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曼琛(云南財經大學)
2021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要統籌規劃引導,依據區位特征發展產業集群。這體現了產業集群在推動我國區域高質量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產業集群如何作用于區域創新系統進而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至關重要,本文在知識管理的視角下,基于二元結構理論對該作用機制進行了探究,并且將基于產業集群產生的區域創新系統稱為產業集群創新體系。
1998 年,邁克爾·波特在《集群與新競爭經濟學》一文中提出了新競爭經濟學的產業集群理論,認為產業集群是特定產業中互有聯系的公司或機構集聚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種現象。[1]知識管理理論認為,知識是創新的基礎素材,組織或組織中的人們往往是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產生創意,并進一步將創意用于商業化實踐形成創新。當知識在組織中流動起來形成知識流,就會增加組織進行創新的可能性。本文以知識管理視角結合新產業區理論和產業集群理論的觀點,強調產業集群的地域根值性、柔性專業化分工、創新網絡、競爭合作關系特征,并以企業為基礎構建產業集群創新體系,認為產業集群創新體系是由特定產業中的大企業和中小企業集聚在特定地理位置,通過在企業間建立特定的機制驅動知識流動,進而催生創新的一個結構和功能復合體。產業集群創新體系內部的作用機制即產業集群作用于區域創新系統,進而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
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具有地理空間上相近的特點,在區域發展理論的指導下企業之間已經建立起了以基礎設施為代表的實體聯系,因此,產業集群創新體系起作用的前提是建立企業之間的邏輯結構,關鍵是在企業之間建立起適當的關聯機制,從而驅動創新主體中和創新主體間的知識流動。二元性組織是一種能夠使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在創新方面融合優勢、互補劣勢的組織結構形式,最早由Tushman and O’Reilly提出,是指內部既有穩定與變革方面的不一致性,同時又擁有統一戰略與愿景的組織。[2]本文基于二元結構從三個維度闡述了產業集群創新體系的邏輯結構及在各維度下創新主體間的作用機制。
產業集群中企業眾多、各有特點,在梳理產業集群企業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本文認為可以將邏輯結構分為三個維度:組織規模維度和產業鏈縱向流程維度、產業鏈橫向切面維度。
從規模上看,企業可以分為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企業的發展總是經歷著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的生命周期。[3]大企業通常處于成熟期,具有生產經營有序、收入來源穩定、資金實力雄厚、分銷系統完善、企業管理正規化的優點,但是由于組織慣性的存在,企業的文化趨于保守和穩定。從創新的角度上說,大企業有能力容錯,但不愿犯錯,因此整體創新氛圍較低,創新的方式上常常以漸進式創新為主。克里斯滕森在其著作《創新者的窘境》中提到,“產品性能超越市場需求這一現象,是引起產品生命周期發生階段性更替的基本機制”。同時認為,突破性創新不大可能在一個成熟的大企業中順利進行。突破性創新需要用于探索且思維發散的員工團隊,需要寬松容忍的企業文化氛圍,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管理者,這些特征正好與中小企業相符合。中小企業組織結構靈活、信息溝通順暢、員工干勁十足,但是由于資源稀缺,企業往往在市場夾縫中生存。
當前,我國的產業中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分工與協作關系,大、中、小企業在相同部門、相同行業中進行無序競爭,其結果不僅造成了經濟資源的浪費,而且已經正在使一批曾經有過輝煌業績的大企業瀕臨絕境。[4]產業集群中的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各自為政無法充分發揮產業整體的創新能力,為了提升產業整體創新力必須將產業中的大企業和小企業關聯起來,形成優勢互補的組織結構。在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二元結構中,大企業負責投入較大的正規的基礎性研發,中小企業負責基于偏于創新應用和創新擴散的交互性創新。
