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正
(招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招遠 265400)
地質勘查行業就是從事地質勘查生產經營活動的各種企事業單位的集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到新時代,步入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宏觀經濟增速減緩的情況下,國內地質勘查行業從2013年開始步入下行周期,該領域的投資不斷降低,從業人員變少,地質勘查活動也減弱。新形勢下,對地質勘查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明確行業發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措施進行改善和解決,以推動地質勘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地勘勘查投入不斷的降低,降幅有一定的收窄。當前國內經濟發展邁入了新的階段,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情況下,地勘行業步入調整下行階段,投入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2016年國內地勘投入為247.29億元,至2019年投入變成172.11億元,年均降幅為14.33%,每個年度同比減少24.17%、19.79%、12.42%、0.93%,可以看到,下降的幅度變小[1]。2020年受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礦業市場環境方面的影響,地勘行業投入還是會下降,但是幅度會繼續收窄。其次,社會資金投入降低明顯,財政資金投入不斷增加。在2016年至2019年期間,國內地質勘查社會投入資金明顯減少,2016年的社會資金投入為102.27億元,2019年的社會投入資金為55.85億元,年均降低22.54%。在社會資金投入明顯降低、中央財政資金以及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小幅度調整的情況下,在地勘行業的總投資中,財政資金的占比越來越大,2016年比重為58.64%,2019年變為63.19億元,也是近十年來第一次超出社會資金投入。2020年這種情況會依然持續,社會投資者的投資熱情較低,為了促進地勘工作的開展,確保行業的穩定發展,就需要靠財政資金[2]。最后,地勘投資結構持續優化,水工環勘查投入比重不斷提升。在2016年至2019年,礦產勘查投入的比重顯著降低,2016年的比重為68.68%,2019年的比重為51.15%;此外,環境地質、工程地質以及水文地質勘查的投入不斷提升,2016年的投入占比為10.17%,2019年的占比為20.11%。2020年,地勘投資方向會繼續調整,并側重于民生發展領域,如,地質災害防治、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等。
首先,地勘事業單位分類已經基本上完成。地勘行業在不斷的促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到目前為止,除了吉林、江蘇兩省沒有完成分類、少數省份部分完成分類外,剩下的省份已經基本完成。中央在2020年初發布了指導意見,立足于宏觀層面指導事業單位的職能設置和機構設置等,目的就是進一步促進分類改革[3]。地質勘查事業單位也步入到新的階段,即鞏固現有成果、健全配套政策。其次,公益類地勘單位的數量增加,占比提升。統計中有449家地勘單位已經完成分類,結合其數據來說,公益一類和二類的占比分別是29.55以及57.9%,生產經營類的比例為12.6%,公益類的比例為87.4%。
首先,地勘隊伍整體基本穩定。2016年至2019年,國內地勘隊伍基本上保持穩定。從在職職工方面來說,2016年人數為46.66萬人,2018年的人數為39.32萬人,2019年由于統計口徑中新增加了一些單位,職工變成41.43萬人[4]。國內地勘單位在職職工基本上維持在四十萬人左右。2020年地勘經濟降幅有限,行業轉型支撐民生領域的發展,職工數量也不會產生顯著的變化。其次,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不斷減少。這一問題主要是由于民生領域的需求提升,地勘單位提升了人員結構調整的效率,一些地勘專業技術人員已經過渡成工程勘查和施工人員。未來專業技術人員的數量仍舊會減少。在專業技術人員中,擁有初級、中級、高級技術職稱人員的占比呈現穩定的形勢,比例大概是1:5:2。最后,職工薪資收入呈現穩步增長。2016年人均工資為6.97萬元,2019年的人均工資為9.64萬元。2020年因為整體環境影響,地勘單位職工的人均工資是不是可以穩步增長還要觀察。從區域分布方面來說,中部和西部地區地勘單位職工的人均工資收入要低于東部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勘單位的職工人均收入差不多持平[5]。
該問題主要體現在:首先,沒有完善的地質勘查經費保障機制,公益類地質勘查單位的資源主要來源自財政撥款,經費不足會限制單位工作的開展,無法全面發揮出其公益職能。其次,很多省份的地質勘查單位事業單位下辦企業,事業企業混合運用問題突顯,人員存在混崗問題,很難分流安置,經營性國有資產很難剝離,事業單位企業混合運行機制還需要進行探索和優化[6]。最后,行業信用監管制度沒有合理的抓手、信用標準、法律法規等方面建設存在落后的問題,此外,一些不良的行為,如,勘查活動違反規定、造假等,會給投資者的利益帶去不利影響,甚至影響到管理者的決策。所以,要想改善現狀,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就需要構建健全的行業信用監督管理制度,加大對于行業的監督管理力度。
