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開春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句容 212400)
近年來,高職院校對外交流與合作日趨深入,國際學生數量持續增加,開展文化教學有重要意義。針對高職院校國際學生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主要有兩種:一是語言課程中的文化因素教學,屬于“語言課”的“文化教學”。二是開設專門的文化課程,屬于“文化課”的“文化教學”。本文主要研究文化課程的文化教學,根據《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主要包括文化知識課,語言實踐課等。
有關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礎。通過CNKI檢索主題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相關文獻,有對某一文化現象或文化體驗活動等微觀研究[1],也有對文化傳播或教學的宏觀介紹[2],而有關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現狀的研究主要針對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3]??梢?,針對高職院校國際學生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現狀的相關研究尚顯不足,缺乏最新的實證調查數據與分析。鑒于此,筆者通過問卷調查了解高職院校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現狀和問題,為相關研究做出貢獻。
調查時間是2020年6月1日至6月15日,共15天,問卷主要通過“問卷星”網絡收集方式進行,訪談主要通過在線咨詢方式進行。為確保數據可靠,要求參與者根據真實情況反饋信息。
調查對象是高職院校文化課教師,選自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等6所江蘇省內有國際辦學影響力的國家級或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共23名。基本情況如下:女性18人,占比78.3%;有漢語國際教育等專業背景的17人,占比73.9%;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20名,占比86.9%;本次調查共發放23份問卷,收回23份,均為有效問卷。
問卷調查內容設計主要圍繞高職院校文化課“怎么教”和“教得怎么樣”這兩個問題,主要包括國際學生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測評等方面。網絡問卷共設25個選擇題,訪談交流共設3個主觀題,能夠比較全面反映對外漢語文化課教學情況。
1.國際學生來源方面,有67.5%來自越南、老撾、緬甸、泰國、孟加拉國等東盟國家;10.3%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19.2%來自肯尼亞、剛果、埃塞俄比亞等非洲國家。綜合來看,國際學生生源結構多樣,文化背景差異大。
2.國際學生語言能力方面,有83.4%接受一年漢語學習,兩年專業課程學習;16.6%接受一年漢語學習,兩年專業+漢語學習。課堂內容理解方面,21.3%能夠理解,35.2%基本能夠理解,還有43.5%不能理解。綜合來看,國際學生語言學習期短,漢語水平整體較低。
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調查結果顯示,作為漢語語言要素教學的教師占比最高,為67.8%;了解中國基本文化知識的占比24.6%;培養國際學生成為文化溝通紐帶的占比6.5%。綜合來看,文化課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文化方面詞匯來提高國際學生的漢語水平。
文化教學內容方面,主要對教材情況進行了調查。在使用類別上看,使用本科教學教材的占78.2%,使用高職教學教材的占比21.8%。在滿意度方面,表示滿意的占53.3%(其中非常滿意8.5%,基本滿意44.8%);不太滿意的占46.7%。在訪談中發現不滿意的原因有“適用于本科教學,教材難度較大”(41.2%);“教材結合高職不夠,缺乏針對性”(36.5%);“缺乏PPT等配套教學資源”(22.3%)。
調查顯示,使用語言教學方面,28.5%使用漢語教學,64.7%使用英語和漢語教學,6.8%全部使用英語教學。應用教學方法方面,57.1%采用講授法和翻譯法,35.8%采用多媒體教學,7.1%組織課堂討論和參觀訪問等活動。通過訪談發現教學活動以小組討論、情景劇表演等形式開展,開展較少的原因是課堂時間偏緊,國際學生組織難度大等。在最想嘗試的教學法方面,67.8%選擇翻轉課堂教學,24.6%選擇體驗式教學,7.6%選擇范例式教學。
教學測評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和國際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方式。調查顯示,74.6%通過筆試和日常出勤進行教學測評,筆試題型有選擇題、判斷題和填空題;25.4%把課堂參與度等納入測評內容。通過訪談發現,部分教師認為國際學生在書寫漢字、認讀生字方面存在困難,在測評方面應適當減輕國際學生壓力。
