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竹
春節,在中國人心中,有著格外不同的地位。可是近些年來,總能聽到類似“年味越來越淡了”的感慨。回想起小時候,盼望著過年穿新衣,放鞭炮,收紅包,從早忙到晚的年夜飯,貼對聯貼窗花,走親訪友,與好久不見的親朋共聚一堂,共賞春晚。
生活日新月異,走親訪友已漸漸被短信、微信拜年所替代;紅包逐漸被微信轉賬所取代;年夜飯從家庭的餐桌上搬到了酒店;再也不必提前大肆采購年貨,物流業發達,24 小時全年無休的超市隨處可見;新衣服月月買,再也不必等新年才換新衣;春晚,逐漸淪為新年晚上刷手機的背景音樂,很久沒人認真觀賞節目了;鞭炮也為響應國家號召,保護環境,退出了歷史舞臺。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有這么一句話:“年味越來越淡,只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們想吃什么呢?兒女們卻都說隨便,您隨便做。只好年年做舊。”在我看來,“年味”變淡的原因有幾方面。一是人民物質生活日益提升,曾經的人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匱乏,許多人只有趁著過年才能“大魚大肉”一把,孩子們也只有趁過年才能收一筆零花錢。可當曾經的奢侈品變為成生活必需品,對年的期待便沒有那么深了。
第二個原因則是現代社會壓力帶來的必然變化。有人認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只留存于兒時的記憶里。”仔細想想倒也不無道理,在我們生活中式微的何止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已經日漸淪為高壓生活間隙的休假,只顧著在這些日子里休養生息。人們過年的儀式愈加精簡,直到最后連對過年的期待也漸漸消逝,才恍然發覺丟掉了什么。
其實,任何民俗文化都難以保持一成不變,但也不會被徹底拋棄。我們可以順應時代的樣貌,將“年味”以充滿現代感的方式繼續留存。在這個過程之中,新舊之爭不可避免,傳統與現代碰撞融合。過年的方式其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保持儀式感。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曾做過這樣一個研究調查,發現在家里“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于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上的成就。尤其是家庭傳統,它給所有家庭成員留下的回憶和帶來的幸福感幾乎永遠不會消逝,并為孩子社會化進程中帶來積極的正面影響。
春節即將來臨,我們所需要的所謂的儀式感并不是那些繁文縟節、大費周章。若不愿意過傳統春節,一個符合心意的新式春節又有何不可。也許只是那一點小創意,就能給孩子們帶來個更有色彩的春節——我們可以給孩子講講過年的意義和習俗,不論是口述或是一起觀賞有關年的電影,又或是拿起畫筆,全家一起完成一張年畫,或者在每年的除夕拍一張全家福,我們可以創造自己的過年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