首先,行業發展中有很多不可預見性因素,例如,2020年各個國家都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世界經濟整體發展呈衰退狀態,產業鏈以及供應鏈循環受到了影響,國際貿易投資大幅減少,大宗商品市場不穩定,根據標普全球市場情報部預計。2020年全球勘探預算會統一降低29%,是2006年之后的最低水平[7]。其次,傳統地質勘查市場不斷萎縮。2019年的地勘收入在行業總收入的占比僅為16.76%,工程勘察和施工收入占比為41.26%,主業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最后,社會投資不斷的減少。因為環境保護政策、市場萎靡、礦產資源權益金制度這些因素影響,社會投資者對于商業性地質勘查缺乏投資的熱情。
首先,地質勘查裝備老舊,更新速度較慢。2019年地勘設備的原值為253億元,凈值為117億元,設備制度系數只有0.46。其次,地質勘查工作環境比較惡劣,人員的待遇不高,改革中的思想變化等,這些因素導致工作人員流動性較大,特別是專業技術人員,2019年專業技術人員在現有人員中的占比只有33.12%,高級技術人員更少,只占9.94%,人才結構失衡[8]。最后,一些地勘單位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如,地質服務領域較窄、產業結構單一等等,競爭力不足,無法適應當前發展要求,不利于單位的長遠發展。
首先,2020年受疫情影響,世界主要經濟組織都對當年的世界經濟增長預期進行降低,加上沙特和俄羅斯進行石油價格戰,美國股市十天內出現四次一級熔斷,大宗商品價格降低,金融市場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未來貿易保護主義以及資源民主主義依然會是限制世界經濟以及全球礦業發展的因素,可以看到,礦業企業的發展以及地勘行業還會面臨很多不確定、不可預見的因素。其次,中國的疫情已經得到了基本控制,并進行常態化防控。受疫情影響,地勘行業在很多方面都承受了較大的壓力,如,生產經營、境外地質勘查、項目運行等等,然而隨著單位的復工復產,行業的發展情況會逐漸得到緩解[9]。最后,地勘行業具有一些顯著的特征,比如,投資回報時間長、風險較高,這就使得很多社會投資人不愿意投資,短期內這種情況還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地勘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財政資金提供支持。未來財政資金仍然會是地勘行業發展的資金主要來源,而社會資金投入占比較少。此外,該行業還有技術密集性、艱苦的特征,且行業的薪資和其他行業相比并沒有很大的優勢,短時間內專業技術人才流失問題依然無法得到解決。可以看到,地勘行業在未來發展中還有很多的不可預見性因素,如,宏觀經濟環境、國際國內的突發事件、行業發展預期等等,這些都會給行業發展帶去不同程度的影響。
首先,行業管理部門要不斷的對管理服務進行優化以及完善,建立和健全制度體系,對不合理的內容及時的做出調整,研究出臺有利于行業發展的相關機制體制,落實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在地勘經濟發展低靡的情況下,給公益性地勘工作的開展提供資金支撐,為隊伍穩定提供制度保障,還要放寬新產業新業態的市場準入條件,創建健康的市場環境及氛圍。其次,行業要不斷的增加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把以往的傳統要素促進行業發展變成以創新促進行業的轉型升級。現階段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地質勘查相結合,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智能化、數字化技術設備的研發以及應用,能夠促進行業結構的調整,提升工作的效率。最后,注重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工作。地質勘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所以,對于現階段專業技術人才流失嚴重的問題,行業就需要調動各方面人才的熱情以及創造力,不斷的探索建立合理的人才引進機制以及培養激勵機制,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地勘專業隊伍,為地質勘查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保障。
首先,行業發展要關注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需求,為重大戰略的落實奠定良好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地質勘查行業是一個基礎行業,地勘工作是重大戰略落實的基礎工作。保護黃河流域環境,促進重大戰略的落實,需要地勘行業在技術方面提供支持。其次,地勘行業有利于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自然資源部的設置,山水林田湖草的統一管理,大地質的提出,給行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在疫情常態化防控時期,各方面工作都在有序的開展,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行業應該在落實好地質勘查、資源保障的基礎上,融入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和相關部門加強聯系,如,應急管理部門、農業部門、區域城鄉建設等等,建立有效的溝通合作平臺,拓展行業服務領域以及范圍,解決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綜上所述,當前內部和外部環境日益復雜,地質勘查行業應該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改善行業投資結構,不斷的探索和創新管理機制,還需要分析明確各方面的不足,如,體制機制、發展環境、自身能力。可以看到,地質勘查行業不僅面臨著機遇,還面對著挑戰,只有關注國家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促進自身轉型升級,才能促進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給自然資源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