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明
很多人可能認為,呼吸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缺氧了多喘幾口氣就可以緩解。事實上,氧氣從呼吸道進入肺部,到與血紅蛋白緊密結合,再到被血液運送到各組織器官,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都可能造成慢性缺氧。
美國分子生物學家萊文博士曾說過:“缺氧是造成許多疾病的主因之一。”慢性缺氧會加速細胞衰老進程,損傷大腦細胞,還會為癌細胞的肆虐提供良好機會。
慢性缺氧的常見誘因有:常待在空氣不流通的室內;長期缺乏運動使呼吸肌的功能減弱;肺功能退行性病變;患有“四高”且控制不佳,導致血流量減少;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等。
其中,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下降,導致呼吸的深度降低、肺活量和最大通氣量減少。呼吸科醫生介紹,從35 歲起,呼吸系統開始衰退,80 歲時呼吸功能可減少約50%。此外,由于慢阻肺等疾病影響,患者的呼吸肌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加重呼吸困難、急慢性呼吸衰竭等。
當發現自己有輕度缺氧時,可通過一定強度的鍛煉提高呼吸肌肌力,進而改善肺功能:
1.深呼吸 吸氣時嘴巴關閉;呼氣時可以適當放緩速度,延長呼氣時間。吸氣和呼氣的時間比約為1∶2 或1∶3,比如吸氣2 秒,呼氣6 秒,持續15 次。
2.吹蠟燭 在面前15~20 厘米處放一根蠟燭,呼氣時以火苗傾斜但不滅為宜。該方法可減慢呼吸頻率,增加肺通氣量,增加肺內氣體交換。
3.腹式呼吸 身體呈半臥位,雙膝半屈,左手置于前胸,右手置于上腹部,鼻子緩慢吸氣,腹部鼓起,右手被抬高;呼氣時,腹部內陷,右手下降。在這過程中左手沒有明顯起伏;全程盡可能用鼻子呼吸;每分鐘7~8 次,練習15 次。
該方法能增強腹肌張力,鍛煉過程中膈肌上下移動可達5~10 厘米,每下降1 厘米可增加100 毫升潮氣量(平靜呼吸時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氣量)。
4.吹氣球 因氣球表面的張力可增加呼吸阻力,如果想將氣球吹起來,就必須運用腹肌的力量。練習時身體取仰臥位,雙腳抵墻,膝關節呈90 度,膝蓋間夾住一個球;手拿氣球,用鼻子吸氣,持續3~4 秒;嘴呼氣,吹起氣球,持續5~8 秒,停頓2~3 秒,重復6~8次。
5.胸廓上下拉伸 取坐姿或站位,雙手抱頭;吸氣時身體稍后傾,雙肘關節盡最大能力向后靠;呼氣時,上身下壓靠近腹部,利用肘關節和肩關節內收的力量擠壓胸廓,重復4 次。然后雙手交疊平放于腹部,吸氣時,腹部鼓起對抗雙手,重復4 次,可有效訓練膈肌。
鍛煉過程中一定要深吸慢呼,呼吸與肢體動作正確配合。訓練時,不要過度憋氣、過度換氣。出現呼吸困難、胸痛、頭暈、視物不清時需及時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