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玉潔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天成教育集團中學教師、兼職心理教師)
家長對子女愛得不夠,子女會感到痛苦。雖然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但是過度的愛卻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本文參照自我決定理論、理解層次理論,結合心理咨詢的自我暴露技術、焦點解決方法及非暴力溝通技術,幫助改善青春期親子關系,消解過度教養帶來的親子難題。
現象列舉
案例1:
小陽(化名)是一名小學六年級男生,在開學初的心理篩查問卷中得分較高。與該男生溝通后,了解到他的媽媽比較強勢。放學后,媽媽基本全程陪同他寫作業,遇到他做不對題目或者字跡不佳就會發火,導致他心理壓力較大。班主任反饋,小陽學習一般,遇到問題不太會主動找別人幫忙,同學關系也比較緊張。
1.特征:“虎爸虎媽”式教養——軍事化管理
這類父母最典型的特征是控制孩子的自我導向,父母的建議就是決定。根據自我決定理論,人們的行為往往由內在心理需要決定。自主、能力和關系是3個最基本的內在心理需要,如果父母能夠關注青春期孩子這3種能力的發展,對孩子將大有裨益,如果父母阻礙孩子心理需要滿足的系統,就容易導致親子關系疏離。
2.危害:破壞孩子的獨立性
“也許就是父母做得太多了,才導致了孩子的不作為。”小陽已經進入青春期,有獨立自主的愿望,但媽媽還一如既往地監督他學習,使得他的自主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學校也不能很好處理跟同伴的關系。一方面,他想獨立;另一方面,他沒有學會如何獨立,內心矛盾沖突,進而導致心理問題。
案例2:
佳佳(化名)是一名初中二年級女生,通過來信求助。她是家里的獨生女,被家人寄予過高期望。她學習上很用功,但自認為達不到升學標準,覺得愧對家人,很絕望。但在學校里作業拖拉,效率低下,班主任提醒過她多次,也和父母溝通過,但收效甚微。
1.特征:直升機式教養——無孔不入
這類父母最典型的特征是建議和影響管理。父母提出成人角度高水平的建議,來管理孩子的情感和情緒,用自我犧牲使孩子愧疚,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2.危害:造成孩子傀儡式的心理創傷
“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嗎?”一個唯父母之命是從的孩子是父母的“傀儡”,他可能之前反抗過很多次,但沒有效果,于是放棄反抗,成了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案例3:
燕燕(化名)是一名初中三年級女生,成績優秀,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但學習后勁不足。為此,班主任和家長都很焦慮,她自己也感到茫然無助,想努力又行動力不足,于是用自殘紓解壓力。與班主任溝通得知,燕燕從初一開始就是別人眼中的“優等生”,家長也很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父母舍得在孩子身上花時間和精力。
1.特征:鏟雪車式教養——暢通無阻
這類父母的典型特征是預期解決問題,提供太多有形幫助。父母在問題出現或者尚未形成之前就進行干預,這類孩子從小到大一帆風順,那些沒有走過的彎路不能成為人生的經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呢?
