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執行 本刊編輯部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黨中央決定,首次評選頒授“七一勛章”,隆重表彰一批為黨和人民作出杰出貢獻、創造寶貴精神財富的黨員。經中共中央批準,“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6 月29 日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此次,共產生了29 名“七一勛章”提名人選。他們理想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杰出貢獻、建立卓越功勛;他們道德品行高尚,創造出寶貴精神財富,在全黨全社會具有重大影響,受到高度贊譽。其中辛育齡和吳天一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創新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今年100 歲的辛育齡與中國共產黨同歲。今年,他獲頒“七一勛章”。
戰爭時期,辛育齡曾與白求恩并肩戰斗,多次沖上前線救治傷員。和平年代,他長期致力于我國胸外科創建和發展,是中國人體肺移植手術第一人,在胸外科領域多個方面取得“從0 到1”的突破,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創新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1937 年,辛育齡參加革命后被安排在了冀中軍區衛生部,當一名衛生員。兩年后,辛育齡被派往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的醫療隊。在白求恩身邊的三個多月里,給辛育齡的感受是“他在用崇高的思想來完成一項崇高的事業,對我的影響很大,讓我覺得如果以后可以做一個像白求恩那樣的醫生,救死扶傷,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
1939 年,白求恩在冀中軍區一次激烈的戰斗中,堅持守在離前線最近的地方,以提高傷員救治率,當敵人從側翼包圍過來時,賀龍讓警衛員傳達命令:一定得從前線附近把白求恩撤下來,“拉也得拉回來”。
當時,辛育齡就在白求恩身邊,當警衛員來傳達命令時,白求恩正在搶救一位一顆子彈從右腹壁打進去、在左腹壁爆炸的傷員。白求恩用煮開過的水把傷口周圍大片的血洗干凈,然后把腸子放回去,縫住腹壁,纏好繃帶。做完這個手術,白求恩才跟著警衛員撤下來。
同年,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中寫道:“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熱忱。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他。”在白求恩精神的感召下,辛育齡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
新中國建立后,辛育齡是第一批被公派到蘇聯學習的留學生,他傳承白求恩的衣缽,學習胸外科,也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學成歸來后,辛育齡放棄留在部隊醫院的機會,主動請職到中央結核病研究所(現北京胸科醫院),開創胸外科。
1970 年,辛育齡拿自己做實驗,確認針刺麻醉的鎮痛效果后,主刀首例針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術。此后,他用針刺麻醉做了1400 多例肺切除手術,成功率高達98%,令國內外同行贊嘆不已。
1978 年,辛育齡在北京結核病研究所為一位肺結核患者進行肺移植治療。但是,患者在短期內離世。
1982 年,辛育齡被國務院任命為中日友好醫院首任院長,主持建院工作,并將他自己所踐行的“文明行醫,患者至上”確立為辦院理念。
1984年,中日友好醫院開院時,辛育齡辭去院長職務,甘愿做一名普通的胸外科大夫,一直干到了近90歲。
2003 年,“非典”疫情期間,中日友好醫院成為定點收治醫院,82歲的辛育齡作為醫院的首席專家,參與了每一位重癥患者的會診。
2008 年汶川發生特大地震,他主動捐款1 萬元,又交納特殊黨費1.2 萬元。
在85 歲高齡時,還親自為年輕黨員講黨課,讓白求恩精神薪火相傳。
快90 歲時,辛育齡在接受采訪時說:“始終以白求恩精神為我一生的座右銘和旗幟。就是兩個字,奉獻。”
辛育齡功績卓著,為黨的健康事業工作了84 年。如今,百歲高齡的辛老反應已經有些遲緩,甚至無法清楚地說話。但是當別人在他的耳邊說起白求恩時,他會指一指自己的胳膊,那里有一塊當時白求恩給他做手術時留下的疤痕。
吳天一,原名依斯瑪義·賽里木江,塔吉克族,新疆伊犁人,1982 年5 月入黨。他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 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群眾上萬名。86 歲的吳天一是青海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是青藏高原醫學研究的創始人、低氧生理學與高原醫學專家。60 多年來,他用醫學知識保障高原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1980 年,為了全面掌握各種急慢性高原病,吳天一帶隊深入高海拔牧區調查牧民體質特征。從此,吳天一12 年的科研工作都是在風雪嚴寒的高海拔缺氧環境中進行的。
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適應生理特征”這一主攻課題,精通英語、俄語、塔吉克語、漢語的吳天一還學會了藏語。20 多年的科研工作,吳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肅、四川4個省區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區,診治過上萬名牧民群眾,整理了大量的臨床資料。藏族牧民親切地稱他為“馬背上的好曼巴(好醫生)”。
1991 年,青海省高原醫學研究所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高低壓氧艙。吳天一成為第一個模擬試驗者。氣壓從海拔5000 米的高度開始下降,由于降速太快,瞬間,吳天一頭疼欲裂,鼓膜被打穿……但他摸清了艙體運轉的安全系數。
2001 年,吳天一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青藏鐵路開建,高寒缺氧對鐵路建設者的身體健康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這是建設高原鐵路的一大世界性難題,對高原醫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吳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運用于診治青藏鐵路建設者中的高原疾病上,他和同事們共同研制的抗缺氧藥物、保健品發揮了作用,他主導開設的高原病科也為西進的建設者們提供了完善的搶救治療環境,他撰寫的《高原保健手冊》和《高原疾病預防常識》被送到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在他的參與指導下,青藏鐵路建設工程沿線建立了三級醫療機構,5 年建設期間未發生一個因高原病死亡的案例,創造了高原醫學史上的奇跡,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
今天,坐在青藏鐵路的列車上,一本吳天一主編的《青藏之旅健康行》又讓廣大旅游者在進入高原之前對自己的身體有了科學了解和充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