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風梅
(作者系張家口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生處副主任兼心理咨詢室主任)

記得在高一開學之初10天的軍訓,教官在每一天的訓練中總是牢牢盯著他,對他的各種表現頗為不滿,公開批評他,甚至還懲罰他,讓他在陽光下獨自站軍姿。他也尋找借口請假休息、逃避訓練。軍訓結束時,教官悄悄對我說:“老師,你這個班80%的同學沒問題,但最難制服的就是那個‘刺兒頭’……”不用說,“刺兒頭”指的就是他。
高一第一學期,他的故事就像連續劇天天上演著。比如,經常遲到,而且每次遲到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有3次吸煙被發現的不良記錄,而且每次被發現后,我和他都有一番“驚心動魄”的“斗智斗勇”;他還有一次在教室里違規使用二部手機(學生準備的常用手機之外的備用手機)的記錄,那是在我出差的時候,被校學生會查到的,好在這次他的認錯態度出乎我的意料。我出差一回來,他就主動找我認錯,我為他的認錯態度高興了好幾天,還在班里表揚了他。
我還是想細說他的一件事。周五下午最后一節自習課,班長提前領回了手機箱。我讓班長與負責手機管理的生活委員去我辦公室把全班同學的手機逐一檢查一遍,很快就發現了4個模具手機,6個無卡二部手機。當時,我讓這些同學立即回宿舍拿自己真正使用的一部手機。不承想,他既沒有離開教室,更沒有回宿舍,原來他的真手機,即一部手機就悄悄帶在身上。趁同學們把拿來的手機放在講臺時,他也渾水摸魚地把自己的真手機放了上去。當時,同學們忙著做作業,我給幾個同學答疑解惑,完全沒有注意到他的行為。
下課后,我請模具、二部手機的持有者主動到我辦公室認錯并認領手機。10分鐘后,同學們分別認領了自己的真手機、二部手機,并貼上了寫著各自名字的標簽。我把真手機如數鎖在了手機箱里,二部手機歸到了紙箱里。這時,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真手機如數收齊,可還剩一個模具手機無人認領。這就表明這件事有人做了手腳,想亂中“搗鬼”,掩飾自己的錯誤。
我當時有些后悔和自責,我太相信孩子們了,事前竟然沒有做任何標記。不過,轉念一想,絕大部分孩子還是值得信任的,有個別心存僥幸者也屬正常現象。于是,我靜下心開始琢磨這個模具手機的主人可能是誰。目標漸漸鎖定,但我又不能完全確定就是他。我利用晚自習找了他們宿舍3個同學分別到我辦公室談話,包括他本人,他信誓旦旦說這個模具手機絕對不是他的。我又找了專職負責收發手機的生活委員、班長談了這件事。我了解到的所有結果都指向了他,但當晚的他態度極其堅決,始終拒絕承認這個模具手機與他有關。承認錯誤這種事不能逼迫,那樣即使嘴上認錯,心里也不會服氣;那樣的認錯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影響同學間的關系,更會使犯錯同學顏面掃地,以后很難在班里抬頭做人。
當晚躺在床上,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用什么辦法能讓他主動認錯,也不傷害他的自尊心。最終,我想出了一個辦法。
第二天是周六,我們正常上課。一大早,同學們有的在值日,有的在背書。我就在教室前邊的大白板上用紅、黑兩色水筆畫了兩個對比鮮明的大圓圈,每一個圓圈中分別套著一個小一點的圓圈;大紅圓圈中的圈與圈的間隙都打上了整齊有序的紅對勾,大黑圓圈中的圈與圈的間隙都打上了齊刷刷的黑叉號。畫完之后,我在教室里平靜地轉了一圈,不時看看白板上兩個極其醒目的大圓圈。此時,同學們好像感覺到了異樣,都不約而同地抬頭細看那兩個對比鮮明的大套小的圓圈。
7點整,宣誓開始。同學們全體起立,當天正好是他負責領誓。他快步走上講臺,聲音洪亮而嚴肅地帶領大家宣誓。宣誓結束,就在他準備走下講臺的一剎那,我輕聲對他說:“孩子,請留步!我想請你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對這兩個圖的看法或者是聯想。好嗎?”他一下子怔住了,呆呆地定在原地,死死地盯著白板,然后又把目光投向了我。一瞬間,他的雙眼充滿了悔意,臉上寫滿了尷尬。緩緩低下了頭,輕聲對我說:“老師,我明白啦……”此時,我無需再說什么,只是向他揮手,示意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晨會一結束,他就跟著我來到了辦公室。
進門就說:“老師,我錯了!那個模具手機是我的。我昨天不該欺騙您,請您原諒……”
我笑著問他:“今天你怎么一下子就想明白了呢?”
他不好意思地說:“剛才,我看到那個大黑圈就想到了我的未來,看到一個一個的叉號就想到了我做的錯事。如果我有錯不認,有錯不改,未來是不是就會掉進黑色的無底洞里,我不想要那樣的生活……”
周一早晨升旗儀式結束后,他又來到我的辦公室。把他寫的《假手機違紀說明書》交給了我。看到他慚愧的神情,我迅速把違紀說明書看了一遍,語調深沉地對他說:“孩子,只有敢于承認錯誤,才能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看著他難為情的樣子,我接著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必須學會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他重重地點了點頭:“老師,我記住了,以后再也不會這樣了!”“我相信你!先去吃早餐,安心上課吧!”我用慈愛的眼神望著他。
那件事之后,他變了不少,看到我時臉上經常會露出笑容。即使偶爾犯錯,也會及時、主動承認錯誤,且態度誠懇。其實,就是那一次巧妙借助心理圖表才改變了他對待錯誤的看法和態度。
放假前距離期末考試近1個月,他整體表現比較好,遲到次數越來越少,上課犯困現象也日漸減少,學習態度也有所端正,臉上也漸漸有了笑容……
正如他在《成長日志》里所寫的:“說實話,如果不是老師一次次地寬容我、尊重我、引導我,如果不是同學們一次次地幫助我、安慰我、鼓勵我,如果不是大家一次次地給我不斷改變的機會,我真不知道自己現在是個什么樣的人……”
讀著他這段發自肺腑的話,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這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其實一直缺少的就是被認可、被肯定,接受到的來自外界的大都是批評、否定。如果我們了解了他的成長經歷和內心需求,能夠用愛和尊重來積極引導,并適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他是會非常珍惜這些正向評價的,也會向著積極的方向不斷調整并改變自己,而我恰好就順著他的內心需求,耐心地、持續地在做著這方面的工作。終于,量變引起了質變,他徹底改變了,再也不是原來的那個“他”了,脫胎換骨地成為了一個嶄新的“他”……
班主任的工作實質上就是用愛和尊重去打開學生的心結,與他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