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曉
(河北工程大學,056107,河北邯鄲)
我國建設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三農”問題始終都是一大重點。中央一號文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鄉村振興戰略及發展現代農業的意義更加突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備受國家的重視,國家也面向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出了建立配套政策體系等相關要求,助力符合新時代需求的農業人才的培養。
一方面,迎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近年來,農村務農人員呈現出更嚴峻的老齡化態勢,而年輕一代大部分都不愿從事農業生產,認為收入不理想,導致農村流失了大量年輕、高素質勞動力,出現了務農人員老齡化、農村勞動力短缺等問題。而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加強高素質農業勞動力及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補足農村勞動力、高素質人才不足的短板,能夠夯實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1]。另一方面,滿足農民素質提升需要。提升農民素質需要歷經較為漫長的時期,應以科學分析結果為根據合理進行發展規劃的制定,同時結合規劃落實培訓及合理安排學習。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在培訓技術技能人才方面的資源優勢顯著,能夠有效推進農民素質的提升。現代農業發展中,不僅需要農民掌握農業技術,還需要其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管理能力及經營管理知識,要想達成這一系列目標,離不開系統性的長期訓練。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可幫助農民掌握多項知識、技術,有效提升其綜合素質。
我國在培訓職業農民方面,目前以培訓班或課堂講授等形式為主,且主要集中在傳授理論知識方面,很少涉及農業生產、田間操作等實踐層面,存在培訓方式過于單一的問題。由于多數農民綜合素質較為薄弱,如果僅是單一傳輸理論知識,長此以往農民在培訓中難免會產生疲倦感,且興趣逐漸消散。同時,因新型職業農民層次諸多,要想實現差異化培訓,僅憑單一培訓方式幾乎無法達到目標,且培訓的實效性與針對性嚴重不足。此外,因培訓脫離實踐,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產業化、市場化進程中很難靈活運用已學知識,風險抵御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師資隊伍需要掌握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等知識,且實踐經驗也必不可少。但是,根據現有的培訓師資情況來看,基本都是聘請當地高校、職業院校或農業部門的專家開展課堂講授,此類形式與農民間缺乏實踐交流,很難滿足職業農民培訓需求。同時,根據現有的師資隊伍知識更新情況來看,具備不斷更新知識意識的教師占比偏低,而與農業相關的技術和品種日新月異,知識陳舊的教師基本無法滿足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的需求,相應地也會對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構成阻礙。
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較為突出的一個問題,培訓目標及內容通常由政府及培訓機構確定,對農民特點及現實需要考慮不足,難以實現因材施教。現代農業發展背景下,休閑、觀光、假日及旅游農業等新形態的誕生,要求農民培訓彰顯多元化,然而既定的培訓內容一定程度上脫離了農民實際發展需求[2]。同時,在培訓形式方面,過于書面化的語言或僅限一次性的培訓持續性不足,也沒有貫徹落實跟蹤考核,以致農民很難擴充自身知識和提高技能,且綜合素質也無法得到提升。
農民如果在培訓中缺乏參與積極性,必然會降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效果。我國農業職業教育的推行盡管已有多年,在鼓勵農民群眾汲取現代化知識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幫助他們擁有了更高的生活水平,但仍需進一步優化調整。有傳統思想理念的農民依然存在,他們沒有深入了解新型技術和知識,且判斷能力不足。同時,部分農民年齡偏大,仍然沿用傳統耕作模式,面對政府及部門的號召往往呈現出不情愿或不關心的態度,主動性不足。
以各地農村所在地區特點、市場化狀況等為根據,結合農業經濟發展態勢合理進行培訓模式的構建,并統籌考慮農民綜合素質情況。同時,該培訓模式需要將地區內各類型產業考慮在內,進一步拓展地區經濟發展空間。如線下實操結合線上教學的培訓模式,依托線上網絡多媒體平臺,面向本地職業農民提供相適應的課程,并在與線下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基礎上,結合能人引導與跟蹤指導,優化培訓成效[3]。因培訓工作包含知識學習、指導服務、實操觀摩等,屬于系統工程,通過職業農民培訓技術導師制的構建,參照與研究所培育相同的模式,聘請培訓老師或農業能人予以指導服務,幫助新型職業農民能夠逐步內化所學知識技能,推進農業生產實力的提升。
師資隊伍建設成效會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為系統工程之一的鄉村振興,要想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助力效果充分發揮,就需要重視“育”(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奠定鄉村發展人才基礎)和“引”(引進社會人才,拓展教師隊伍,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具體而言,應從下述幾方面入手。一是積極擴充師資隊伍。面向農業科研或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篩選人員組建教師隊伍,或聘請具備豐富經驗的職業農民。二是關注培訓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當地成校、培訓機構及高校院所等,應當注重有利條件的創設、自修與繼續學習氛圍的營造,搭建專業學習與進修平臺供教師隊伍使用,同時設定與時俱進的進修內容。三是在建設教師教學資源方面予以更多的關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由于密切關聯著農業生產現代化,因此在先進、必需及實用知識技術講授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密切關注實踐教學、模擬等,在有機結合理論、實踐及本地農業產業的基礎上,打造更豐富的教學資源。
一方面,培訓目標的設定需要保障合理性、突出針對性。我國各個地區在培訓農民群眾時涉及的培訓內容及需求都有一定差異,所以在制定培訓方案時需要因地制宜,正確確定培訓目標,保證培訓具備針對性。另一方面,應當豐富完善培訓內容。培訓工作的開展,不僅要對農業專業生產技術予以重視,同時也要包括經營管理、生態保護及社會服務等內容[4]。在注重開闊農民群眾眼界的同時,引領他們從傳統生產者身份向經營者轉化,摒除以往單一的農耕模式,引入多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同時與養生、旅游和餐飲等第二、三產業內容相結合,促進完整產業鏈的形成,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要想引領農民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一是需要積極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作用、價值及意義。當前時代,除了傳統媒體這一宣傳載體外,已誕生了諸多新型宣傳載體,如新媒體平臺等,通過線上結合線下模式能夠獲得更為優異的宣傳效果。當農民群眾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優勢、好處具備更全面的認知之后,能激勵他們積極參與。二是為農民群眾提供適當的優惠和補貼,依托制定的惠農政策激勵他們主動、積極參與,并鼓勵企業予以適當的資助,改善教育條件。三是在培訓中篩選對象時盡量聚焦青年群體。青年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更強,且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也往往更高,以他們為對象展開培訓,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屬于長期性系統工作,為了做好此項工作,政府部門需要積極做好引導工作,并予以適當的政策支持,統一管理培訓機構。同時,通過積極打造多元化培育模式、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豐富完善教育培訓內容、提高農民培訓積極性等策略的實施,突出教育培訓的實用性、科學性與合理性,激發農民群眾參與培訓的積極性,逐步夯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