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宏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北地質勘查院,湖北 武漢 430070)
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模式是企業當前安全生產管理過程中的一項重要體系,也是企業整體運營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1],其對于企業的安全風險評估、事故預防以及安全體系建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生產標準化管理模式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能夠推動企業更加快速高效的發展,減少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意外因素,對于我國的社會發展也能夠起到推動作用,其是今后社會發展和企業運營過程中必須要進行重點研究和建設的一項內容[3]。
安全風險是指安全事故或意外出現的可能性以及產生嚴重后果的組合[3]。安全生產風險防控管理是指通過辨識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并運用定性或定量的辨識、統計分析方法確定其風險的嚴重程度,進而確定風險控制的優先順序和風險控制措施.以達到改善安全生產環境以及減少和杜絕安全生產事故的目標的過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安全生產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因此,安全風險管控措施一旦失效,并且形成的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不及時,勢必會引發生產安全事故,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因此,建立以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為基礎的安全風險防控體系[5],推行風險的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責任清單,落實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責任,實現風險和隱患的受控管理,該方法對于企業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絕大多數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不良的生產環境以及管理上的缺陷造成。這往往與企業員工的安全風險意識淡薄、對事故預防存在僥幸心理、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識和崗位操作技能有關。比如,車間門口的醒目位置明顯設有“禁止明火”標語,但是在角落還能發現員工丟棄的煙頭;吊車司機對行吊鋼絲繩磨損嚴重、吊鉤缺少防脫鉤裝置視而不見,對違規操作現象更是習以為常。企業不注重安全生產、員工風險意識淡薄以及事故隱患整改不力,這些因素均影響企業的安全穩定發展。因此,企業必須加強安全宣傳教育培訓,努力提高企業員工的安全風險意識,從根源上杜絕人為事故的發生。
通常大中型企業規模大、資金力量雄厚,更加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基本達到安全生產的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管理,實現安全風險管控和事故隱患排查雙重預防體系的良好運行。但是,為數眾多的小微企業,規模小,資金有限,設備人員少,安全投入不足,沒有形成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并且內部安全管理混亂,安全風險防控制度不健全,同時,缺乏專業的安全管理人員,或者管理人員安全管理能力不足,企業人員素質普遍偏低,導致工作人員不會辨識崗位安全風險或者風險辨識不全面,安全風險管控措施形同虛設,事故隱患排查不出或對隱患視而不見,甚至查而不改,糾而復發,崗位責任制度難以有效落實。此外,員工遇到突發事件不會進行應急處理方法,自救逃生能力差。這些均大大增加了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概率。
風險管控措施一旦失效,就會形成事故隱患。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不到位,也會導致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因此,企業為了預防事故的發生,必須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然而,企業在實際安全生產過程中,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隱患排查不全面,更注重排查物的危險狀態,比如,滅火器是否完好有效,粉塵涉爆場所是否使用防爆燈具等,卻忽視人的不安全行為,比如,不正確佩戴安全帽,違規操作等。
(2)不重視隱患治理。部分企業以生產經營困難、資金不足等為借口,不及時治理隱患,或者隱患治理敷衍了事,達不到治理要求。
(3)過度依賴專家查隱患、政府監管執法。現階段,“專家查隱患,執法促整改”的安全管理新模式,對于發現事故隱患,指導隱患整改,執法整改驗收,形成隱患閉環管理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促進作用[6]。但是,有些企業過渡依賴專家排查隱患,被動接受政府執法檢查,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的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忽視了發動員工發現事故隱患的重要作用,導致崗位現有事故隱患不能被及時發現和治理。
安全生產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技術保障,要以技術作為重要基礎手段,利用先進技術,檢測出安全隱患和危險源,從而起到預防效果。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①控制能量設計。對于部分企業而言,本身就屬于高危行業,安全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和能量大小有著密切聯系,可以利用控制能量的方法來降低故障概率。比如,盡量用36V安全電壓代替220V交流電,降低發生事故的嚴重程度。②危險最小化設計。如果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不過硬,或是工作態度在主觀上比較隨意,容易發生事故,如何將事故帶來的危險性降到最低,也是安全生產風險防范中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比如,采用平滑設計,盡量避免硬件設備中出現較為突出的棱角、尖端等,避免人員磕碰或者劃傷。在軟件設計方面,建立風險報警機制,以及各項設備運行的規范,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發出警報。③隔離、鎖閉設計。如果在生產過程中無法從源頭上進行控制,就需要將危險區域和安全區域隔離開來,盡可能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比如,可以將易燃易爆物品放入防爆箱中,降低爆炸產生的沖擊力;閉鎖設計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人員或動物進入危險區域。④冗余設計,在保證設備運行正常的基礎上,增添新的功能或是部件,當某個設備發生運行故障時,其他設備可以及時關閉,有效降低聯鎖事故的出現。
