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豪張衛華南彥武
(武功中心衛生院1,陜西 咸陽,712200)
(陜西中醫藥大學2,陜西 咸陽,712200)
(商洛市中心醫院3,陜西 商洛,726000)
“以痛為腧”肇見于《靈樞 經筋》,該篇在論及十二經筋所主病候的治法時多次提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意即采用火針速刺疾出的方法,針刺的次數以病情的好轉為度,以痛處作為針刺的穴位。該篇開“以痛為腧”治法之先河。在現今臨床治療中,以痛為腧治法針對疾病的范圍業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推廣與延伸,同時在具體操作方法上也是新法層出不窮,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然而,臨床上不存在包治百病的治療手段,任何一種治療方法在針對特定病種,病情,病程階段獲取療效的同時,必然于其他非特定性的疾病領域存在其局限性,而且這種凸現其局限性的領域常常比其固有的治療范圍更廣,這就要求醫者在臨床過程中針對所采用的每一種治法做到勤于思考,善于總結。以痛為腧作為一種診治方法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亦當取舍合理,權衡得法,才能獲得應有療效,否則會事倍功半。早在金元時期,張子和已有以下記載:谷陽鎮酒監張仲溫,謁一廟,觀匠者砌露臺,高四尺許,因登之,下臺或肭一足,外踝腫起,熱痛如火。一醫欲以針刺腫出血。戴人急止之曰:肭已痛矣,更加針,二痛俱作,何以忍也?[1]
以上病案表明:以痛為腧治法在臨床上是有一定的適用范圍的,如果治療時不加審辯妄用濫施,必然給患家釀成災殃。筆者對該治法的常見禁忌癥及注意事項進行總結,并對其機理加以簡釋。
(1)就病程而言,損傷急性期不宜采用“以痛為腧”治法:從現代神經生理學的角度看,當組織受損時,局部化學物質釋放,會令神經末梢致敏;另外,急性炎性反應、重復性的傷害性刺激等,可令各級中樞神經元易化,把刺激的強度放大,這些都可以導致痛覺敏感,出現局部拒按拒針,或得熱痛增的現象[2]。因此,“以痛為腧”治法不適用于急性損傷期.以上所列病案中,即是在損傷急性期誤用該治法,反成膠柱之虞.(2)就病位而言,身體某些特殊部位亦不能采用該治法,如眼球部位,任何疾病所致的眼球疼痛,不論是青光眼,結膜炎,用眼過度,或是鼻竇炎,偏頭痛,帶狀皰疹等,均不得在眼球部位按壓,因為按壓眼球可能導致異物進入眼內,妨礙眼部衛生,甚者可導致視網膜剝離,出現視力減退,視野損,嚴重者導致失明,另外,刺激眼球可興奮迷走神經,對于心率,血壓偏低人群,尤其不適宜.再如腹部,各種疾病所致的腹痛癥狀,一般不提倡在腹部做刺激強度過大的擠壓按揉類手法,特別是腸脹氣,腸梗阻,腸黏連,腸套疊等疾病,尤當禁施.再者,消除飽食后的胃部脹痛癥狀,亦然不能在胃區進行點按刺激,因為餐后胃內容物增加,胃內壓力增高,如果再施加外力,很容易導致內容物反流,引發嘔吐.此外如有大血管,神經走行通過(如腋下,腘窩,肘窩,腹股溝,會陰,)的局部,頸動脈竇局部,面部危險三角區,均當慎用以痛為腧治法.(3)就疾病種類而言,一些特定病種亦不宜采用該治法,如肺部腫瘤患者,常出現腫瘤部位的疼痛,此時萬不可在疼痛區域施加刺激(當然不包括在遠端的陽性反應點治療癌性疼痛的方法),因為在給予刺激時。局部血液供應增加,血流加快,極易促使腫瘤細胞擴散,使病情惡化,同理,凡是腫瘤,結核所致的病變區域疼痛,均不宜采用該法.(4)從穴位特性的角度來講,如同藥物有耐藥性一樣,腧穴也有耐針的特性,即反復針刺同一個穴位,會使穴位產生適應,療效越來越差,或者是出現復原過度(出現后遺癥)[3]。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對于需要長期針刺的慢性病患者應在局部取穴的基礎上選配幾組穴位,輪留交替使用。在采用“以痛為腧”治法的同時,當避免頻繁,反復的刺激痛處,應同時配合其他取穴方法,實行交替施術或者遠道治療的原則[4]。(5)從疾病癥狀表現形式的變異性和復雜性的角度來看,臨床上許多疼痛癥狀的發作部位并非疾病的原發病灶,如心絞痛所致的下頜痛,牙痛,左肩及左前臂的放射痛,肝膽疾病所致的右肩牽涉痛,腰骶部疾病所致的下肢疼痛,急性闌尾炎所致的胃區疼痛等,其若施行以痛為腧治法,不但對改善癥狀無益,而且會延誤和加重病情,造成嚴重后果.
討論
疼痛是人的一種不愉快,不舒適的主觀感受,其通常被看作是疾病的征兆.疼痛的出現表明機體的狀態發生了特定的變化,通常是由生理狀態向病理狀態的轉化,這是對疼痛片面的理解.其實疼痛在某種意義上屬于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痛覺的產生在一些情況下并無病理意義.如在腦卒中后遺癥期,病人出現患側肢體廢用,此時以針探刺患側隱白穴,可以疼痛的程度來確定預后,痛感愈強,表明痛覺中樞的受損程度愈小,預后愈佳,另外,對于神經官能癥型疼痛,癔病型疼痛等,臨床治療的對象不是疼痛,而是針對失調的神經或精神功能進行調節和恢復。因此,并非所有的疼痛皆具有消極的臨床意義,并非所有的疼痛都有治療的必要,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以痛為腧在作為一種疼痛治療方法時,其治療范圍并非囊括臨床所有的疼痛。因此,“以痛為腧”法在臨床使用過程中要結合病種,病位,病期等因素綜合判斷,方可保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