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智雯(昆明理工大學)
農村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也是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農村土地流轉直接關系到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想發展農村經濟就必須要重視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就必須進行土地流轉。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能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和推動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對于促進農村經濟建設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對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1.第 一 個 階 段:1982年—1993年
對于農村土地流轉政策變化,本文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分析。在1982年《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公告中表明,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侵占、出租、買賣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表明在這個時期的土地流轉還有著嚴格的限制;直到1984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國家對農村土地流轉相關政策有所松緩;1988年,國家不再明令禁止不得轉讓土地。在這個階段農村土地流轉還沒有在全國進行推廣,僅僅只限于少數農民。
2.第 二 個 階 段:1998年—2011年
在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條例》中,對于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有了明確的法律保障;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明確規定了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有權將自己的承包經營權以互換、轉讓、轉租等形式進行流轉。2008年中央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也表明要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機制。在農民自愿的情況下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去進行土地流轉,并開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3.第 三 個 階 段:2012年—2021年
進入新時代,關于土地流轉相關的政策辦法更貼合我國農村發展實際。
在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再次強調了要在農村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加強流轉中的管理和服務;在2014年印發的《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中,對于農村土地流轉的模式也有了新的嘗試。
其后,隨著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在2013年到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不僅對有序流轉、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土地承包權等內容有所強調,并切實落實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保障農民擁有的土地承包權、增加農民收入等。
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進行了第三次修改,強調了耕地保護、保障農民宅基地權益和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土地違法處理等問題;同年,農業農村部也頒布了最新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在保護集體所有權和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前提下,對于平等的保護經營主體,依法流轉合同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增加了更具體的審查規定,這極大地放活了土地經營權,使得農村土地資源得到更有效、更合理的利用。
1.土地轉包與出租
土地轉包是指農民在承包期內將全部或部分土地以一定的條件轉包給第三方。這種模式有效防止了土地的荒廢率,促進了農村土地資源的合理優化。但被轉包的土地仍然是分散的,并不能滿足大規模的農業經營。
土地出租是指農民在承包期內將全部或部分土地在一定的租賃時間內,出租給第三方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農民收取租金。這種模式對于出租條件沒有明顯的限定,對于推進土地流轉有著促進作用。但出租的租金往往偏低,農民在出租過程中不能有較好的收入。
2.土地互換與轉讓
土地互換一般有兩種形式,即土地使用權和承包經營權的交換。通常是進行第一種交換,農民出于耕種或生產經營的需要,與他人進行土地的簡單交換,這種交換通常是針對不同地理位置或不同屬性的土地,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農作物種植或生產經營的效率。
土地轉讓是指擁有土地承包權的農民在承包期內,自愿與第三方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合同,轉讓自己承包的全部或部分土地,由流轉的第三方或雙方履行承包合約,若農民轉讓其全部土地承包經營權后,農民的承包權因轉讓而終止。這種轉讓通常發生在農民已經有較為穩定的收入,并且農民已經不再依賴土地作為家庭的生活保障,土地也不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的情況下。
3.土地入股
土地入股是指擁有土地承包權經營權的農民,自愿將土地的承包權作價入股,與投資者的投資共同組成一個農業公司或經濟實體。通常采用股份制經營模式,這種方式可以為農村農業發展吸引大量的資金,調整生產結構,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極大提升農民收入。但是由于這種經營模式對資金、技術、人才等要求較高,還無法在全國普遍推廣,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
農民在進行傳統的農作物種植中,往往因為其收入較低而喪失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這樣的情況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發展。因此,我國實施土地流轉政策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激發農村經濟活力,而根據農村土地流轉取得的成效來看,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民收入大多已經提高。從農村土地流轉的不同模式來看,農民的額外收入大致分為三類。