企業要提升全員的安全風險意識,構建完善的安全風險防控責任體系,需要實現分層風險管理教育培訓。一是要對企業管理層實施專業系統的安全教育培訓,樹立良好的風險管理意識,才會加大安全資金投入,配備專業人員管理,為企業有序地實施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工作提供支持。二是加強員工安全風險知識的教育培訓。明確崗位存在何種風險,如何進行風險防控,遇到突發事故如何應對,并且通過事故案例警示、宣傳教育培訓,增強員工的安全風險意識和能力。三是增設安全風險管理的模擬訓練。組織員工參加安全體驗的課程,同時,邀請專家分享風險應對經驗,定期組織應急預案的實戰演練,達到全面提升員工的風險防范能力。
企業組織安全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各部門崗位員工,或者聘請專家指導等對生產工藝、生產設備、作業活動以及生產環境等方面進行有效的風險因素識別,并且通過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等級,根據評估數據制定出相應的管控措施,構建風險分級防控體系,同時,將風險分級管控責任分解到崗位和個人,完善風險防控考核獎懲機制,強力推動企業落實全員崗位責任,引導員工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轉變,確保企業安全有序發展。
企業要牢固樹立“隱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因為隱患是事故的前奏。要遏制事故的發生,關鍵在于消滅隱患。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的主體是企業。因此,企業要建立隱患排查治理的長效機制,組織相關人員按照規定的時間、內容和頻次,將可能引發事故的因素(物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排查出來,建立隱患排查臺賬,制定整改方案,明確整改的時限,落實整改責任,實施隱患閉環管理,堅決避免出現對事故隱患“視而不見”“查而不治”“糾而復發”等現象。政府監管部門也要加大執法檢查的力度,督促企業及時消除事故隱患,并且其對于企業拒不整改或者隱患整改不徹底,依法依規實施行政處罰,通過行政執法手段倒逼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及時消除事故隱患,防止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良好的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模式必須依托于有效地管理流程進行展開,因此,在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模式建立、優化和完善的過程中,必須要不斷的豐富安全管理的流程,以更加有效的流程支撐,推動整個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實。在企業生產發展的過程中,企業要建立起詳細的審查制度和監督管理制度,嚴格的審查和管理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對于存在問題的環節進行及時有效地整改。在問題的檢查和修正過程中,必須要有科學明確的流程支撐,以保證問題的檢查和修正效果,更好的推動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和發展。
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模式想要實現不斷的優化和完善,真正的發揮出該模式的效果,就必須加強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的強度。通過更加嚴格的要求和更加嚴密的評估預測進行安全隱患的有效判斷和控制,以此為基礎推動企業生產安全性的快速提升。在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模式的建立過程中,要加強問責機制的構建,將各生產行為與具體的部門和員工相結合,通過該方法找出出現安全問題的環節的責任主體,并且對相關的責任主體進行一定的問責,進而使其能夠更好地形成責任意識,在今后的生產過程中控制自身的行為,同時,也能夠對其他員工和部門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達到提升企業整體的安全責任感,推動企業活動安全高效的展開。
安全生產標準是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模式建立的基礎,企業想要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模式,必須要制定出詳細科學的安全標準。在安全標準的制定過程中,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發展形勢和生產特點結合實際的企業運營制度,更好地判斷各部門和各環節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以此為基礎制定出更符合企業自身的安全生產的標準,進而推動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此外,企業在管理模式制定和優化過程中,需要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制定出既符合國家安全規定,又能滿足自身安全發展的管理模式,更好地推動企業與社會環境的融合發展。
安全生產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并且是關系到企業生存發展的大事,企業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合理應用技術手段,努力實現企業的安全生產,建立完善的企業風險防控體系,強化全員宣傳教育培訓,提高企業風險的防控意識,全面開展安全風險的辨識和評價,并且制定有效的風險管控措施,進而落實崗位安全責任,避免防控失效形成事故隱患,同時,定期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實施隱患閉環跟蹤管理,達到有效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為企業的安全生產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