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舒
(揚州市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225000,江蘇揚州)
揚州市位于長江三角洲都市圈,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屬亞熱帶氣候濕潤區,農業資源豐富多樣,自古以來有“魚米之鄉”之稱,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食基地和水禽水產主產區。近年來揚州市農機主管部門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大力引進推廣應用先進適用高效農機裝備,全市農業機械化發展呈現良好態勢。目前揚州市農機發展正處于從傳統農業機械到現代農業機械轉型的關鍵時期,農業機械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5G 網絡、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向著智能化邁進。
智慧農機是指安裝有中央處理器和各類傳感器、無線通訊系統的農業機械裝備,通過建立衛星定位系統和信息平臺,操作人員在智能客戶端實現對農機作業狀態的實時監測、統計、管理等功能。本文研究對象主要為用于大田糧食作物生產的農機裝備。
功能方面:智慧農機不僅能完成傳統農機的耕作、收獲、植保等固定性作業,還能采集天氣、土壤、農作物產量等信息,為精準農業實施提供數據支撐。其作業精度可以達到±2.5 cm,且穩定性高,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適應性方面:智慧農機得益于中央處理芯片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變得結構更加緊湊、通用性更強,僅通過改變軟件程序和改變指令,就能改變作業功能,以適應不同作業環境。
效率方面:智慧農機能根據不同的作業需求進行自動調整、控制達到準確作業,把機手從單調重復、高強度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延長作業時間,提高機具的使用率。僅一人在室內操作計算機甚至手機就能同時控制幾臺智慧農機完成不同作業,自動化程度高,生產效率高,省時省力。
安全性方面:智慧農機裝有各式各樣的傳感器用于監視作業環境和作業狀況,可根據作業環境和對象變化自動調整工作狀態,使作業始終處于良好的技術狀態,加之具有自動保護功能,因而安全性和可靠性較傳統農機高。
環保方面:智慧農機采用精準方式作業,速度更為平穩,動力控制更平衡,且路徑規劃方案最優,省去了不必要的行駛路程,因此可有效降低油耗,減少環境污染和種肥消耗。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揚州市青壯年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農村勞動力年齡老化,只有農機智能化才能解決全市農村勞動力缺失問題。借助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揚州市智慧農機從無到有,出現了一批新型智慧農機,如智能植保無人機、全路徑規劃智能插秧機、農機直線導航輔助系統等,這些新生事物通過簡單的試驗示范,已得到一些種糧大戶的認可,但總體上還處于萌芽階段,智能化機具、高性能大型復合機械不多,配套機械種類少,智能化應用程度不高,推廣工作未能完全開展,管理和售后服務混亂,粗放型的機械化生產方式沒有根本轉變,與理想情況相比仍有差距。
2018 年底,江蘇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的文件,該意見強調了以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性。根據此意見的精神,揚州市農機主管部門積極推進農業機械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融合,將智慧農機作為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加以應用和推廣。主要是以財政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杠桿,結合全市農機化發展水平,實施農機裝備智能化升級工程,著力填空白、補弱項、提質量,重點推廣大型智能插秧機和配套機具、聯合收獲機械、植保機械,全面推進老舊機具轉型升級。截至2020 年12 月,全市共推廣各類智慧農機具1 219 臺,其中智能植保無人機1 104臺、全路徑規劃智能插秧機35 臺、直線導航輔助系統80 臺套等。從2018 年至今,揚州市通過財政支持、項目支撐、合作社自籌等多措并舉、合力投入,累計投入資金3 825 萬元,其中國家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 275 萬元。
價格偏貴,農民對智慧農機認識不到位。一方面揚州市小規模農戶受教育程度不高,對于新生事物接受慢;另一方面智能農機的成本比較高,一套需要幾萬到十幾萬元,投資大、回本慢導致農戶無人問津,持有者大部分是合作社、家庭農場,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智慧農機的發展和推廣應用。
智慧農機發展不均衡。揚州市智慧農機發展主要集中在無人插秧機和植保無人機,涉及其他環節的智能化作業機械品種很少,如智能化聯合收獲機械、智能化灌溉機械、智能化設施農業裝備及更高端的農業機器人等裝備,造成了智能農機品種不全、數量參差不齊的現象。
信息化、互聯網技術有待提升。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是發展智慧農機的前提,計算機等終端設備是信息化技術的載體,各種應用軟件是信息化技術的平臺。然而揚州市農村地區計算機等終端設備的普及率仍然不高,不能滿足智慧農機發展的需要。
農機社會化服務網絡不健全。農機社會化服務涵蓋了作業、售后、技術推廣等方面內容,當前揚州市缺乏農機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和監督機制不規范,沒有形成系統的專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難以滿足服務需求。
以財政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杠桿,結合揚州市農機化發展實際,重點推廣有需求并適合的智能農機裝備,必要時可加大補貼力度。總結形成不同區域、作物、規模的農機配套標準、機械化模式和技術規程。在智慧農機推廣示范中,需要注重智能農機性能與農藝的良好融合,不能只是展示智慧農機具,而是讓農民真正了解其作用及先進之處。另外,農機推廣部門還應引導農民采用新種植模式以適應智慧農機工作特性,確保推廣工作良好有序開展。
可建立智慧農機人才培育基地,定期開展智慧農機技術培訓,讓農民充分認識新技術新裝備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價值和意義。農機主管部門及其推廣人員講授相關專業知識時,盡可能用簡單通俗的大白話,讓農民聽得懂并激發其積極性,從而打造有文化、懂技術、會操作的人才隊伍,培育精通技術、善創新、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機手、合作社帶頭人,選拔愛農機、喜鉆研、精通技藝的農機工匠,全面提升智慧農機操作人員的整體素質。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通過信息化、標準化、規模化等方式,將科技創新作為智慧農機化發展的重要手段。抓住互聯網時期的發展機遇,構建互聯網+農機的信息化服務模式,實現農機裝備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推廣應用智慧農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新時代農業機械化的主題詞已經轉變為智能化,要把推廣智慧農機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給農業現代化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助力揚州市鄉村振興事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