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婷
(廣西大學 農學院,530004,廣西南寧)
截至2019 年,廣西總人口為5 695 萬,廣西鄉村人口為2 426 萬(居全國第九位),鄉村人口占全區人口的比例為48.91%,如此龐大的農村人口數量,對廣西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以及區域經濟發展來說是巨大的困難和挑戰。[1]高效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農村農業發展的動力源泉,不僅可以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還可以減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人口大區,也是農業大區,農村人力資源較豐富但質量優勢不明顯,如何將廣西豐富的農村人力資源轉化成有價值的人力資本,就要找出有效的開發方法。同時,加大對廣西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力度,有利于改善農村產業結構,盤活農村生產要素,優化農村人才結構,促進廣大農民的財富增收及和諧社會的發展,也是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經之路。
廣西是歷史上壯族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地區,也是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廣、類型最為豐富的一個省(區),全區國土面積23.6 萬km2,位于祖國南疆,西南與越南相接,同時也是一個多民族省區,有壯、漢、瑤、苗、侗等十余個民族;[2]廣西常冠以“七山兩水一分田”之稱,石灰巖分布面積約占全區面積的一半,山區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70.8%,耕地灌溉面積171.31 萬hm2,僅占全國的2.49%(居全國16 位)。[3]尤其是廣西桂西地區,例如河池和百色,這些地帶少數民族較多且大多分布于山上,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加上土地貧瘠,自然資源不足,人們居住也較為分散,不便于組織規模化的人力資源開發,致使農民收入微薄。
根據國家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第六號)人口受教育情況來看,廣西每十萬人口中擁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有12 962 人,位列全國第27 名,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有10 806 人,排在末尾。廣西15 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54 年,居全國24 位。由《2020 中國統計年鑒》 數據可得出,2020 年全國6 歲及以上人口中,未上過學的比例為5.1%,受教育程度為小學的比例是25.2%,初中的比例是37.2%,高中的比例是13%,中職為4.7%,大學專科的比例是7.6%,本科為6.2%,文化水平為研究生的比例是0.63%;而2020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6 歲及以上人口中,未上過學的比例為3.7%,受教育程度為小學的比例是26.8%,初中的比例是43.3%,高中的比例是11%,中職為5.5%,大學專科的比例是5.6%,本科為3.6%,文化水平為研究生的比例是0.2%。根據以上數據來看,廣西受基礎教育的人數比例略高于全國水平,但從高中到研究生等高層次教育方面來看,廣西還有很多不足。雖然全區“兩基”教育政策落實比較到位成效明顯,文盲率已由2.71%下降為2.37%,可對比全國的教育情況來看,廣西的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廣西的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外,廣西農村地區人口相對全國文化水平較低,勞動技能水平不高,也嚴重影響了他們擇業的可能性,導致增收困難。再加上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廣西農村絕大多數高學歷人才流動到城市,與往城市轉移的大批農村勞動力資源相比較而言,留在農村地區或者民族地區的農村人力資源的現代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術的接受能力和水平相對較低,廣西農村人力資源流失嚴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農民的核心競爭力不強,發展生產的適應性較差,不利于廣西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農業在廣西經濟發展中占重要地位,需要更多懂管理、善經營的人才。
據廣西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廣西從業人員目前達到了2 853 萬人,其中,第一產業有1 388 萬人,第二產業占比僅為17.2%,第三產業占比34.1%。全區農民工總量1 258 萬人,在眾多農村從業人員當中,大部分人從事第一產業。從第一產業的結構構成上來看,農作物種植業仍然是主要組成部分,2019 年全區農業生產總值有5 498.81 億元,林業410.54 億元,牧業1 189.68 億元,漁業538.93 億元。從這里可以看出廣西的人力資源的產業結構分布十分不合理,人員分布太過集中于第一產業,不利于進行多元化的發展。[1]
廣西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還沒有建立相關的健全的管理機制,關于農村人力資源的規劃建設比較落后。負責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責任劃分不明確,職能部門對這方面重視度不夠;至今還沒有成體系的管理規章制度進行系統管理,尚無完善的激勵機制與獎罰機制,管理工作較松散,不利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的開展。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變革,廣西要堅持走市場化道路,建立規范的農村勞動力資源市場,為其提供人力供求狀況及職業咨詢、求職就業信息等服務。要更加重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明確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責任主體。為了進一步完善農村人力資源體系,廣西要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和信息反饋制度,確保各鄉鎮農村人力開發規劃能落到實處,實現制度賦能,持續為廣西農村地區鄉村振興持續輸入優質的人才。要積極發揮好人才在建設新農村中的積極導向作用,完善規劃,提高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效率,加快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為農村農業發展提供與之匹配的智力加持,這也是處理好“三農”問題和加快農村發展的重要前提。
從教育上看,廣西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教育水平也有差異,要采用梯度開發的教育模式去儲備人才,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不同區域的農村教育水平。桂北桂中的大部分地區,有一定的教育基礎,農村經濟相對發達,農村產業結構已逐步完成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的變革,需要高質量的農村人力資源才能帶動產業升級。桂東地區教育基礎相對薄弱,要加大農村教育力度,并給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提高小升初、初升高的農村人口比例。除此之外,還要運用好桂東地區的地理優勢,加強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交流,提高當地的經濟活力。[4]從地域特點上看,廣西作為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地區之一,在發展中也要考慮到廣西各民族區域農村的人口素質、資源環境條件、產業結構構成等方面的詳細情況,根據不同地區的需要制定合理的人力資源開發規劃方案。比如,有的地方在國際貿易、邊境貿易方面有天然優勢,就可以著重培養國際商業、流通貿易方面的人才;有的地區具有獨特的旅游資源,就應該重點培養旅游推廣、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5]
廣西是農業大區,農村多以農業為主發展經濟,且產業結構單一,對農村經濟發展及農村人力資源的就業十分不利。因此,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重視二、三產業的發展,加大對二、三產業的扶持力度,升級產業、優化結構,引進更多優質的投資者投資創業,為農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吸收當地剩余農村勞動力,為當地留村的農村勞動力提供就近工作機會,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創造更好的環境。[6]
培育高質量農村人才離不開以下三點。一是要強化農村基礎教育,從廣西各地農村教育發展的需求出發,彌補農村教育發展落后的短板。政府要全面落實鄉村教育扶貧支持工作,保障農村義務教育適齡人口入學率。改善鄉村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使他們感受到充足的獲得感和成就感,此外還要加強教師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提高鄉村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教學能力,讓鄉村教師無后顧之憂,全身心投入到鄉村教育中。二是要優化農村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發揮農職院校優勢,培養一批既懂技術又有經營管理才能的職業農民。應充分調動各類資源,包括涉農院校、科研單位等高質量的培訓單位和機構,定期開展各類針對性的培訓,為廣西農村地區提供優質的培訓服務,來提高當地農民的綜合素養和職業技能。[5]三是要完善農村人力資源培訓評估機制,政府對這些機構的培訓要定期進行評估,篩選出最合適的培訓機構,確保培訓的質量高、效果好。當地政府除了對培訓機構的篩選,還要定時驗收培訓單位培訓成果,保障培訓順利進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