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紅闖
地圖是測繪服務社會最廣泛的產品,是厚重歷史的見證,更是政府管理城市的幫手、百姓生活的指南、社會了解城市的窗口。近年來,河南省地圖院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圍繞自然資源管理需求,不斷強化地圖編制和應急保障能力,著力推動紙質地圖與天地圖·河南有機融合,創新地圖服務方式,豐富地圖服務產品,打造出《河南省工作用圖》《河南省兩會用圖》等“著名地圖品牌”,編制出版了《河南百年紅色記憶》《河南省國土空間規劃圖集》等一大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專題地圖,讓地圖在輔助政府決策、服務群眾生活中大顯身手。
筆者認為,用活地圖資源、講好中原故事,就需要不斷創新,創新需要頭腦、需要勇氣、需要靈光一現,但同樣需要耐心、需要定力、需要厚積薄發。
二維平面地圖向“立體空間圖”轉變是個創新方向。這就要采用先進測繪技術獲取海量信息,比如用數據采集車把道路及兩側所有參照物標記成小點,匯集成“點云”,然后對“點云”進行“降噪”,提取有用的要素并分類,最終繪制成數字地圖。
“立體空間圖”也就是電子地圖。看電子地圖要看兩項指標,一項是精度,一項是鮮度。如今,誤差在1米以內、24 小時更新的高精度、高鮮度電子地圖服務,早已讓停下車來看交通信息圖的時代成為過去。而基于位置的各種服務,也讓地圖成為對不少網絡新產品、新業態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地圖繪制的精度、鮮度,在不少應用場景中,也決定著服務能達到的精度、創新能實現的高度。
創新的內涵之一,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并把這個核心優勢向其他領域拓展。我們要刷新對地圖的認識——電子地圖是圖,更是數據。電子地圖的數據化應用,筆者在某公司前臺真正體悟:一塊電子屏幕上閃爍著實時更新的車輛位置數據。只要車上的人使用并授權電子地圖,他們的位置信息就會傳回后臺。有了這些數據,城市各路段的交通流量一目了然。以此為基礎開發的可視化數據平臺,成了治理城市交通的智能工具。
縱觀河南地圖快速發展的秘密,正是幾十年來歷代制圖工作者潛心把河南這張地圖做到極致,才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今天他們搞創新,就要真正把技術沉淀下來,做出己所獨有的核心技術。事實上,依靠人口紅利和商業模式的互聯網上半場臨近天花板,依靠核心技術的下半場已經拉開帷幕,這就更加需要技術沉淀的思維,沉下心來專注一個領域,一項技術一項技術往上壘,創造出真正的核心技術,形成一個創新鏈條,讓地圖服務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優勢。
河南地圖業的發展應該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河南16.7 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做到地圖數據實時更新,工程浩大,要改變觀念,大膽創新,利用衛星影像制圖要成為今后一個時期的方向。近年來,衛星影像制圖以其信息真實、內容直觀的獨特優勢,逐步成為地圖制圖及出版的重要形式,而衛星遙感已廣泛應用于各領域調查公報、專題圖件、專業圖集、科普圖書等出版成果中,形成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地圖出版產品,極大拓展了地圖出版的內容及模式。自然資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空間規劃、美麗中國、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的推進為衛星遙感提供了更加寬廣的應用舞臺,更加豐富多元的遙感地圖產品將是傳播國家發展新方向、新進展、新成就的重要形式。
新時代的地圖產品開發應緊跟時代脈搏,圍繞國家發展與重大戰略,主動轉變工作思維、創新理論方法、開拓研究視野,不斷創新地圖出版模式,立足對地觀測大數據體系,把握地球系統論思維,為開拓大數據時代的“大遙感、大數據、大地圖”全新事業格局貢獻力量,用地圖的發展腳步快速印記大地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