2.危害:增加孩子患“空心病”和“抑郁癥”的概率
“空心病”的狀態就是覺得人生無意義迷茫,他們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燕燕多次自殘,被診斷為抑郁癥。究其原因,一方面根據霍爾的理論,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個心志消沉曲線,容易有抑郁情緒;另一方面,父母為孩子設計“清單式”童年,使得孩子認為自己價值只來源于成績,真正喜歡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因而加劇了抑郁的狀態。
消解親子關系中過度養育的問題
接下來,筆者從學習力、親子溝通及學習價值感的角度,給予具體的方法指導,并將初步成效展示如下。
案例1:培養孩子的自我驅動力
案例1中,父母給小陽制定具體目標,如果他沒有達成,就會嘮叨、批評甚至懲罰,親子大戰每天上演。父母真正培養的應該是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1.尊重孩子主體性,激發孩子自主性
每個孩子都有目標和理想,如果能從他的目標切入,孩子就會發現目標是自己的,不是父母強塞給他的,他就有努力的希望。父母只需要多觀察,給予一定幫助,讓孩子有自主感,這也是他執行目標的最大動力。
小陽媽媽來學校溝通,說付出這么多卻沒有任何進步,為什么呢?其實,小陽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軟件工程師,他喜歡學校3D打印社團,在區里比賽也小有成績。媽媽說孩子前期也和她溝通過,還說想要在家里買一套3D打印設備,但媽媽怕孩子“玩物喪志”,便壓制了孩子的興趣。
心理老師建議媽媽從興趣入手,把自主權還給孩子,如果孩子作業及時完成,就給時間設計3D模型。又和老師溝通,給他布置一些有難度的任務,激勵他自主學習。初步實施下來,該生自信心有了提高,改善了學習上“磨洋工”的情況。
小陽媽媽后續又反饋,孩子自我控制能力還是欠缺。心理老師建議小陽用畫“時間餅”的方式規劃時間,把每一部分任務和時間對應起來,羅列好清單,這樣孩子為了設計3D模型,就會期待這個時間段的到來,用外力的方式控制自己分心和拖拉。
2.發現孩子的“學習區”,培養孩子學習自律性
孩子不愛學習、不主動學習的很大原因是恐慌,為什么呢?諾爾·迪奇提出了“學習三區理論”,分別是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在最里層“舒適區”里,孩子勤奮刷題,但是成績沒有提升,因為一直處在“低水平勤奮”狀態,案例1中的男孩小陽看上去認真,但成績無甚提升。最外層是“恐慌區”,孩子被父母逼著寫和“天書”一樣的內容,結果只會越補越差,讓孩子更討厭學習。最有成效的學習方式就是待在“學習區”,一節新課85%是舊內容,15%是新知識,通過努力,孩子能夠學會,也讓自己更有信心。
小陽媽媽周末給孩子報了學習班,孩子不僅聽不懂,還打擊了自信心。因此,心理老師建議媽媽停掉補習班,讓班主任為該生布置適合的作業內容。該生的學習變得可控,提高了對學習的熱情,每天及時完成作業,“時間餅”上的規劃可以順利進行到設計3D模型,孩子的成就感和自我掌控感就來了。
3.接納孩子個體性,關注孩子學習成就感
不把孩子的價值和能力與考試分數綁定,引導他用成長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學習問題。小陽媽媽以往只關心學習任務有沒有按照時間完成,具體的操作上沒有幫助到孩子。心理老師在和媽媽溝通后,希望媽媽能采用“目標與關鍵成果法”,即設定一個大的目標,如期末考試班級中等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設定第一個小目標:每天復習課文10分鐘。第二個小目標:每天閱讀15分鐘。第三個小目標:每天數學練習10分鐘。以兩星期為一個階段性成果檢測周期,達成目標,則獲得獎勵并進入下一目標環節。如果沒有達成,則降低難度,重新進入檢測周期。
關注過程性評價,弱化結果,使得孩子更關注于當下的努力。通過上面兩個辦法,孩子能夠克服拖延癥,這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如果要求孩子短時間取得很大成績,其實會讓孩子陷入無助,并不可取。
案例2:增強親子間的有效溝通
“語言是窗戶,或者是墻。”我們可以用語言打開一扇窗,幫助孩子把陽光灑向大地,也可以用語言筑造一堵墻,堵住孩子想要掙脫絕望、抑郁的心。
1.感受認真傾聽的力量
