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軍
(荔浦市融媒體中心,廣西 桂林 546699)
近些年來,媒介生態的飛速轉型給中國傳媒業態進一步帶來極大的變化,而在這種轉型過程中,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逐漸失去了自身的生存優勢與精英地位,同時社會壓力給新聞工作者帶來了更大的影響[1]。基于此,本文重點探究了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壓力。
伴隨網絡平臺的迅猛發展以及電腦的廣泛運用,新媒體時代不斷打破傳統媒體對新聞的壟斷,目前每個人都能夠作為信息源。此外,新媒體還分走了傳統媒體的大部分商業廣告,對編輯以及新聞工作者的經濟收入產生了直接影響。
新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推動了就業,卻也將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人員進一步招到自己的領域。使得新聞工作者逐漸失去了“精英地位”,從而使他們失去信心,愈發復雜的“技術要求”使他們必須要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以及周圍專業人才的持續流失,環境帶給新聞工作者的壓力大部分是內在的,也是愈發深層次的。
面對新興媒體,傳統媒體在市場利益與社會地位不斷下跌的條件下必須探尋改革措施,卻又不具備豐富的經驗,動蕩的媒介環境給傳統媒體本身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帶來了模糊的外部環境,不利于傳統媒體探尋愈發適合的發展道路。
傳統媒體傳播數字化與結構市場化改革屬于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作。由此引起的變革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的,并且充分施展了一定的作用[2]。可當部分制度或措施無法適應當前的發展要求時,在以前的基礎上開展科學、有效的改革很有必要。
1.制度改革
在媒介生態的轉型過程中,很多媒體都利用很短的時間進一步完成團化發展與企業化管理的重大變革,向市場開放媒體是社會飛速發展的必然選擇,可由此形成的人事管理以及績效考核制度存在一些問題。在這種管理制度中,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很難更好地滿足本身的“自我實現需求”與“生存需求”[3]。一方面,追求經濟效益的新聞制作思想降低了工作者的業務水平,不能充分發揮傳播價值;另一方面,基本收入很低,績效考核制度對工作者帶來了較大的工作壓力,收入分配欠缺一定的公平性。于是,探尋全新的管理制度,變成排解新聞工作者社會壓力的重點。
2.觀念改革
觀念改革重點針對新聞工作者以及媒體機構,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當下,應該充分了解媒介作為載體以及中間層所需要具備的共享的特質,不斷開放內容生產以及管理模式,更好地滿足市場以及大眾的相關需求,如此才可以實現融合以及發展。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以及媒體機構應該不斷轉變思想,站在生態的角度來更好地理解互聯網以及新媒體,如此才有可能實現科學融合。
雖然面對著極大的社會壓力,新聞工作者還是需要從自身的內因入手實施排解。在媒介轉型背景下,新聞工作者應該創建積極向上的工作思想,“建筑師”和“民工”之間是有可能轉化的,要想變成“建筑師”,首先就要放下至高無上的意識,要堅持對價值觀以及事實的追求,同時更好地掌握全新的職業技能,把其運用到創造價值的整個過程中去,如此才可以實現職業轉型。
與現代企業相比來講,傳媒集團盡管實現了表面上的轉制,可還未實現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研究明確表明,人性化的、優良的管理機制有利于減少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壓力、調動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激情,來自團隊的良好氣氛以及激勵體制,會有效排解員工的社會壓力以及促進其成長。反觀傳媒企業,很少充分關心員工的成長,盡管部分媒體建立了“導師”機制來促進年輕人的成長,大部分是虎頭蛇尾,文體活動的舉辦次數也很少[4]。部分新聞工作者就提到,他們十分羨慕被采訪單位的文化生活,而媒體卻一味地壓任務。媒體管理人員要在應對媒體競爭環境的過程中,營造良好的媒體支持氣氛,為員工進一步提供合理的后勤保障。比如,組織員工開展健康教育以及拓展訓練,也能夠擴增業務例會的內容,融入企業的勵志教育,當然,也能夠考慮聘用心理醫生。
綜上所述,本文從重保障、整體制、調結構,推動內外部生態轉變;新聞工作者學會自我調整;優化媒體的管理功能,建立支持系統等策略入手,以更好地排解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壓力。
一個杰出的新聞工作者是社會的瞭望者、批判者以及記錄者,而一個社會壓力較大的新聞工作者很難有這種心態以及視角去關注這個社會,而適當的壓力將有助于傳媒產業以及新聞工作者的可持續發展。于是,探究新聞工作者社會壓力的排解措施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