主要為金云大理巖,夾雜少量的透輝透閃大理巖,下半部分則主要以不同類型的變粒巖為主,包括黑云斜長變粒巖、黑云鉀長變粒巖等。
我們派遣專門的技術人員在該新開礦區內共計收集了50塊礦石標本,通過對其性質進行分析,能夠確定的礦石巖性共計六類,分別為石英巖、石英二長斑巖、輝綠巖、硅化蝕變巖、斜長角閃巖以及黑云斜長片麻巖。其中,在所抽取的標本當中,以石英二長斑巖數量為最多,以硅化蝕變巖的塊數最少。我們通過技術方法對于新開金礦普查區巖性物性進行了測定,獲取到的結果表明,這一區域內所存在的視電阻率有著較大的差異,硅化蝕變巖視相位較高,斜長角閃巖與輝綠巖的視相位較低,石英巖、石英二長斑巖、黑云斜長片麻巖的視相位為最低,硅化蝕變巖所產生的電阻率最低,僅為電阻率平均值最高的石英的5.6%。由此我們推斷,該區域內含礦物質水平最高的巖石為硅化蝕變巖。
為了充分了解新開金礦普查區內的具體情況,我們還對于區域內的地球化學特征進行了分析。通過于金礦的B層進行采樣,以土壤為主要的采樣介質,了解金礦種不同類型元素的參數情況。其中,最主要的Au,平均值為1.42,變化系數為1.36,標準高差為1.36;Ah的平均值為0.07,變化系數為21.7,標準高差為1.52;Cu的平均值為34.72,變化系數為0.05,標準高差為1.61;Pb的平均值為十八點九二,變化系數為0.09,標準高差為1.63;Zn的平均值為107.62,變化系數為0.01,標準高差為1.36;Mo的平均值為0.49,變化系數為3.14,標準高差為1.54;Hg的平均值為35.81,變化系數為0.06,標準高差為2.20;V的平均值為0.75,變化系數為2.53,標準高差為1.90;Bi的平均值為0.19,變化系數為11,標準高差為2.09。相對而言,變化系數最高的元素為Ag,這意味著在所獲取到的樣本當中,Ag元素的含量較高或分布較為集中。通過采取相應的計算方式,得出該普查區域內的Au元素背景值為2.5×10-9,異常下限為6.3×10-9,總體來說,新開金礦所體現出的找礦信息較強[2]。
首先,我們需要對于新開金礦普查區的物探異常特征有足夠深入的掌握。通過在礦區的異常區域內,開展相位激電剖面測量工作,可以掌握區域內部巖礦石的電性特征,所顯示出的測線方向能夠于區域內部情況保持一致狀態。測量過程中所獲取到的礦化蝕變帶信息主要是由于礦化蝕變帶所導致的。在劃定異常區域時,主要采取異常下限確定以及異常濃度帶的劃分方式。測定區域內攻擊分布了數十條斷面,我們主要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兩個剖面,將其分別命名為1號剖面以及2號剖面,其中,1號剖面位于勘測線的東北區域,二號剖面位于堪測線的西北區域。我們在該新開金礦普查區內部的1號剖面上共計發現了三處視相位異常區域,為了便于區別,我們將位于靠西側位置的異常點命名為Y1,將位于中間位置的異常點命名為Y2,將位于靠東側位置的異常點命名為Y3。Y1 所測定到的最大值為-10.1mrad,Y2所測定到的最大值為-11.8mrad,Y3所測定到的最大值為-10.3mrad,三處區域的視相位最大值分別位于180m處、360m處以及660m處。與此同時,我們也對于三個異常區域內的電阻率值進行了測定,可以發現不同區域的電阻率值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差異較小,最低電阻值為600Ω,最高電阻值接近1000Ω,總體來說,普遍處于低阻值狀態。通過與實際獲取到的化探異常圖進行比對,能夠判定,1號剖面上的Y1、Y2和Y3異常區與化探異常區和礦化蝕變帶情況基本契合,不存在過大誤差。在該新開金礦普查區的2號剖面之上,我們共計發現了兩處視相位異常的區域,為了便于區分,我們將東側的異常區命名為C1,將西測的異常區命名為C2。