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燕(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已經成為高職院校中不容忽視的群體,他們在進入大學后很多方面表現出不適應,尤其是經濟的困難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精神上都存在著多重壓力。這不僅僅只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還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了解分析他們不適因素表現的行為特征。
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而他們多數來自落后的偏遠山區,沒有見過太多世面,很多知識、常識都不知道。往往他們在學習上都刻苦努力,但由于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能力不強,在學習上就會顯得格外吃力。尤其面對大學這種多媒體教學格外不適應,但是他們又不敢去問老師和同學,害怕受到同學們的否定和嘲笑,會表現出不懂裝懂,長此以往,學習就跟不上老師和同學的步伐。而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費都較低,需要自己去打工賺取生活費用,又會把很多學習的時間用在賺錢打工上,讓原本就不理想的學習成績雪上加霜。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會出現厭學的心理。
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費相當于普通學生的30%至50%,有些特殊困難家庭更少。因此,90%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十分節儉,穿著也很樸實,大多需要勤工儉學來維持正常的生活開支。他們只求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沒有多余的經濟能力去滿足其他的需求。當他們與班里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同學一對比,往往不能正確認識和勇敢面對貧困,而在面對家庭經濟條件很好的同學表現出來優越的生活品質時,他們會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的思想:一是沉迷于虛幻的網絡世界,在網絡世界中尋求存在感和自信心,在現實生活中一蹶不振;二是會羨慕有錢人的生活,為了能夠高消費就去網貸、借錢,或者去招搖撞騙,甚至相信一夜暴富。當他們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選擇逃避、自暴自棄、怨天尤人,甚至會出現偏激的行為和思想,偏離社會道德的標準,觸犯法律的底線。而出現這兩種情況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大多都會荒廢學業,葬送自己的美好前程。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原生家庭導致自卑心理更加嚴重,他們往往還比較敏感,在意老師和同學的不經意的行為或者話語。當他們在學習或者參加集體活動時,如果意識到與別人存在較大差異時,就會開始懷疑自己,自我否定,感到自卑。特別當遇到寢室同學聚餐AA制的時候,因為囊中羞澀,沒有經濟能力同學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時,就會選擇逃避離開。更不愿意向別人訴說自己的困難,擔心被別人瞧不起,就會開始遠離集體生活,選擇獨來獨往。因此,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大多不太愿意與人交往。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一系列問題已經受到了社會、學校的高度重視和關心,他們會因為經濟的原因而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多種障礙,如何解決和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是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深入去探析其成因。
1.社會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讓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同時,社會也在不斷進步,網絡中各種各樣的不良行為和思想侵入人們心里。高校學生也通過微信、QQ、B站、抖音等自媒體平臺接觸到一些不良的行為和思想。這些行為和思想都對他們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如勢利和冷漠的人際關系,學生之間攀比成風。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穿著比較樸素,又心理自卑,再加上某些同學的嘲笑,自身也有消費的需求和欲望,在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造成他們心理失衡。此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從小就生長在落后的環境,沒有見過什么世面,當然在言談舉止方面就會輸于城市學生,尤其在面臨就業的時候更加沒有可以依賴的社會關系,從而會產生嚴重的心理焦慮。
2.學校因素
隨著高職院校辦學規模不斷壯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也自然會隨之增長。因此各個高職院校也越來越重視對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都成立了專門的資助中心。通過“獎、勤、助、貸、減(免)、補”和綠色通道等多種方式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經濟困難的問題,使他們能夠順利畢業。但是很多高校都只是單純地重視“物質上的扶貧”,卻忽視了“精神扶貧”,忽視了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立、自信、自強”的教育引領,沒能從根本上去解決困難學生的真正困難,導致他們無法走出困境、真正擺脫貧困的陰影。
3.家庭因素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般都是來自落后的偏遠山區,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都是生長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貧窮之中。據調查顯示,大約有85%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僅家里窮,而且父母的文化程度都比較低。從小缺乏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都會有固執、偏激的心理。再加上他們的父母總是寄希望憑借孩子來改變家庭的困境,這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在這種壓力的驅使下,讓他們特別努力希望獲得成功,但由于成長的環境落后、教育資源的困乏,導致他們沒有辦法同城市教育資源豐富的孩子相比。這讓原本就缺乏自信的他們開始不斷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時,為了他們到城里上大學,家里負擔了高額的學費和生活費,甚至很多家里還負債累累,這就讓他們背負了更加沉重的精神負擔。此外,他們在城市繁華的氛圍下,在城市同學的影響下,又使他們產生了很多消費欲望,嚴重刺激到了他們脆弱的心理,同時還影響到了他們脆弱的消費觀。