孩子遇到了問題,父母總是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者表達態度感受。傾聽意味著要放下想法和判斷,體會孩子傳遞的信息,這為孩子傾訴心聲提供了先決條件。
案例2中,佳佳和媽媽已經很久沒有進行過真正意義上的溝通了。心理老師鼓勵佳佳把想說的話說出來,媽媽來當傾聽者。她說自己學不進去,想放棄考高中。媽媽立馬聲色俱厲:“你怎么就學不進去了,別人不是和你一樣坐在教室里嘛……”佳佳的眼神馬上就暗淡了。心理老師安慰佳佳,然后讓她暫時離開,和媽媽溝通。媽媽解釋并不是有意打斷,只是一聽女兒的話就急了。心理老師建議媽媽聽孩子說完,然后再表達感受。
媽媽換一種方式表達,如“當我聽你說想放棄,我感到很難過。你努力了這么久成績沒有起色,你覺得再也沒有希望了?”多用疑問句,少用肯定句,不輕易下結論,效果可能更好。真正的傾聽是激發孩子表達內心的感受,給予理解和同情。
2.學習表達憤怒的技巧
親子溝通之所以不能持續,很多時候是因為憤怒阻礙了暢通。憤怒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
因為佳佳放棄高中,媽媽覺得期望落空,便說出了傷人的話。想要充分表達想法,媽媽首先要學會停下來,讓自己脫離這個語言環境——我們已經很久沒有面對面說話了;然后想是什么讓自己怒火沖天——孩子說要放棄高中;接著體會自己的需要——中考必須參加,考不上也無話可說;最后表達感受,說出需要——媽媽看到你說放棄很難受,媽媽覺得中考還是要參加的,無論什么結果,我們都能接受。
之后,媽媽重新和女兒進行溝通。聽到媽媽可以接受自己的狀態,佳佳整個人長吁了一口氣,態度也緩和了,說自己其實并不是不想參加中考,只是怕失敗,既然媽媽可以接受自己,那她愿意努力拼搏,不讓自己后悔。
3.明白好好說話的智慧
很多父母通過衡量孩子的表現來決定自己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但父母和孩子都會遇到困境,家長不綁架,不交換,才是接納孩子的開始。佳佳每天晚上熬夜學習到一兩點,不就是為了讓父母心疼,然后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嗎?告訴佳佳媽媽用一些有溫度的話來代替強硬的要求,當孩子知道父母不是為了成績而關心自己,就更容易體諒父母,也能真正在心底獲得上進的力量。
案例3: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看待孩子
如果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他的心態是正面、積極的,那么即使一條路走不通,他也會主動想辦法再找一條路。這類孩子對挑戰充滿熱情,會不斷嘗試和努力改變現狀。
1.找到目標,激發學習意義感
呵護孩子的內在感受,給予他們學習的自主感、可控感和意義感,才能真正堅持自己的目標。
案例3中,燕燕學業優秀,但缺乏內在的學習意義價值感。燕燕很羨慕班級里其他同學有興趣、特長,自己卻不知道興趣愛好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做什么,感到很可悲。心理老師引導她從考重點高中這個目標轉到職業理想和人生理想上,通過霍蘭德職業測評找到適合她的幾個職業,然后借給她看梵高的傳記《渴望生活》,希望她可以從中汲取力量,找到人生方向。
后續回訪時,燕燕說對傳記人物有很多共情,尤其講到梵高自殘的情景對她觸動很大。她明明知道自殘是不對的,但在感到無助時卻還是會劃手,而劃完后又很自責,覺得自己傷害了自己。雖然她還沒有找到目標,但想到名人有比自己還要迷惘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不孤單,可以寬容自己。
2.利用社交,擴大學習半徑
孩子需要建立同一感,且同伴的認可帶給孩子的價值感和力量,遠超家長的任何物質和口頭獎勵。燕燕表面上被大家追捧,實際上又被大家孤立。
根據“金字塔”理論,真正的有效學習是“講授給別人聽”。鑒于此,心理老師向燕燕媽媽建議,利用周末在家里開展“學習小組”,由燕燕幫助小組同學學習。媽媽答應會做好后勤工作,燕燕也覺得自己需要改變,表示愿意嘗試。同時,心理老師和班主任確定了小組輔導名單,燕燕幫助同學們學習,同學們則反過來跟她講一些有趣的故事。目前為止,燕燕沒有再出現自殘的情況,心理狀態也平穩很多。
消解對青春期孩子過度教養引發的問題,家長要學會“斷舍離”。“斷”絕給孩子提供不需要的幫助,“舍”棄對孩子過分的關注和安排,“離”開孩子不能沒有“我”的執念,讓孩子擁有更多獨立實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