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國
(平和縣農村合作經濟服務中心,363700,福建平和)
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不斷加快,農業生產勞動力規模持續下降,不斷顯現出素質結構性下降的情況,后續如何開展農業建設工作,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發展議題。保障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實現鄉村振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至關重要。
平和縣地處福建省閩南金三角的漳州市西南部,毗鄰廈門、汕頭兩個經濟特區,全境面積2 328.6 km2,人口52.8 萬,其中農業人口40.3 萬人,轄16 個鄉鎮(場),是福建省農業大縣,盛產平和琯溪蜜柚。2020 年平和縣蜜柚種植面積為4.5 萬hm2,產量達180 萬t,全產業鏈產值超過百億元。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蜜柚生產季吸納外來勞動力10 萬人以上;在解決蜜柚產業發展用工的同時,外來勞動力文化水平、技術熟練程度參差不齊,一定程度上影響勞動效率。實踐證明,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帶頭人,是應用農業科技、掌握現代農業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主力軍。家庭農場主大都是新型職業農民,由這種職業農民作為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才能獲得較高經濟效益,才有可能將農業產業鏈的高利潤返還農民,才會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政府積極籌措培訓新型職業農民項目資金,通過網上招標,篩選各種培訓機構,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培訓機制,培養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由新型職業農民帶頭創辦領辦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和促進其發展。平和縣在資金任務下達后,認真抓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采用公開招標方式確定培訓機構,選好培訓對象,及時進行辦班培訓。
政府職能機構制定長期和年度培訓計劃,預算安排培訓工作經費,明確培訓的具體內容和每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人員數量任務,以文件或項目書形式分年度下達各級執行。
發揮農業農村、科技、教育、人力資源以及社會保障等職能部門作用,定期定點有針對性、季節性進行生產經營和管理知識培訓,提高農民學員的能力和素質,帶動新型經營主體發展。2020 年平和縣農業農村局聘請了研究員、講師、高級農藝師等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進行集中授課,明顯提升了職業農民的專業技術水平。
充分發揮社會服務組織、中介機構的力量,通過招投標或詢價的方式,確定培訓項目的承擔單位,由第三方中標單位負責具體培訓工作,完成年度培訓任務。
利用多媒體和現代信息宣傳渠道,對專業技術知識進行廣泛宣傳廣播,或邀請新型職業農民通過介紹自身發展情況、傳授生產經營經驗等進行培訓,促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2020 年,平和縣開展農產品直播帶貨宣傳培訓,聘請了抖音專家、高級短視頻主播、高級新媒體營銷師和信息網絡營銷師等,對新型農民進行培訓和組織實地觀摩學習,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與高等院校和職業中專等學校掛鉤,或確定對口幫教,充分發揮院校的教學和師資力量優勢,進行專業性生產經營技術和管理知識培訓,分期分批完成培訓任務。
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是聯系小農戶與大生產、小市場與大社會的紐帶,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組織化的生力軍,也是培養更多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基地和平臺。
政府各職能部門通過聯系掛鉤新型經營主體,采用項目和資金扶持,定期組織農民學員到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產業基地,分門別類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升新型農民的技能,滿足不同專業人才需要。
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從新型經營主體中發現掌握技能的新型農民,創造條件,聘其為師,帶動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二是通過新型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制定培訓計劃,促進鞭策經營業主和員工自覺參與各種形式的學習培訓,培養更多更有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
平和縣結合當地特色支柱產業,在新型經營主體中選取各種類型的生產經營、生產技術、管理模式示范基地和教學點,通過集中辦班或組織參觀學習,形成典型示范效應,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為了打通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間壁壘,平和縣采用建立專業服務機構的方式,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解決新型經營主體生產經營中的各種問題,帶動促進其發展;通過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強化帶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實現雙贏。
平和縣為農戶群體開展農業領域的專項技能培訓活動,同時要提升農民群體的思想政治素養與個人修養,能夠尊重科學且應用所需的科技,改變原有的風俗習慣,致力于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及“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這也為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業收入等帶來重要的人力資源保障效果。經過長期的努力,具備更高綜合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群體的比例持續增加,蜜柚產業農民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顯著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場經營效益持續增長,在推進平和縣蜜柚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積極作用,促進蜜柚生產運營模式由最先的農戶個體為主與手工勞作為核心,漸漸向著主體多元化、領域拓展、大量應用現代農技與農機設備等的運營模式過渡發展。截至2020 年末,該縣相關行業已經構建出多元化經營主體、高度融合三產的產業運行機制。
通過實踐得知,要高瞻遠矚,將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納入農業生產建設的戰略規劃體系,采用技術培訓與政策扶持等各項舉措,大力培育一些具備較強市場觀念、擁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從事農業,提高農業科技應用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營效益,農業發展才有可靠的人才支撐,才能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同時,讓新型職業農民起到帶頭示范效果,創建新型農業運營機制,大力發展農合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統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和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良性互動,實現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
平和縣常年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工作,大力支持新興經營主體的發展建設工作,做到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兩不誤,造就了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發展了一批能帶動農業農村產業發展且不可替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而對平和縣農業現代化建設起到重要的人力支持作用,加快當地鄉村振興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