1.性格偏差
原生家庭會影響人的一生,尤其是早年的成長經歷會對一個人的性格和人格結構產生重大的影響。性格是一個人在對現實穩定的態度和習慣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征。性格會影響一個人的品德、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會有自卑的心理,從而導致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在人際交往方面表現出一定的障礙困難。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可能會產生負面的情緒。他們往往不懂得如何釋放負面情緒,總是選擇沉默、壓抑,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2.心理偏差
我們對上百名經濟困難學生和非困難學生進行了對比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經濟困難學生的焦慮狀態要比得非經濟困難學生嚴重得多,而他們的焦慮狀態是因為受到生活事件的影響。比如:經濟困難導致沒有固定的學費、生活費來源;因為學習能力、學習適應性等問題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因為不懂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導致與同學發生糾紛、受人歧視冷落;因為評優評先、黨員發展等問題導致心理預設目標和現實的差距越來越大而產生嚴重的心理偏差,從而影響到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3.需要偏差
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面對身邊衣食無憂、錦衣玉食的同學時,他們也是渴望過上這種富足的生活,但是在現實窘迫的環境下,他們這種需要上的偏差不同程度地給心理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和負擔。
學校除了資助中心的困難資助行為,還應當開拓更多渠道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方面可以通過進入校園內經營的食堂、超市、理發店等企業提供日常的兼職崗位給他們,讓他們可以自立自強,解決他們日常生活費用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加強校企合作,鼓勵企業專門為家庭經濟困難且上進努力的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幫助他們解決就業的困難。
學習是學生的第一要務,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普遍都存在學習困難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要重視培養和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我們應當成立由輔導員、專任教師和成績優秀的學生干部組成的一支有針對性的學習輔導團隊。一是要積極引導他們端正態度,保持學習熱情。二是定期為他們舉辦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的交流會,通過交流會的總結,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指導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三是培養他們持之以恒的學習毅力,定期檢查他們的學習情況,鼓勵教育。
大多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諸多問題都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因此對他們的幫扶必須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才能形成有效幫扶。學校輔導員老師要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與家長溝通交流,不僅要告知家長學生在校期間的日常表現,還要告知家長學生的心理狀況,要向家長普及和傳遞一些心理疏導的相關知識。同時,學校還應當定期選擇一些特殊困難學生進行家訪,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另一方面因為大多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家長文化水平相對較低,這種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會更有助于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只有讓家長重視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和疏導,才能使他們與子女進行更加有效的溝通和交流,解開子女的心結,從而幫助子女走出困境和思想誤區。
學校除了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上的幫扶以外,還應當重視對他們思想上的引領教育。很多學校只重視學生經濟上的“扶貧”,卻忽視了學生的“扶志”教育。往往大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自卑和自閉。我們要做他們思想的引路人,不僅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還要幫助他們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質,這樣才有利于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只是資助的最初級階段,我們的終極目標應當是育人。我們應當從學習、生活、精神等多方面給予他們幫助,要將資助和育人有效結合,從而真正做到既“扶貧”又“扶志”,經濟上的貧困不是真正的貧困,最可怕的貧困是精神上的貧困。思想是行動的先驅,我們要用“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去深入了解他們,制定有目的性、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和活動,讓他們在這些思想教育活動中可以正視自己的原生家庭,更加有效地培養他們獨立的抗挫折能力,使他們具備獨立、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從而促進他們的自立自信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