一是土地出租后收取的租金收入,這部分通常較低;二是土地轉讓后得到的收入,這種收入是一次性的,不可持續;三是土地入股后所得到的分紅收入,這部分收入是可持續的,也是最能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由于入股后的土地,更能夠形成規?;洜I,所以農民在這部分取得的收入是最可觀的。不僅如此,農民還可以自己參與到規?;洜I中來,獲取另一份工資收入。
土地資源一直是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通過深化土地制度的改革,加大土地流轉,在防范土地荒漠、土地資源消耗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機械化和規?;?。通過農村土地流轉后,農業生產能夠有效實現產業化、機械化、規?;洜I,使得生產出的農產品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的渠道銷售出去。同時,依據國家政策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土地的合法用途、不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鼓勵農村土地流轉,鼓勵發展規?;彤a業化的農業經濟。
農民可以將荒廢的土地利用起來,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土地流轉不僅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是節約和保護土地資源的有效措施。
在農村,單個農民所擁有的土地往往都是分散的,并且擁有的土地面積并不多,這導致農民無法從事規模化、產業化的農業生產,只能進行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傳統的生產模式漸漸不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通過農村土地流轉可以將分散的土地整合起來,實現土地集約化生產,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和豐富農產品種類,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促進農業經濟收入,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提高。
這是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營養管理模式的創新與醫院發展戰略一致的大背景之一。在項目中,多學科團隊的協作,在鄭大一附院也有著深厚的基礎和濃郁的氛圍。據劉章鎖介紹,多學科管理團隊在醫院落地已有7年之久。“目前,門診有28個多學科會診團隊?!?/p>
1.農民土地流轉的意識不強
首先,盡管農村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已經比較完善,但是在流轉過程中會涉及制度、法律、利益糾紛、責任劃分等復雜問題,大多數農民單靠自有的流轉意識是無法深入理解相關政策的,甚至對于土地流轉的目的也不夠了解,這種情形下相當一部分農民會否定土地流轉的政策。然后,農民對于土地有著天然的依賴,他們更傾向于以家庭為單位去從事農作物生產,若沒有足夠的家庭勞動力,農民寧愿將土地閑置也不愿意轉讓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使用權),更不愿意參與到土地流轉中。
2.農民獲取的土地流轉收益較少
在參與農村土地流轉的農民中,由于自身對于土地流轉的政策不夠熟悉或者為了減小流轉風險,通常只選擇簡單的流轉模式進行流轉。
如,土地的轉包或出租,盡管這種流轉方式提高了農民對土體的利用效率,但土地仍然是各自分散的,也不能為農民增加切實的收入,以至于開始積極參與流轉的農民會有部分人選擇退出。再加上由于農村技術條件和基礎設施相對落后,還有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使得大多數農村無法形成規?;霓r業生產經營活動,這種情況下農民土地流轉的收益也仍然難以得到保障。
3.農村土地流轉不規范
其一,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由于部分農民相關法律意識淡薄,在簽訂合約過程中不能夠形成有效的流轉合約。又或是在簽訂合同時,未能明確承包關系,混淆了流轉雙方的主體身份,導致事后雙方糾紛不斷。其二,盡管在相關的政策文件中對于土地流轉的主體、流轉的原則和方式、流轉中的法律保障機制等都有了明確的規定,但從流轉后的土地實際用途來講,仍然存在大量的不合法流轉。其三,地方政府對于土地流轉的規劃未能因地制宜,土地資源本身就是不可再生的,不合理的規劃不僅會阻礙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進程,也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消耗。
1.政府加強對農民意識的引導
政府要深入挖掘農民們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真正關注的問題,然后加以引導。由于傳統的農民認為土地是立身之本,他們更關注日常的生存問題,為了避免可能的風險,他們通常會選擇偏向保守的傳統經濟觀念。因此,政府要消除農民的這種思想,并引導農民轉變自身觀念,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在大力宣傳土地流轉的積極作用時還要做好保障體系、兜底政策、法律法規等宣講工作,讓農民放心。
2.政府加大政策支持
首先,在各個地方農村土地流轉的初期,是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的,這種投入不僅是承包商或企業的投入,也要有政府的資金援助。要組織專人指導農民,培育農作物種植知識;投入人力和物力,保障農村經濟發展。其次,要因地制宜做好土地發展規劃,完善土地承包相關問題,保障農民的承包經營權。然后,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管理,幫助農民規避土地流轉可能帶來的風險,嚴格監督承包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性,切實保障農民的收入。最后,政府需要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對發展地的交通、水利等工程進行修繕,為實施規模化生產經營奠定基礎。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還需要組織農作物科學技術、農作物銷售渠道等相關培訓。
3.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相關制度
首先是要完善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的法律法規制度,要明確流轉中的具體規范,并且要有嚴格的法律監督體系,以確保土地的有效流轉。同時,出臺的法律法規要符合土地流轉的特征,對土地流轉的真實用途能夠有效監管。然后是地方政府要統籌安排,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轉市場機制以及合理的對農村土地流轉進行規劃以保證土地流轉工作平穩進行,并將土地流轉與農村建設緊密連接。同時,要建立明確的責任機制,對于相關負責人員要有相應的問責手段和監督機制,督促工作人員做好土地流轉工作。
農村土地流轉是激發農村經濟活力的重要手段,實踐證明,農村土地流轉和開展多種形式的規?;洜I,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樣的,農村土地流轉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有效手段。
我國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發展時期,農村農業發展與國家的全面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不穩定的因素還很多,對于農村土地流轉中的困難還要積極地克服。
在這個過程中,要始終充分發揮政府的管理監督和引導作用,保障農民的收入,鼓勵農民積極參與,促進土地資源高效利用,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