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靜,孫述海,于巾萃
(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八〇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山東 濟南 250014)
目前,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也加大了力度,對于地質構造、生態環境、地形地貌等方面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也導致了整個礦區的進一步的惡化,因此,要重視到地質災害類型,同時結合不同的類型采取針對性、合理的措施。
礦區地下水位如果出現較大的波動,也會導致地質災害的產生,通常就是礦坑內出現涌水。要想讓礦山的開采過程更加的安全,對于礦坑的涌水量就要做出有效的評估。如果礦坑的涌水量遭到地下水的影響,超出了預期的涌水量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另外,地下水位如果突然的改變,此時也會導致坑內的出現大量的泥沙。如果礦山開采中遇到了蓄水溶洞,溶洞內不僅有水,同時還伴有大量的石屑以及泥漿,這些物質一旦流入礦坑內,就會將坑內填滿,會給人員帶來傷亡,嚴重會導致礦上整個毀滅。
進行礦上開采中,外部的作用力會導致巖石體出現嚴重的變形,其中采礦中發生塌陷是最常見的一種災害。例如,在礦上的采空區,如果礦柱遭到了損害或者是數量不足,支撐性能不佳無法滿足當下的需求,就會導致地面出現塌陷,尤其是礦體埋藏比較淺的區域就會增加塌陷的幾率。埋藏較深的礦體,如果采空區頂部出現崩塌,尚未做好及時的回填作業,也會出現嚴重的塌陷。另外,礦坑的四周也會有來自地殼運動造成的收縮,礦山的開采作業會導致巖石之間有較大的空間,巖石就會處于收縮狀態,此時會釋放應力,也就導致了巖體發生破裂,會給施工作業人員造成人身傷害。與此同時,礦山在開采中也會發生礦場的邊坡失穩等情況。
1.3.1 崩塌
崩塌是陡峭的斜坡巖石在重力的作用下,會出現脫離母體,并且向下滾動或者是墜落等情況。在進行礦山開采中,地質結構會造成破壞,同時也會導致巖體的穩定性遭到損壞,巖體就會出現開裂,也就導致傾斜結構面的產生,如果是暴雨等天氣,結構面就會出現脫離,此時引發了崩塌等。
1.3.2 滑坡
滑坡是在一定的地質和自然條件下,斜坡上巖體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斜坡出現的下滑?;碌漠a生,主要來自人為和自然等兩個方面因素,我國很多地區的礦山出現地質災害中,礦山開采的加劇活動也增加了滑坡災害的產生。
1.3.3 泥石流
泥石流的出現主要是在山區、溝谷或者是斜坡上,因為暴雨等極端天氣造成的泥沙、石塊等混合的物質順著山體向下流動形成了泥石流。形成泥石流主要有來自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地形條件,有坡度,同時具有流通的條件;第二是物源,石塊、泥沙等固體位置。礦山在開采中,對于廢棄的渣土等物質需要做到及時的清理和擱置,禁止堆放在斜坡、溝谷的兩側等,可以降低泥石流形成的幾率。
1.3.4 采空區塌陷
地下有采空區,或者是隧道和井巷等,都會引發巖土體向下落下,此時就形成了采空區塌陷等災害。采空區出現塌陷主要是礦山的地下開采所導致的,因為地下開采中會有很多的巷道,采礦之后就形成了采空區,采空區如果尚未得到有效并及時的回填就會造成塌陷。
在礦山資源開采中,會涉及到很多企業的經濟利益,利益是十分復雜的。因此在進行開采前,要做好各個單位的利益分配,主要是由于牽扯的單位很多,對于礦山環境要利用系統化的管理開展有效的檢測,政府部門作為主導單位,要聯合林業、國土、應急等多個部門,成立全面的礦山地質環境修復治理機構,機構的職能權力就是對于環境起到有效的保護權,也就是在礦山開采中要確保地質環境的穩定、安全性,不僅要確保礦區的正常開采,還不能影響到生態環境。另外,該機構的成立,可以給整個礦區的環境起到有效的監督和保護作用,利用專業的知識可以將礦區的生態環境進行合理的治理,還能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利用有效的管理方法,讓礦區的開采效率不僅得到提升,同時生態環境也起到了很好保護。與此同時,采用多種方式加強治理和管理,例如,對于土壤環境指標和礦區地下水資源等要定期的抽樣檢測,分析是否符合規定,如果遭到污染要及時的通過科學、有效的措施治理,也強化了礦山生態環境的治理工作。
在相對復雜的礦區,對于前期的測繪工作需要加以重視,采用CORS系統,可以實現讓整個礦區實現地形圖的補充,建立地標觀測站,對于地標的建筑物遭到開采破壞的程度進行分析,可以分析出地表的塌陷;與此同時,要善于利用先進的測繪設備和積水,健全和完善地標檢測系統,各項系數以及巖層的運動規律可以確定,就能給地質勘探工作提供重要的資料。另外,政府部門要培養地質災害防治的人才,重視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灌輸現代化的理念,才能應用靈活的防治治理措施。
進行參數計算過程中,如果是用水量太多,此時就要設置排水溝,同時做好排水的設施,避免邊坡不穩,造成滑坡等情況。對于一些地段如果結構不太穩定,需要加強攔截的措施,目的是避免滾石造成的影響。另外,在開采中要重視施工安全,在開采環節中需要有專人負責現場的監督,所有人員要提高安全意識,防止因為失誤造成嚴重的安全事故。除此之外,開采后對于環境要進行保護,對于礦坑要進行回填,通過植樹造林等方式修復生態環境。
