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利
(河北省張家口市實驗中學,河北 張家口 075100)
生活教育高中歷史教學實踐所謂“生活”,就是現實中的人為了維持生存和繁衍必須從事的活動,而“歷史”是指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實現歷史與生活的結合,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融匯貫通,使歷史教學實踐在學生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進行,將歷史賦予現實意義和生命價值。
所謂“生活化的教學”,就是要求教學的過程與生活相融合。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概括,即——“生活決定著教育,教育反映著生活”。中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的話:“生活就是教育”。無獨有偶,法國著名歷史學家馬克布落赫也說過:“不管什么學科,它們總是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否則在我眼中它們就是不完美的。”
在高中課程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歷史課堂的教學實踐就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改變傳統死板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指導學生經由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行探索和實踐,進而增加對歷史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在講必修三第一課時,可以聯系國外的孔子學院、電影《孔子》、祭孔日等,在講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一課時,可以聯系我們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現在全民醫療下老百姓幸福安康的好日子,等等,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歷史,讓學生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
在歷史教學實踐中,如果僅僅追求教材中的知識點,按圖索驥,或者是只關注本學科的知識而缺少其他相關學科的融會貫通,就會導致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脫節,走入死胡同。因此,高中歷史教學活動要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出發,逐步引導學生把課本內容和社會生活相結合,在生活中體會歷史教育的目的,理會歷史教育的宗旨和內涵。
目前的高中歷史課程中,課程設置以專題形式出現,歷史課本的一大特點是知識點比較多、比較瑣碎、范圍廣。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學生對知識網絡的記憶、對跨度較大的歷史事件的把握、對一些概念的理解較難。那么,怎樣更好的進行歷史教學活動,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歷史問題,就成為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顯著問題,就要求歷史教師在備課時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深挖、深入剖析,構建知識網絡,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為導線,聯系課本知識,采用問題式、探究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形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
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運用,為歷史教學提供了一個實施生活理念教學的重要平臺。教師可以把社會生活中的案例、尤其是和課本聯系緊密的事實,做成課件展示。
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來講,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僅保持在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上,更重要的是,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的挖掘,發現值得終身學習的價值。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考慮生活化的目標,把目標設置在教學實踐中,并完成它們。就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的角度來研究,生活化的目標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在掌握好基本的歷史知識之外,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內在性情修養和文化素質,把課堂上所學的東西自覺地應用在生活中、實踐中。2.培養學生“以史為鑒”的思想意識。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個事件和人物,更是這些事件和人物出現的原因和各自的結果。這些經驗和教訓,才是最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東西。3.對于教學目的是否達到,不能單單以考試為目標,考試成績的好壞不能成為評價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在新課標改革趨勢下,也應該注意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
首先,現代的社會各方面的環境以及條件,決定了學生們會掌握十分充足的社會信息,年輕的他們對于影視和娛樂信息懷有特殊的感情與愛好。作為教師,可以而且應該將學生的愛好引入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比如,教師從學生所熟悉的流行于當下的影視文學作品中收集與自己實際教學內容有關的東西和資料,來解釋說明教材中的知識。通過這種手段,學生們會感到歷史知識的鮮明生動,貼近自己的生活與喜好,學習的興趣一下子就激發了。
其次,每一地區有每一地區的特色,作為教師必須從多方面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當地的鄉土文化進行教學,拉近歷史學科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
首先,教學語言要盡量做到生活化。歷史知識往往是抽象而高深的,要用生活化的語言進行教學必須經過教師的自覺學習才能實現。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充分的是易中天教授,他講課給人一種幽默通俗而時代感很強的特征,如“當時有一位郭沖先生,大約是諸葛亮的鐵桿粉絲”這樣的講課語言,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進行一些活動課程,以適應新課標改革的需要。最近的教學調查研究的數據表明,學生常常厭倦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喜歡接受體驗式的教學方式。開展歷史活動課,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自主選擇的歷史學習活動來培養自己的歷史素養,獲得直接經驗,提高自我歷史知識水平。在活動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深入挖掘歷史教育素材,爭取做到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例如,在學習“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性”的過程中進行活動課,就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鄉土文化歷史知識”教學中,也應該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