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虎 單金玲
近年來,在高效益驅動下,陜西大荔設施冬棗面積逐年增加,至2020 年底,全縣設施冬棗面積發展到40 萬畝,產量50 萬t,產值44 億元。生產中,很多棗農只重視生長期管理,忽視了采收后管理,導致設施冬棗出現樹體早衰、二次枝老化、產量降低、商品率不高等諸多問題,影響質量效益。
鋼架棉被大棚冬棗采收結束后,外界氣溫還高,地上部分葉片光合作用還在進行,有機養分積累沒有停止,此時更需加強棗園管理,盡快恢復樹勢,增加樹體儲藏養分,保證下年冬棗產量和品質。
以下是設施冬棗果實采收后的管理技術要點,供棗農參考。
1)檢查并及時處理環剝口。冬棗采收結束后,要及時檢查樹體環剝口。棗農采用設施栽培有促早心理,進行樹體環剝時常常操之過急,不管樹齡、樹勢和天氣情況是否適宜,不注意環剝口保護,往往造成環剝口遭受病蟲危害,或者陰雨天環剝導致環剝口感染病菌,影響環剝口完全愈合,致使幼樹早衰,弱樹更弱,影響整體產量和棗果品質。
我們建議在秋季設施冬棗果實采收后及時檢查處理環剝口,對未完全愈合的環剝口進行細致清理,刮除老皮后用赤霉酸+細胞分裂素處理,促進盡早愈合。
2)做好清園,保護葉片。設施冬棗采收后要及時清理棚內殘枝、落葉、落果,清除地面雜草,集中深埋。樹上噴施殺蟲殺菌劑保護葉片,提高葉片光合能力,為樹體儲存更多的光合養分。
此期噴施殺蟲殺菌劑還能夠顯著降低病蟲基數,且不易造成藥害,可以適當加大用藥濃度,增強防控效果。
具體用藥方案,可根據病蟲發生情況確定。受氣候影響,今年大棚內棗粉蚧、棗銹病危害較重,加上秋季高溫多雨,采后應重點防褐斑病、銹病、棗粉蚧及鱗翅目害蟲,可選擇藥劑有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等。
3)合理修剪,打開光路。大棚冬棗多采用3~5 主枝開心形。采果后,可將多余枝、密擠枝、重疊枝、交叉枝、背上枝疏除,以利于通風透光;對無用的衰老枝從基部重截,促發新枝。對培養的預備枝進行拉枝或拿枝軟化,改變生長方向和角度,提高枝條成熟度。
4)早施基肥。秋季是冬棗根系生長第2 次高峰期,此期施肥利于根系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為來年開花結果儲備大量營養。秋季施肥會損傷一部分根系,刺激新根發生,增強根系吸收能力。
施肥時間:設施冬棗采收后應及時施入基肥,越早越好。一般適宜時間是9 月下旬至11月上旬。施肥過晚,地溫降低,根系停止生長,吸肥能力差,肥料利用率低。
施肥種類和數量:以有機肥為主(占秋季施肥量的60%以上),配合施用長效化學肥料(占秋季施肥量的20%~30%),另外還要加入中微量元素肥料(占10%~20%)。一般常用有機肥有人糞尿、雞糞、羊糞、豬糞,以及堆肥、餅肥、綠肥等,每畝施用量3~5 m3,也可用商品有機肥150~200 kg。常用化肥有磷酸二銨、氮磷鉀三元素復合肥,每畝施用量50~75 kg。中微量元素肥料一般每畝施用15~20 kg。
施肥方法:在樹冠下兩側開溝,溝深20~30 cm,溝寬30~40 cm。從下至上依次施入有機肥—復合肥—礦物肥(中微量元素肥),施肥后將肥料翻攪混勻,再用表土將溝整平,全園大水漫灌1 次,澆足澆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