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偉,韋善清
(廣西大學,530004,廣西南寧)
農業科技作為農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對農業生產方式和效率都將產生極大的影響。因而,充分了解農戶的農業科技服務需求,因需施策,精準供給才能有效地讓各類農業科技成果落地生根。玉米作為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對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玉米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應用和發展。內蒙古自治區開魯縣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具有發展玉米產業的天然優勢。
以“農業科技服務”為關鍵詞在知網進行搜索,共查到相關學術期刊的農業科技服務需求意愿研究論文70篇,其中著重于需求分析的有25 篇。主要從服務需求意愿、影響需求的因素、需求與供給等角度進行分析研究。農戶具有較強的農業科技服務購買意愿且其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性特點,生產性技術是農民的主要需求。農戶兼業化影響農戶接受相關農業技術服務的推廣,農戶經常性接受培訓有助于農業技術服務的推廣,農戶接受農業科技服務培訓的意愿受個人背景特征的影響較大。
從需求內容、獲取需求信息的方式出發,深入分析受訪者個人背景特征、家庭經營特征、玉米生產基本能力等數據。厘清不同類型玉米種植戶對農業科技服務的需求,從而針對性地提出措施建議。
受訪農戶中男女主人年齡主要集中在35~60 歲之間,占總體的64%。61 歲以上的占總體的27%,18~35歲的青年農民占比比較低,僅占9%。男女主人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學水平和初中水平,所有受訪戶的男女主人均沒有大專及以上文化。從結果看,開魯縣玉米種植戶具有受教育水平低、年齡偏大的特點。
家庭經營特征主要考察的是玉米種植面積、耕作方式、農業總收入三方面。調查結果顯示,戶玉米種植面積低于0.67 hm2的占到受訪戶的51.39%,0.67~1.33 hm2(不含)的占到受訪戶的40.28%,1.33 hm2及以上的僅占到8.33%。從中可以看出,開魯縣玉米種植戶主要以小農戶獨立經營為主,戶經營面積十分有限。調查中發現,農戶家庭組成方式主要是核心家庭,家庭成員一般是2~4 人,主要勞動力為男女主人。這與玉米種植戶的經營規模是相適應的。從耕作方式來看,玉米種植普遍應用農業機械,這離不開多年來大力推廣農機。結合平原為主的地理優勢,玉米種植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種植戶間機械應用方式的明顯差異體現在農機是否獨立擁有。調查發現,使用獨立農業機械的占到總體的51.3%,合伙使用農業機械的占到46.5%,僅有2.2%的種植戶依舊使用牲畜進行耕作。一半的農戶選擇了自購玉米生產所需農業機械,剩下的農戶則選擇了租賃或合伙購買的方式。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受戶經營面積的限制,玉米種植面積小的農戶僅需租賃就能滿足生產需求且能控制生產成本。而一部分有購買能力的農戶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加持下選擇購置必要的農業機械,既滿足了自身生產需要,又可在生產季節獲得農機租賃的額外收入。從農業收入看,受訪者家庭農業年平均收入為29 309.69 元。總的來說,開魯縣玉米種植戶呈現出戶均面積小、機械化水平高、收入不高的特點。
受訪者玉米生產基本能力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生產資料選用;生產技術來源;技術困難解決方式。
生產資料選用具體分為良種選用、化肥選用、農藥選用。根據掌握程度分為四級:不掌握、不太掌握、掌握一些、完全掌握。調查結果表明:26.3%受訪者完全掌握選用良種,56.2%的受訪者掌握一些良種的知識;33.3%受訪者完全掌握如何選用化肥,47.2%受訪者對如何選用化肥掌握一些知識;30.5%受訪者完全掌握農藥的選用,52%受訪者掌握一些農藥選用技巧。從結果看,絕大部分受訪者不具備完全獨立自主選用合適的玉米生產資料的能力。在調查訪談過程中發現,玉米種植戶在選用種子時往往參考上一年豐產戶的選種,或者是由熟悉的農資經銷商推薦;并且受訪者普遍呈現出對玉米種子新品種的偏愛,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年年使用市場上出現的新品種以期提高產量。而化肥、農藥的施用存在過量的現象,選用上也很依賴農資經銷商推薦或者是本村能人推薦。
調查顯示:開魯縣玉米種植戶的生產技術來源主要是家傳經驗,占受訪者總體的70.8%;其次是電視上的農業科技節目,占受訪者總體的15.95%。由于玉米生產的基本技術并不十分復雜,因此家傳經驗可以滿足玉米生產的基本技術要求。51.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玉米生產中不常遇到技術難題,38.8%的受訪者表示極少遇到技術難題。這說明,開魯縣玉米種植戶應用農業生產技術,還是以經驗式為主。雖然機械化水平高,但生產過程中農業科技水平并不高;雖然是家庭小面積經營,但精細化程度不足。
