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非非
(河北省永清縣北辛六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深度學習理論全面闡述了淺層學習和深層學習兩個不同的概念。巧合的是,國內許多學者也對深度學習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解釋了淺層學習和深層學習的不同概念。“深度學習”是基于對學習的理解,在現有知識的幫助下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思想,重建認知結構。深度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問題決策和解決的學習方法。教師應重視實際問題情境,加強信息聯系,注重反思,積極建造策略。
教師應準確把握學生近期發展的領域,利用訪談、測試等方法,在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同時,要深化對教材的解讀,可以從編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角度進行解讀,并通過表層分析其背后的本質。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深度閱讀,用簡單的方式講解內容,使學生將知識內在化,形象化,化繁為簡。
例如,在教授《圓的認識》時,可以在課前做一個調查:學生對圓有什么了解?有什么知識經驗和活動經驗?通過學習,學生在四個基本的、立體的目標和核心素養方面將得到怎樣的發展?這一個知識是如何體現的?試著在教材的解讀上做三個突破:1.不僅通過推理、想象、猜測等思維活動發現圓的特征,而且通過實際操作,如折疊方法引導學生對圓進行驗證。2.學生不僅要學會用圓規畫圓,還要懂得用圓規畫圓的本質。3.充分發揮數學史料的教育價值。本節課教師以游戲的形式介紹新概念: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做一個游戲。游戲的名字是尋寶。老師得到一張尋寶地圖:“寶藏離你右腳4米遠。”寶藏會在哪里?思考,談談你自己的觀點。在學生不斷的反饋和發現中,一點、兩點、三點,一個“圓”逐漸出現在多媒體視頻上。老師指導:“這是什么圖形?”我們試著畫一個直徑為4厘米的圓。請拿出圓規開始畫。學生畫好圓后,選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展示。
教學不僅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成長的過程,也是知識“再創造”的過程。在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的經驗和知識創造真實的情境,促進數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經驗的交流。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一般不直接表現出來,而是需要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儲備,不斷地進行思考和探索,然后發現提煉問題,最終得到問題。創造性和個人的想法將不斷出現,數學文化將被揭示。通過提問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為學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間。例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這一課時,首先應該熟悉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認知規律,然后根據這兩個知識點的相似性,進行整合教學。在上課開始之前,發放導學案,引導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自學并深入思考以下問題:1.什么是加法、減法、乘法、除法?2.3+4與4+3,15+20與20+15它們相同嗎?為什么?你能再舉幾個例子嗎?3.你能用圖形或字母來表示嗎?你想給這種規律起個什么名稱?4.你還想提什么問題?經過課堂上的有效思考,學生踴躍回答:“3+4=4+3,因為3+4=7,4+3=7,它們的和相等”“我可以舉很多例子,10+20=20+10,102+130=130+102,0+1=1+0等”“我覺得xx同學舉的兩個例子中,兩個數都是任意的整數,我認為這兩個數也可以是任意的小數,如:0.5+0.3=0.3+0.5,1.5+1.8=1.8+1.5等。”“我想用a+b=b+a或+=+來表示,我給它起個名字叫加法交換律。”“我想問:減法有沒有這種規律?乘法呢?”隨著一個個問題的深入探究,學生自主發現了加法、乘法交換律的規律,同時把交換律的使用范圍拓展到小數(包括分數),實現了“問題由單一到綜合,由結果指向到多維探究”的效率。
課堂生成資源豐富多彩,教師應該及時捕捉并加以巧妙利用。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有一道練習題:“請你填寫好涂色部分所占圖形的幾分之幾。”當許多學生快速說出答案1/4、1/8時,吳同學卻說:“豎著的線我看不清,還有第二幅圖和第三幅圖到底是平均分成幾份?我怎么看不明白?”有學生說:“不要看平均分的線,我也知道是幾分之幾。”教師巧妙利用這一課堂生成,讓吳同學看著涂色的部分,先估一估,培養他的觀察與估計能力。吳同學有點懷疑地說:“第二幅圖好像是1/4吧。可是看第三幅圖,那么多的空白部分,我實在是看不出涂色部分到底是占整張紙的1/7、1/8還是1/9。”第二幅圖相對容易一些,但在第三圖中,要估計出準確結果有些困難。“用不著看豎著的線,我也能斷定第三幅圖中涂色部分應該占整張紙條的1/8”“為什么?”見此情景,教師又把問題拋給學生。“第二幅中涂色部分分明是占整張紙條的1/4,而第三幅圖中涂色部分明顯是它的一半,4×2=8,肯定是1/8。”許多學生表示認可。在學生的思維碰撞與交流中,“為什么不改變策略,先讓學生估一估,再通過動手量一量來驗證自己的估計結果呢?”課堂因生成而精彩。
小學數學課堂深度學習的策略,主要側重于學生對學科內容的深刻理解,從而根據理解具體跟蹤,從而有效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精心創設進入到問題的情境,充分利用課堂生成,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并重,自主探究,使深度學習活動真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