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亞敏
(昆山開發區綠地幼兒園,江蘇 昆山 215300)
生態化教育理念的觀點認為,個體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內部、外部、直接、間接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會通過相互間的作用,搭建起一個和諧完整的教育生態化系統。學前生態教育理念主要倡導應順應兒童的個性化特征對兒童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學前兒童發展和成長的過程中,所處環境和教育在不斷地進行互動,是一個相輔相成,逐漸相互適應的過程。學前生態化教育理念的主要內涵就是從生態化的角度出發,運用自然的教育態度和方式,引導兒童進行思考,同時實現教學方式的原生態。學前生態化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注重教師和兒童的互動氛圍,提高其社會化程度,從而實現學前教育的目的。
生態化教育理念關注最終的教育效果,通過科學配置內部各個系統的核心要素的融合,對教學理念進行優化,改進教學手段,讓學前教育生態系統能夠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
隨著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家長對于孩子成長的關注點逐漸由未來向起點轉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和兒童年齡,身心不匹配的知識學習上。生態化學前教育是以生態學的角度關注學校教學中的核心因素,在教育過程中時刻關注兒童的成長。每一位兒童都是教育的主體,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個人價值,要尊重,欣賞他們,使他們得到全方位的成長。
過去傳統的學前教育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知識水平,智力水平的教育上。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兒童的智力發展也展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教育生態化可以將教育資源重新優化、分配,促進兒童更好的發展。學前兒童的成長環境較為單一,兒童發展不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響,周圍的環境也會對兒童造成影響。如果不注意,就會使兒童提前社會化。學前教育應注重兒童多元化的發展,注重兒童心理品質的培養。從兒童的基本需求和個性化特點出發,立足于如今豐富的人文資源,挑選兒童喜歡并且對兒童有意義的內容。在整合各個資源的過程中,堅持以生態化教育為核心,促進兒童的社會化發展,創建一個和諧生態的教育環境。
生態系統的基本原理就是系統的互動過程中,其中一個要素的改變引起其他相關要素的改變,造成資源的重新整合,改變整個生態氛圍。各個要素之間不是獨立存在的,他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合理的手段,改變現有的教育形式。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把生態化的教育理念與學前教育相結合,發揮學前教育該有的作用。在生態化教育中,教師應排除部分限制性因素,充分發揮有利因素,同時,在師生互動過程中,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排除干擾因素,充分發揮教育功能。生態化教育理念的知識傳授不能僅限于教室,可以選擇在戶外,通過生動,開放,自由的教學方式,確立兒童的主體地位。在學前教育階段,師生間的互動能夠充分調動兒童的積極性,為其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生態化的教育理念主張應將關注點都集中在兒童實現自我價值上面。通過開展交流、分享等主題的拓展訓練,把兒童的學前教育融入和諧自然的教學氛圍中,幫助其個性化的發展。生態化教育的目的是自私兒童終身發展過程中實現全面和諧的發展。生命教育才是學前教育的真正目標,學前兒童由于年齡較小,身心發展還不成熟,只有發布教育真正融入生命中,才可以更好地實現教育的意義。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拓展生命的意義和感悟,讓兒童能夠切身地感受到生命的含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運用靈活的手段,構建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讓兒童充分感受到生態教育的良好環境。
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提升兒童社會化程度,增強其適應社會的能力。一些兒童學習不夠主動,對學習沒有興趣,師生關系可以激發兒童的情感因子,通過增進師生感情,能夠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互動氛圍,在這種環境下,兒童可以健康和諧的成長。在生態化的教學理念下,教師應及時滿足兒童的互動需求,使每一個兒童都可以體驗到被滿足的感覺,隨著互動的增加,兒童會出現多元化的需求,能夠讓兒童更加多元化的發展。
生態化教育理念可以促進教學方式和內容的相互融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育方式,通過師生互動合作創建情境,將生態化教育理念和教學活動相融合,兒童與教師互相感染,從而激發兒童積極性。在學前教育過程中,教學以背景材料為基礎,幫助學前兒童充分認識教學環境,提升其知識與技能。
總之,在生態化的教學中,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兒童通過教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應充分掌握兒童的發展情況,根據情況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孩子提供個性化的情境,這樣才能夠清楚掌握每個兒童的最近發展,幫助其在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得到深入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