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林
(徐州市中等專業學校,221000,江蘇徐州)
在機械專業教學體系中,機械實訓教學課程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開展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可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積極影響。有學者指出,在機械實訓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利用3D 打印技術,可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有所助益[1]。
機械類專業課程知識具有抽象性特征,加之大部分學生在理論學習階段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不佳,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程度不高、學習能力較差等情況較為普遍,這進一步增加了機械實訓教學活動開展的難度,學生無法有效銜接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學生難以熟練掌握知識,學生的學習動力以及積極性均有所削弱,繼而影響了實際教學效果[2]。此外,傳統機械實訓教學存在模式單一、呆板的問題,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主動性。
機械類專業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及抽象性,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難以真正地掌握、理解知識,吃不透知識的情況較為普遍,同時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主動性,實際教學效果不好。在開展機械實訓教學活動中,利用3D 打印技術可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地理解抽象且復雜的機械專業知識,有助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及理解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夠大大提升實際學習效果。此外,利用3D 打印技術還可以完成教具的打印工作,既可實現教學成本的有效控制,也可簡化繁瑣的教具采購流程,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也可實現有效提升。3D 打印技術的應用,可幫助教師、學生進一步豐富空間想象能力,師生均可利用3D 打印技術實現自己的想法,可使教學過程更具靈活性,也可改變學生以往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激勵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3]。
絕大部分人在討論機械時,多會聯想到轟鳴的機床以及隨處可見的油污,臟亂的工作環境使得大部分人不愿意更多了解機械行業,因此學習機械專業的學生數量較少。就絕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對機械專業的學習興趣遠遠低于物流、藝術以及經濟管理等專業[4]。3D 打印技術高速發展,逐漸在各行各業內廣泛應用起來,尤其是在我國南部地區的玩具廠、鑄造廠等企業內,制造工藝已然發生了巨大改變,3D 打印技術的應用大大節約了企業成本、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同時也使機械類專業學生的工作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明亮、整潔、安靜的工廠環境代替了傳統嘈雜臟亂的現場。在電腦上開展建模操作,并利用3D 打印機便可實現產品的加工過程。在高職院校開展機械實訓教學活動過程中,融入3D 打印技術可幫助學生打破對機械專業的傳統認知,吸引更多的學生選擇機械專業,培養更多的機械專業人才,對學校專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也具有重要意義,對學生未來就業方向的拓展也可發揮促進作用。
就當前我國機械行業來看,3D 打印技術應用較為廣泛,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在開展實訓教學活動過程中利用3D 打印技術,可對校企之間的深入合作、交流起到促進作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可更好地進行企業實際問題的解決,為企業的正常、有序運行提供保障,與此同時對學校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學水平也起到重要提升作用。此外,高職院校也可結合企業實際需求組織相關實訓教學活動,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3D 打印技術的基礎上,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實現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5]。
3D 打印技術涉及多方面知識,在機械實訓教學過程中應用這一技術,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三維造型軟件及切片軟件的應用,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時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學生創新意識也可實現有效激發[6]。當前3D 打印技術逐漸發展成熟,3D 打印設備及材料所用成本隨之降低,學生可承擔3D 打印設備的相關費用,在未來就業選擇中增加自主創業的可能,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為學生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在為學生帶來更多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大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
在機械實訓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為更好地融入3D 打印技術,首先需合理設置課程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熟悉并了解3D 打印技術基本工作原理、成形方式以及工藝特點,掌握3D 打印技術的實際應用方法、基本操作等內容,同時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在設置機械實訓教學目標過程中,需結合學生實際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課程體系安排,按照認識3D 打印、設計制作以及綜合提升的順序開展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課程學習的機會,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在開展實訓教學活動過程中,3D 打印演示教學的開展離不開硬件設備室的必要保障。當前,高職院校機械專業較為常用的3D 打印硬件設備包括3D 打印機、3D 掃描儀等,上述硬件設備可有效滿足學生認識3D打印的教學目標,也能夠使學生對3D 打印功能的需求得到有效滿足。此外,從軟件角度出發,需合理制定相關教學計劃、教學看板以及實訓教學報告等內容,為機械實訓課程的順利開展提供有效保障。
硬件設備室應為3D 打印演示教學活動的實施提供保障,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需始終堅持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有序結合起來,轉變教學模式,開展靈活化、現代化機械實訓教學活動。
首先,在開展認知教學活動過程中可采用演示法。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技術及視頻,為學生呈現3D 打印實物,并針對不同3D 打印設備展開相應講解。利用實物圖片與動畫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全面地認識3D 打印。
其次,合理進行機械實訓課程內容的設計。可利用實踐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操作,激發學生對3D 打印模型操作的學習熱情,將學生置于教學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開展綜合訓練提升機械實訓課程教學效果。在這一課程教學中可利用項目驅動教學模式,將綜合應用3D 打印技術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需明確實踐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覺能動性,鼓勵學生遇到問題及時討論,引導學生積極開展相互協調、合作[7]。
在高職院校機械實訓教學活動中,3D 打印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一技術的應用能有效銜接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對學生自主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能切實提升機械實訓教學質量和效果,為社會培養更多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