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益民園小學 王桂文
對小學科學課程進行分析后可知,其不單單要令學生汲取到相應的理論知識,還要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以便為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構建創造有利條件。所以,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活動期間,教師應當以全新的視角看待此項教學活動,并在全面了解學生具體情況的基礎上,科學地改進教學,以便為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夯實基礎。顯然,針對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引領學生自主探究進行探討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除了可以激發學生求知欲之外,還屬于創新教育的一種表現。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自主探究的培養引起重視,持續優化教學手段。在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小學教育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主探究學習就是基于這種變遷和發展提出來的。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應當想辦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在充分結合教育方針的基礎上,持續提升教學水平,以此來優化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對小學年齡階段的學生進行分析后可知,他們正處于身心發展重要階段,對各種新鮮事物充滿了較強的好奇心,所以這就要求小學科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并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指引其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為充分激發其求知欲打下扎實的基礎。第一,應當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關鍵,教師除了要及時表揚與鼓勵學生之外,還應當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科學地指引他們主動提問,為他們可以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創造有利條件。第二,應當科學設置問題情境。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分析后可知,他們存在好奇與好動的特征,問題情境的構建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比如:在學習“燈泡”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一根藤,墻上掛,藤上結個玻璃瓜,白天沒有用,晚上開金花,打一物。”緊接著,可以采取針對性的手段指引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小燈泡是怎樣發亮的?讓小燈泡發亮的方法有哪些?在什么情況下小燈泡不發光……”顯然,通過這種方式不單單令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還能為其提供與之相匹配的探究空間,這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不容小覷的作用。顯而易見的是,通過指引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促使他們快速形成知識體驗以及情感體驗提供了便利。
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善于“搭臺”。主動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自探共研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性,促使他們養成自主探究的好習慣,繼而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全面提高。
第一,猜想—驗證。在開展實驗教學活動中,教師科學指引學生對一些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測,能夠在無形當中提高其思維能力。比如:在學習“盤山公路”相關知識點,教師依據教材的順序教學時,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難免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為了充分提高他們的自主研究能力,在開展教學活動期間應當引導他們主動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山區公路不能直接從山腳修條直路到山頂,而要修成彎斜的呢?”緊接著,教師順勢引導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此時可以聽到五花八門的回答,有的學生說:“老師我認為公路修成斜的要比直的更加方便?!庇械膶W生說:“我認為修成斜的可以起到延長路面的作用?!憋@然,同學們的想法各式各樣,這也在無形當中提高了他們發散思維的能力。此時,教師應當及時鼓勵回答問題的學生,“同學們回答得都很好,那么怎樣知道我們的猜想是否有道理呢?現在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用你們桌上長短不一的木板、木塊等來進行實驗吧!”在整個環節中,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但使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還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
第二,探究—發現。探究不單單屬于科學課程學習的目標,還屬于科學學習的手段。我們都知道,小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是親身體驗探究過程,這就要求小學科學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探究機會,目的是令他們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學習“聲音產生”相關內容時,學生看到講臺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材料,鼓、音叉、鐵盒等,馬上就會想到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跟聲音有關,所以就會提出以下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為什么聲音各有不同?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基于這種氛圍下,教師應當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做好相應的梳理工作,在梳理期間可以讓他們深刻意識到,如果想要得到正確答案就要掌握“聲音是如何產生的”。當問題明確之后,教師還應當繼續指引他們自己設計相應的方案。如此,除了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之外,還能培養其嚴謹的態度,可謂是一舉兩得。
在學習“摩擦力”相關知識點的過程中,我所在的班級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上課的前期階段隨意抽取10名學生,基于科學指引的前提下先后對“摩擦力”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在孤軍奮戰中,有的同學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也沒有對教師所進行的實驗提出質疑;有的學生在教師的一步步引導下提出了幾個問題,但是卻不能做出科學的猜測;還有的學生雖然能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然而卻想不出用什么辦法來證明……為了使教學效果可以達到預期,我再次上這節課的時候,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之后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這一問題,結果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整個環節中,各組學生都能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探究實驗。由此可見,基于這種學習模式之下的學生有著較強的思維能力,他們可以在實際溝通與交流當中迸發出靈感。所以在這里建議相關教育工作人員可在適當的情況下使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讓學生相互之間取長補短,使各自的想法可以產生“碰撞”,繼而得到更多的啟示。不只是這樣,這種學習模式還能夠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令合作意識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結合相關實踐調查可知,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活動期間,學生在心底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要采取針對性的手段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觀點,去猜測科學實驗的原理。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就會慢慢形成與之相匹配的自主探究形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例如:在進行絕緣體實驗期間,教師在上課的前期階段應當將各種各樣的材料準備好,正式上課時首先引導學生猜測哪個材料是絕緣體。此時學生的情緒高漲,也紛紛舉手想要回答問題,繼而挖掘出自主探究的意識。在整個環節中,學生會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探索,其內心深處也應當擁有了自己的答案,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順勢引導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后再結合這些答案做出適當的解釋。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強化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而且也促進教學過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在具體實驗過程中,學生通過主動猜想和實踐,會逐漸形成各種各樣的感知。而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在這個時候就要想辦法引導他們對所觀察到的情況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語言詳細論述事物的現象,積極自主地總結實驗結論,以提高其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整個環節中,教師不要隨意地肯定或者是否定,要留出適當的時間讓學生表達自己內心的看法,旨在提取出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現象。在搜集、歸納等一系列環節中,教師還應當有意識地促使學生之間保持良好溝通,把探究活動中得到的零碎思維變得清晰直觀。
綜上所述,因為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途徑之一,所以,小學科學教師要對其予以高度重視,并在熟練掌握學生具體狀況的基礎上持續優化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令他們在科學探究期間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強化科學探究的能力,汲取到更多的知識。使學生養成尊重事實的學習態度,在具體探究過程中學會研究,有效提高學生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