在技術困難解決方式方面,分析結果顯示:向本村科技能人請教的占受訪者總體的59%;自己參考有關資料解決的占受訪者總體的13.1%;有技術人員親臨指導的占總體的12.5%;參看技術部門發放的科技資料的占受訪者總體的7.8%;撥打科技熱線或其他方式向科技人員主動咨詢的占受訪者總體的7.6%。表明玉米種植戶在遇到技術難題時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解決,整體生產能力的提升源于區域玉米種植戶內部間的經驗交流。
通過上文的分析,得出開魯縣玉米種植戶的基本情況。下面就受訪者的農業科技服務需求展開分析。
在需求意愿上,根據需求強烈程度由低到高分為不需要、無所謂、需要、急需四個等級。其中不需要農業科技服務的占受訪者總體的13.89%,持無所謂態度的受訪者達到43.75%,需要農業科技服務的玉米種植戶僅占27.08%,急需的玉米種植戶占15.28%。從結果來看,開魯縣玉米種植戶對農業科技服務的需求并不十分強烈。另一方面,31.25%的受訪戶表示農業科技服務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31.25%的受訪戶表示影響大,34.5%的受訪戶認為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明顯,僅有3%的受訪戶認為農業科技服務對農業生產完全沒有作用。通過對比發現,有超過1/3 的受訪戶對于農業科技服務的認識是比較模糊的,并不十分清楚各種具體的農業科技服務能為自己的農業生產活動帶來多大的提升。玉米種植戶的這種模糊認識直接影響了其對農業科技服務的需求。
在需求的具體內容上,按需求度從高到低進行排序,結果顯示:玉米種植戶農業科技服務需求排名第一位的是種植技術,第二位的是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第三位的是產品儲存技術。從玉米種植戶的具體需求內容看,主要還是集中在增產增收技術上。上文已經分析過,受訪的玉米種植戶的玉米種植技術主要來自家傳經驗,由于具有地域性內部交流的活躍性,因此個體間的種植技術水平相差并不大,拉開玉米種植戶間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一是土地流轉因素,即通過擴大種植規模提高收入;另一個重要因素便是農業科技的革新和應用,具體可表現為優良種子的選用、精耕細作的現代化田間管理及對癥施策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由于玉米收割后并不一定馬上售賣,因此其儲存的時間、場地條件等也影響其品質,從而影響其價格。由此可見,玉米種植戶的農業科技服務需求實際上貫穿了玉米種植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
在獲取農業科技服務的途徑上,列出了常用的14種途徑供受訪者選擇。希望通過電視獲得農業科技服務的最多,占到總體的53.4%;其次是移動電話方式獲得農業科技服務指導,占總體的20.8%;而選擇通過計算機網絡和村干部口頭傳達等方式的玉米種植戶數量緊隨其后。從玉米種植戶的選擇來看,主要還是希望能夠便捷地獲取農業科技服務,盡量減少時間、場地、經濟等條件的限制,而且傳播的農業科技要通俗易學。這一結果也符合上文分析的玉米種植戶的個人特征。
第一,玉米種植戶客觀上存在農業科技服務需求,且這種需求貫穿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第二,玉米種植戶受傳統種植習慣和自身條件限制對農業科技服務認識不足,這種局限性影響玉米種植戶的農業科技服務需求意愿和程度。第三,玉米種植戶偏好直觀、便捷、花費少的農業科技服務方式,如電視農業科技節目、電話答疑等。
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高玉米種植者的綜合素質。玉米生產者的受教育水平影響其對農業科技服務的認識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越重視農業科技服務。因此,針對目前玉米種植者以中老年人為主的現實情況,一方面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另一方面對現有的種植者進行后續職業教育,提升綜合素質。
完善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提供多樣化、差異化服務。政府在農業推廣工作中要加大宣傳力度,尤其是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新科技。除下鄉面對面指導、開辦短期集中培訓班、印發書籍宣傳冊等服務方式外,還可以根據當地實際的農業科技服務需求制作視頻教程,利用自媒體平臺進行農業科技直播。盡量降低玉米種植者接受農業科技服務的門檻。
積極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科技服務。要重視市場的作用,引導社會力量提供農業科技服務,如龍頭企業帶動農戶模式、高校科研基地合作模式、農業服務綜合體建設等。旨在引入社會力量,打破鄉村內部傳統經驗主導的相對封閉的農業技術發展格局,引入新機制、注入新活力。
樹立農民科技先進典型,以點帶面提升農業科技水平。農民科技帶頭人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調查發現玉米種植戶傾向于向身邊的科技能人進行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