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建
(西南石油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610500,四川成都)
針對四川省農村綠色低碳能源應用情況和政策優化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主要有以下目的。
借鑒國內外學者對綠色低碳能源應用的研究,綜合分析綠色低碳能源開發技術和發展理論。通過對現有政策的整理和分析,最終研究農村綠色低碳能源政策的優化路徑,為政府布局農村綠色低碳能源產業提供參考。深入分析四川省農村地區發展綠色低碳能源的潛在問題與阻礙因素,并給出一定的解決方案,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貢獻一份力量。
國內外關于鄉村振興、農村地區綠色低碳能源的利用和發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農村經濟發展及綠色低碳能源利用的阻礙因素上。
孔少量和王艷紅(2013)通過分析云南省農村清潔能源財政政策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發現發展農村清潔能源需要財政的支持,財政支持農村清潔能源發展既可以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又可以為國家節約能源消耗。[1]苗向榮(2017)在分析中國能源供求變化趨勢的基礎上,利用對在北京市13 個涉農區縣中抽選的214 個村中的1 866 戶的調研數據,系統研究和梳理北京地區農村能源消費現狀及問題,提出農村能源結構調整路徑: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造;推進農網改造,促進煤改電實施;推進農村煤改氣和炊事氣化[2]。
Disha Dewangan 在分析印度農村能源需求的基礎上,分析沼氣發電系統,認為沼氣系統的設計和結構要考慮當地可用能源的類型和成本效益,提出要優化清潔能源配置[3]。Y H Zheng 和M Lucas 以山東省典型農業村為例,認為農村生物質能源的利用有助于緩解能源危機和全球變暖[4]。
國內外學者對于農村綠色低碳能源發展利用的研究有所不同。國內學者主要是從利用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促進農村綠色低碳能源利用的措施,促進措施主要是加大財政支持、做好技術推廣和服務等;而國外學者則從綠色低碳能源本身出發,分析綠色低碳能源本身發展面臨的問題。
四川地區大力響應國家新政,陸續出臺支持發展綠色低碳能源的政策,促進農村綠色低碳能源發展。但是,在現行政策的整個實施過程中,還是會遇到一些困難。
四川省農村幅員遼闊,資源優勢、地勢、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不同地區農村家庭的能源消費情況也存在較大差異。平原種植業地區重點應用秸稈,農牧區重點應用畜禽糞便,山坡林地地區重點應用柴火。即使在同一個縣市,由于農村地區差異顯著,因此推廣的綠色低碳能源種類也會增多,這將進一步增加政府部門的工作量。
農村綠色低碳能源市場的產出投入比過低,導致絕大多數企業不愿進入該市場。關鍵是在農村能源市場,前期管道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過大,中后期運營能力不強,需要很多年才能收回項目投資成本,這使得推動農村綠色低碳能源市場的發展和加強管理更是難上加難。
大多數的綠色低碳能源設施如沼氣池,必須通過相應的機械設備進行管理和維護。如果中后期管理不及時跟進,前期的資金投入就會變成沉沒成本。
沼氣池的基本建設分為三個部分、七個主要任務。日常管理和維護保養對于維持所有沼氣池的正常運行和安全使用至關重要。現階段,政府部門對沼氣池的后期管理和維護缺乏制度保障,沒有專業的便民服務項目和組織,沒有進行合理、具體的指導、培訓,從而產生了許多廢棄的沼氣池。部分沼氣池已經停止使用,不僅沒有給客戶帶來便利和收益,而且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村農地的消耗。
大多數綠色低碳能源在推廣早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由于農村人均收入普遍偏低,因此綠色低碳能源在農村推廣,政府對項目的投入必不可少。政府對這些設施的投入不足將減緩農村地區綠色低碳能源的應用進度。
推進農村電能轉換是一項資金投入非常大的工程項目。以廣漢秸稈發電為例,1990 年代末,四川農機研究所投資50 余萬元,在廣漢市向陽鎮榮升村建設了一座可向1 700 余人供氣的大中型秸稈氣化站,3 個農業合作社450 戶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該氣化站的沼氣。后來由于該氣站設備維護和運行成本較高,出現虧損而停止運行。不難看出,在農村進行電力能源轉換時,設備運行和維護的成本都比較高。
綠色低碳能源如沼氣產業鏈較長,不僅涉及種植養殖,而且涉及電力、環保,還涉及新農村規劃和精準扶貧。涉及的管理職能機構也很多,每個職能部門又是獨立的,只負責處理本職能部門的相關工作。各單位、各機構的出發點不同,推進沼氣池基礎建設的總體目標和標準也大不相同,造成沼氣池的安全生產和規范化管理都存在巨大風險。
農村綠色低碳能源的發展既要充分考慮美麗鄉村的發展規律,又要符合綠色低碳能源自身的發展規律。問題在于如何保證綠色低碳能源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能源產業雖然有《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與之配套,但就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來看還要求完善現行政策,使其更具可執行性。
四川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的農村都在實施以“集中落戶”為重點的新農村規劃,農村人居自然環境得到極大的更新和改造。利用新農村規劃的實施,加快農村綠色低碳能源的發展,完善農村綠色低碳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在建立了綠色生態循環體系的新農村地區試點開展綠色能源建設,完成由自力更生分散化建設的能源利用模式向以綠色生態循環系統為特征的綠色低碳能源循環系統轉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綠色經濟。農村綠色低碳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可以作為推動農村綠色能源發展的重點措施,還可以保障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綠色經濟的發展。
在糧食作物秸稈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設秸稈式沼氣池、秸稈氣化站和生物質燃料成型廠,通過沼氣液化、氣化、干化等方式推進糧食作物秸稈發電。在畜牧業集中地區,基本建成一批區域聯供、多村聯供的大、中、小型沼氣液化集中供氣項目,促進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村綠色低碳能源的再生整合利用和中后期的合理維護。在山區以柴火為主要能源的地區,推廣具有更高熱效率的節柴節煤灶,減少對柴煤的需求,降低日常成本,改善生態環境。
3.3.1 完善政府補助制度
(1)項目投資補貼。省內各級政府要擴大綠色低碳能源的重點發展領域,加大財政對綠色低碳能源行業支持的力度,不斷提高該行業的發展水平[5]。
(2)能源需求補貼。完善現行能源需求補貼標準,關鍵在于制訂完善的補貼政策和確定資金的來源。完善補貼政策方面,不僅要確保綠色能源產業鏈的投資回報率不低于該領域的平均回報率,還要進一步激發綠色能源企業提升產能、進一步降低綠色低碳能源發電成本的動力。
3.3.2 加大稅收優惠力度
(1)對購置生產設備給予稅收優惠。建議對綠色低碳能源企業采購生產線設備需繳納的增值稅實行立即退稅、全額或部分退還的優惠政策。
(2)完善對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為擴大政策扶持范圍,建議對綠色低碳能源發電企業實施5 年稅收優惠政策,將現行稅收優惠政策中的“自本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調整為“自盈利年度起實行三免三減半”,并加強監管,確保綠色低碳能源企業可真正享受這一鼓勵綠色低碳能源技術自主創新的優惠政策。與此同時,將綠色低碳能源企業繳納的企業所得稅部分或全部返還用于項目再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