基于組織規模的二元結構,有利于技術創新的產生和擴散。大企業內部將專門負責創新的部門尤其是技術創新部門(通常是研發部門)和其他負責產銷的部門分離開來,產銷部門按正規化的制度行事,創新部門內培養創新氛圍,成為與中小企業進行創新對接的接口。大企業創新部門通過正式的研發過程發現關于事實、原理、規律方面的顯性知識,并且通過文檔的形式記錄下來。大企業通過信息平臺共享顯性知識,中小企業通過信息平臺參與進來,集思廣益,對如何應用這些顯性知識產生創意,并基于大中小企業所服務的市場特點,有差別地對創意進行落地,實現創新。
產業集群中存在的最明顯關聯就是產業鏈,產業鏈中存在著大量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每一個上游環節向其下游輸送的產品和服務中都凝結了其創新的成果,下游環節需要對這些知識和信息進行學習和吸收,才能真正認識并消費該產品和服務,或者才能通過創新加工更好地向更下游的環節輸送產品和服務。下游環節作為其上游環節的顧客,其效用是評價上游環節創新成果的重要指標,顧客對產品和服務的評價中往往隱藏著上游環節進行創新的方向。若上下游環節之間的知識和信息沒有得到充分流動,會導致生產者銷售不暢、消費者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消費者不懂產品無法反饋意見、生產者盲目創新等惡果。因此,必須將上游環節和下游環節的溝通渠道打開,構建上游環節和下游環節的二元結構,使知識在上下游環節的企業合作中流動起來。
基于產業鏈縱向流程的二元結構,有利于服務創新的產生和擴散。打開上下游溝通渠道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個信息共享的創新平臺,產業集群內企業在平臺上發布關于產品和服務的正式文檔以共享顯性知識,無論是該企業的上游企業還是下游企業都可以參與該文檔的二次創新,并在平臺上發布。這樣,上游企業、下游企業實際上分別從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改進創意,企業作為創新主體要善于挖掘這些創意背后的價值,捕捉真正適合于本企業的創意實施創新。
產業集群中的產業鏈橫向切面下,企業呈現出產品或服務同質化的特征,這些企業處于產業鏈的某一環節上,面對相同的上游環節和下游環節。面對上游環節企業之間要爭奪資源,面對下游環節他們要爭奪市場,因此,產業鏈橫向切面中的企業很容易形成惡性競爭的局面。實際上,依據波特的五力模型,當企業之間形成這種單純競爭導向的關系時,單個企業的談判能力下降。若其上游環節或下游環節內的企業建立相對緊密的關系時,上游環節或下游環節的議價能力就大大增強,單個企業成為待宰羔羊;若其上游環節或下游間接內的企業也呈現純競爭導向的競爭關系時,資源、產品、服務在各環節間流動時容易產生價格戰,議價基礎不一致,整體的獲利能力降低,不符合企業獲取利潤的目標。因此,要在產業鏈橫向切面的企業中建立競爭——合作的二元結構,企業在合作的基礎上競爭。
基于產業鏈橫向切面的二元結構,有利于管理創新。企業要在合作與競爭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需要產業橫向切面中的企業共同努力進行管理創新,其落腳點仍然是建立一個信息共享的創新平臺。各企業對上游和下游環節的情報進行編碼形成正式文檔,并在平臺上分享。切面中的企業基于相互信任都可以參與進來成為信息提供者,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合作關系。同時,企業也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接收者,企業要善于挖掘這些信息中有利于本企業經營和發展的信息,作為企業創新管理的基點,并且在此基礎上與其他企業形成競爭關系。
綜上所述,以信息共享的創新平臺為落腳點,可以在產業集群內部構建三個維度上的二元結構,促進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在知識流動下增強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
在三個維度上,產業集群中的創新主體應該分別使用不同的方式將企業關聯起來形成二元結構,這些關聯方式是實實在在能夠建立和維持創新體系的紐帶,體現了產業集群對區域創新系統的作用機制。
企業規模維度上,創新體系還沒有對企業所從事的活動進行專業化分工,創新主體間的創新合作以技術創新為主,因此,關聯方式更注重整體性,關聯方式要為技術的研發和落地服務。可以將這個維度內的創新主體關聯方式歸納為知識流動關聯和互動學習關聯。