引發礦山地質災害有很多種原因,每一種災害帶來的破壞程度都是不同的,對于地質災害防護工作需要加以重視,要全面的分析地質環境,按照礦山的現狀加強有效的預防。進行開采中,對于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整體的規劃,確保生態環境的治理,同時也讓地質災害的發生幾率下降。在礦產資源開采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包含制定開采方案,地質地貌的探測,開采后的修復措施等。開采完畢,通過科學的措施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例如,清理礦渣,固體廢料要統一處理,邊坡失穩,建筑材料回收等,要降低對于環境造成的傷害。在進行碎石、落石等處理中,需要將安全放在首位,避免發生二次災害,并且制定出撤離的路線和方案,采用有效的措施解決,降低二次事故發生率。另外,作為管理部門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對于礦區的巡視力度需要加強,要檢查現場是否有安全隱患,梳理和規范礦區開采的流程,避免有人為上的失誤,對于開采的土皮來說,禁止隨意的堆放,要確??拥赖闹瘟?,避免塌陷等問題,如果礦區中有大量的積水,就要進行有效的排水和疏通,做好防護的措施。
礦山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本身就存在眾多的安全隱患,因此在生產中需要將安全隱患排查做好。第一,針對礦山隱患開展定期的排查,尤其要系統、全面化,包括礦山中設備、重大危險源等方面,要做到及早的發現隱患,有效的解決。第二,作為礦山企業來說,要開展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安全隱患檢查工作,主要抽查在生產中不安全等因素。第三,對于重點路段或者是重點時間段要加強排查力度的,尤其是夏季,雨季,極易造成山體滑坡或者是泥石流等情況;第四,要執行安全隱患整改制度。對于排查中存在的安全隱患,要按照不同程度的安全等級進行劃分,做好整改的工作,要將責任落實到個人,才能發揮出安全隱患整改的作用。
進行礦山開采中,會出現地面大面積的塌陷等問題,因此就要利用種植復墾技術來展開治理。具體的操作是在塌陷地區通過復墾填充的方式治理,一般都是使用煤礦石等材料,或者是在復墾地區內種植綠植等,可以改善復墾地區的生態環境,同時也能防止水土流失等問題。另外,在進行填充區復墾種植中,需要測試地面的壓實程度,確保地基的密實性,才能發揮出復墾技術的作用,讓復墾的效果實現最佳。在邊坡地區種植植被,還能減少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等情況。通常在邊坡種植植被要注意以下內容。第一,邊坡的傾斜角在<30°,區域的不同采用的生態環境修復技術也是存在差異性的。棄渣或者是排土場,首先要改良土壤,然后可以通過植樹造林的方式治理;對于采石跡地,可以采用客土法進行植被的修復工作。第二,邊坡的傾斜角在30°~45°,可以采用爆破造林的方式治理。第三,對于邊坡在45°~60°,首先要確保邊坡的穩定性,然后進行削坡,最后采用水泥網格開展修復作業。第四,邊坡傾角在60°~80°,已經是十分陡峭的巖壁,此時就要采用植槽的技術,或者是在巖壁上設置槽板,在槽板內種植喬灌藤等植物,然后在槽內撒入草本的種子,就是復合型的植被,可以起到很好的固根效果。第五,在邊坡傾斜角在80°~90°,需要在巖石上播種綠植的種子,然后和混凝土進行混合,可以達到綠化的效果。
在進行礦山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作為礦山企業要采用創新的理念,摒棄傳統的開采方式和理念,應用創新的開采模式,也就是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讓開采實現科學、自動化,才能確保礦山的高產量。造成礦上地質災害的類型很多,其中有滑坡、泥石流等,由于產生的災害不同,在地質防治工作上也要按照不同原因展開全面的分析,同時要結合礦山的實際情況,合理的規范開采中的管理行為,加強每一個環節的管理和管控,才能確保礦山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更好的防治地質災害,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
在礦上開采中,需要結合礦山地質的實際情況,同時要完善和健全的現有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才能規范開采過程中各種行為,對于違規開采的過程可以通過法律方式進行處罰,如果行為較為嚴重就要追究責任,也提高礦山地質開采的管理水平。另外,對于違法違規的開采行為加大力度管控,同時也提高礦山資源開采的門檻,尤其是在礦山開采中,前提要保護生態環境,對于礦山資源開采的企業以及工作人員要開展全面的審核,其中涉及到資質、規模、企業的安全生產能力、安全方面保障、技術能力等各個方面,都要符合行業的標準,若出現一項不符合規定,要責令進行整改,督促整改過程,全部審核之后才能開展開采作業。
綜上所述,由于礦山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并且產生的原因也呈現了多樣性,作為相關的人員要分析和調查地質災害產生的具體原因,同時做好前期的勘察準備工作,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科學的防治措施,要堅持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原則,通過先進的設備、理念和技術來有效的治理礦山地質災害,提高采礦作業效率的同時,也有效的保護了生態環境,提高了我國礦山地質災害治理的水平和能力,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