1.高職院校國際學生基礎比較薄弱。高職院校國際學生漢語學習時間短,語言水平基本處于中級及以下階段,整體水平較低;多元文化差異背景下,跨文化交際障礙比較明顯。
2.高職院校文化課教學目標脫離國際學生實際。主要表現在:側重培養理論知識,向國際學生介紹實際的文化知識,例如中國的經濟、歷史、地理和習俗等,這不符合職業院校培養應用型和技能型國際學生的要求。專注于詞匯教學,側重理解和記憶文化現象相關的詞匯,這與國際學生了解中國的實際需求不相符,沒能有效發揮專門文化課作用。
3.高職院校文化課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主要表現在:缺乏適應高職院校國際學生需求的教材,選用本科層次的教材有較大難度,他們在理解、消化上存在困難。教師完全依賴教材,沒有把握好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教學實踐中原封不動地進行講解,學生對各種數據和陌生詞匯一頭霧水。教學內容缺乏重點和特色,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4.高職院校文化課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主要表現在:以教師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忽略學生疑惑,甚至忌諱提問,上課“滿堂灌”費時低效。課堂教學采用語法翻譯和講授等方法,國際學生被動聽課,討論互動較少,缺少主動發表個人見解的機會。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較少,缺乏親身體驗文化的實踐活動。
5.高職院校文化課程考核評價方式比較單一。主要表現在:普遍采用筆試方式,以選擇、判斷、填空為主的題型偏向考核國際學生理解記憶能力。該測評方式整體側重書面能力,難以系統評價國際學生文化課程學習效果。
1.提高教師自身文化素質,對國際學生因材施教。崔希亮(2010)[4]指出:“教師、教材和教學法問題是制約對外漢語國際傳播的主要問題,而關鍵是教師問題?!?,因此,高職院校要完善對外漢語文化課教師業務培訓工作,引導教師準確把握中國文化的結構體系和思想精髓,深入分析國際學生語言能力、國籍信仰、思維方式、心理習俗和所學專業等文化知識背景,通過多元文化對比找到適應國際學生特點的角度開展教學,降低文化課程的理解難度。
2.立足高職教育特點,確定課程教學目標。高職教育特點集中體現在職業性、實用性和實踐性,培養適應職業需要的高級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對外漢語文化課也必須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突出以下教學目標:結合國際學生職業崗位開展專題文化模塊教學,培養適應工作崗位需要的文化意識。引導國際學生將文化知識應用與漢語語言應用相結合,形成工作崗位應用文化技能。通過文化實踐活動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3.拓展課程教學資源,重新設計教學內容。李泉(2008)[5]認為教材應該具備實用性、趣味性和針對性特點,應結合對外漢語在不同國別的語境編排貼切的內容。因此,要結合教學目標重新設置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把文化課教學內容分為通識類模塊和職業崗位類模塊,通識類模塊設置自然地理等基本文化知識;職業崗位類模塊則根據國際學生所學專業的職業崗位需要選擇相應教學內容,例如,農業類高職院校設置農耕文化等內容;模塊內容要刪繁就簡,突出重點,適應國際學生語言接受能力。
4.推行翻轉課堂教學,豐富文化課程教學模式。依據文化專題模板教學內容制作文化課微課視頻,借助多媒體網絡教學軟件或手機教學軟件,采用翻轉課堂教學,將文化課程學習流程由“課上學習,課下練習”重構為“課下學習,課上練習與應用”的新方式。在課下學習時,漢語語言能力較弱的國際學生可以通過反復觀看視頻掌握新知識,而在課上可以充分進行師生互動,解決國際學生的疑惑。同時,積極開展情景劇表演、參觀訪問等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提升教學效果。
5.注重過程性考核,改革考核評價方式。采用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并存的評價體制,具體辦法是: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的分數比例為7:3;過程性考核分為教學實踐、第二課堂活動和平時考核三部分,三者之間比例為3:2:2,激勵國際學生充分參與文化實踐活動;終結性考核即期末考試以成果匯報形式進行,國際學生選擇某一文化專題或文化現象為主題,通過圖片、視頻、展演等多種形式展示學習成果。
通過本次調查,比較系統掌握了高職院校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議。因此,開展對前人少有涉及的該項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由于本次調查所搜集的問卷樣本仍嫌不足,問卷設計內容也存在需要改進之處,期待該領域出現進一步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