知識流動關聯的核心是人與知識文檔的關系。知識流動關聯可以表述為:企業中某方面的專家將其領域內的顯性知識編碼形成正式文檔,上傳至共享平臺分享知識;當企業中的員工在工作中產生某種知識需求的時候,通過搜索平臺中的相關文檔,下載閱讀以獲得專家分享的關于“what”和“why”的信息,在工作中進行創新性的應用。互動學習關聯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學習可以有多種方式,如外派員工到具有新技術的企業學習、技術專家到不同的企業進行培訓、在虛擬技術社區中就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等。知識流動關聯注重顯性知識的獲取和應用,互動學習關聯注重隱性知識的獲取和應用。
產業鏈縱向流程維度內,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是“生產者——消費者”的關系,這種關系建立在利益交換之上,核心是需求的滿足,載體是產品和服務,創新主體間的合作以服務創新為主,因此關聯方式更注重消費者效用和生產者利潤,關聯方式為雙方利益交換服務。在這個維度上創新主體的關聯方式是利益激勵關聯。
利益激勵關聯表現在產品和服務本身及其輸送的過程中。在營銷學上,產品可以分為五個層次:核心利益,即消費者真正購買的基本服務或利益;一般產品,即產品的基本形式,由五個特征構成,包括品質、式樣、特征、商標及包裝;期望產品,即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期望得到的與產品密切相關的一整套屬性和條件;擴大產品,即包括增加的服務和利益;潛在產品,即購銷雙方未曾發現的現有產品的效用和使用價值,它指出了現有產品可能的演變趨勢和前景。就產品本身而言,核心利益和一般產品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基本條件,難以表現出激勵的效果,但是,期望產品、擴大產品和潛在產品是上游的創新主體可以用以對下游創新主體設置差異化利益激勵機制的層次,并且由此產生服務創新。就產品和服務的輸送過程而言,產業集群中的企業有著天然的空間集中優勢,利用這一優勢增加面對面的服務和交流,不僅能給消費者態度誠懇的印象,還有利于隱性知識的傳遞,促進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達成共識。在雙方利益交換的基礎上,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之間產生信任感,甚至形成長期合作的關系,進而為知識的流動和協同創新奠定良好的基礎。
產業鏈橫向切面維度內,若站在單個企業的角度,同質化的企業之間更多地體現出競爭關系;若站在產業鏈各環節的角度,同質化的企業不得不相互合作以應對上游環節和下游環節的威脅。產業鏈橫向切面中的同質化企業間這種競爭和合作關系,既是他們面對市場和應對產業結構力量的必要要求,也是這些創新主體的關聯方式。
競爭合作關聯體現在創新主體對市場力量和產業力量的權衡中。很多創新主體在實踐中只關注到市場力量,忽視了產業力量,形成“重競爭、輕合作”的局面,從而導致資源的浪費。單純的競爭使企業成為信息孤島,企業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創新有一定難度,因為企業的規模有大小、資源有多少、能力有高低,這些因素已經在無形中限制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產出水平。單純的合作是不可能的,所有企業都是逐利的,創新主體只有在雙贏的基礎上才愿意展開合作,合作的關鍵在于企業在哪些方面開展合作和在多大的程度上開展合作。這兩個關鍵問題的不確定性驅使創新企業對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索。在這種創新主體間的合作探索中,創新主體間不斷進行交流,企業不斷改進自身管理,不斷建立并改進與其他企業的合作方式,促進了管理創新。
產業集群理論是新型區域發展理論,產業集群既是提高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區域競爭力提高的重要標志。[5]產業集群創新體系通過在產業集群內部各個創新主體間建立知識共享的信息平臺,營造“每一個企業都是一個創新引擎”的文化和氛圍,在組織規模維度、產業鏈縱向流程維度、產業鏈橫向切面維度三個維度下,以知識流動關聯、互動學習關聯、利益激勵關聯和競爭合作關聯,使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在協同創新中獲得收益,使區域經濟在產業集群創新體系的推動下得到發展。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企業應該清晰定位其在產業集群創新體系中的位置,探索創新其在產業集群創新體系中的作用機理,爭取在競爭與合作中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在區域協調發展中實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