兩處異常區域的視相位最大值分別位于140m處以及420m處,最大值分別為-12.3mrad、-14.4mrad。我們對于兩個異常區域內的電阻值進行了測定,所獲取到的最低電阻值約為500Ω,最高電阻值在1000Ω以下,最高值與最低值之間驅散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總體都處于低阻值狀態之下。通過與實際獲取到的化探異常圖進行比對,能夠判定,2號剖面上的C1異常區、C2異常區與化探異常區和礦化蝕變帶情況基本契合,不存在過大誤差。
其次,我們需要對于新開金礦普查區的化探異常特征有足夠深入的了解。在新開金礦普查區內部采取統一形式的背景值及異常下限,從總體上來看,該區域內各類成礦元素主要呈現對數正態分布以及近似正態分布的形式,通過采取相應的計算方式,將新開金礦普查區內部樣品的最高值去除,確定相應數值為后續計算的背景值,再確定一個數值為異常下限,經過測定和核算,得出以下數據:Au的異常下限為10.00,Ag的異常下限為0.20,Cu的異常下限為90.00,Pb的異常下限為58.00,Zn的異常下限為250.00,Mo的異常下限為1.50,Hg的異常下限為280.00,V的異常下限為3.00,Bi的異常下限為0.80。在新開金礦普查區域內選定五個區域作為地球化學綜合異常研究的基礎,我們將這五個區域分別命名為Z1、Z2、Z3、Z4和Z5,其中,我們在Z1綜合異常區和Z2綜合異常區發現了明顯礦化蝕變帶。Z1的異常面積與Z2的異常面積相差無幾,但Z1區域內的異常形態相對較為復雜,呈現東西分布的態勢,區域內主要包含三類元素,分別為Ag、Au和Cu,這幾類元素的異常濃集中心明顯,與探異常區和礦化蝕變帶情況基本契合。Ag、Au、Cu都屬于三級濃度分帶,在Z1區域內共計發現了一條礦化蝕變帶。反觀Z2區域,同樣呈自東向西的條帶狀分布,但相對于Z1區域而言,異常形態的規則性更為明顯,由三類元素組成,分別為Ag、Au和Cu,這幾類元素的異常濃集中心明顯,與探異常區和礦化蝕變帶情況能夠基本契合。Ag、Au、Cu都屬于三級濃度分帶,在Z2區域內共計發現了一條礦化蝕變帶,區域內部的異常強度較高。
根據上文中所進行的物化探測量結果,同時將化探的異常特征和物探的異常特征進行對比,可以了解到,二者的形態特征并不存在過多的差異。Z1和Z2兩大區域內共計分布了多條礦化蝕變巖,其中礦脈區域的主要成分為石英脈以及破碎蝕變巖,石英脈主要呈現出了透鏡狀、脈狀,而礦化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黃鐵礦化、方鉛礦化、黃銅礦化、褐鐵礦化、閃鋅礦化以及輝銀礦化等。金屬礦物的分布情況較為隨意,既有條帶性分布,也有斑塊狀分布。總體來說,該新開金礦普查區內的Au含量較高,變異系數水平突出,區域內部的部分地區存在著較為顯著的成礦趨勢,成礦的潛質較為突出[3-5]。
綜上所述,通過對于某地一新開金礦普查區物化探異常特征進行深入的分析,能夠獲取一系列有關于金礦情況的信息內容,在此基礎之上能夠得出結論,區域內的化探工作的開展能夠幫助我們確定成礦遠景區,結合物化探形式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精準的確定礦體所處的區域位置。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上來看,我們需要更加深入的挖掘物化探異常特征所具備的潛在價值,綜合物化探方法,為地質找礦工作的開展奠定更加有力的基礎,提供更加有利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