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志
(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市文化館,遼寧 葫蘆島 125100)
前言:聲樂演員在表演活動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改進自身的歌唱姿勢,在歌唱過程中適當加入可理解、可發現的表情與動作,遵循客觀的表演原則,做出有一定鑒賞價值的舞臺姿勢,配合伴奏者所演奏出的配樂進行演唱,協調好自身的發聲器官與四肢,解決好舞臺形象塑造問題,樹立正確的舞臺姿勢觀念。
歌唱姿態主要可被概括為作為舞臺表演主體的歌唱者在觀眾眼中的外部形象,是一種體現整體性藝術表演風格的可見視覺形象,具備較強的活躍性與動態 發展特性,由于我國現代聲樂表演主要以視聽為主要的藝術表現路徑,大多數聲樂藝術表演者過度重視對聽覺形象的塑造與表現,不重視對視覺形象的構建。為準確把握舞臺環境,提升自身藝術表現力,表演者必須系統性地對歌唱姿態的 展現規律與構建方式進行研究,準確地認識到歌唱姿態所包含的基本藝術元素與 所承載的文化理念。聲樂表演活動中演員在舞臺上歌唱姿態可被詳細分為態度層面的神態與肢體語言層面的姿勢兩大類,其中姿勢是聲樂藝術表演者自 身的外在可見形象,神態是可被觀眾捕捉與理解的演唱者自身的面部表情與態度,這兩者都是能夠影響舞臺表演效果的重要舞臺元素,可從不同方面喚起觀眾的注 意力與好奇心,彌補舞臺表演環境條件的不足。歌唱姿態屬于表演者自身自發地營造出的外部形象,具備不穩定性、表象性等基本特性,無法長期保持一致,但與表演者自身的心理狀態、精神面貌、價值取向有著密切關聯,歌唱者自身身體的健康與對舞臺環境的適應能力均可決定其所展現的歌唱姿態的穩定性。
聲樂藝術表演者應當重視自身外部視覺形象的構建工作,在演唱活動中不斷調整自身的肢體語言,突出身體動作的客觀規律,使得歌唱姿態能夠準確地反映自身內部器官的狀態,主動轉變自身的表演態度與精神面貌,使歌唱者的內在精神狀態與外在的視覺形象建立密切的關系,聲樂作品的歌唱者應當站在整體性角度協調個人外部形象與內在認知路徑,改善歌唱活動的整體效果與表現方式,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身的步伐、表情、服裝、儀態等各方面表現,選擇適合自身的正確表演姿態,營造出獨樹一幟的舞臺表演風格[1]。
(一)進行系統性、專業性的舞臺姿態訓練
聲樂演員應當接受系統性的姿態訓練,矯正自身錯誤的表演姿態與肢體動作,強化自身對肢體動作的控制能力,在舞臺表演活動中發聲演唱的同時,做出符合 自身藝術形象的歌唱姿態,以此拓展多數觀眾認識藝術作品內涵的路徑,使之能 夠準確把握歌唱者的內心情感。聲樂演員必須在進行歌唱表演時保證自身上身姿 勢與下身協同一致,在表演過程中身體各部分保持放松狀態,緊繃自身腹部肌肉,養成較為規范、嚴整的歌唱姿態,有意識地矯正自身在以往表演活動中存在的踮 腳、駝背、擺頭等不良姿態,雙手自然下垂到膝蓋,雙腿直立并前后交叉,避免 形成踮腳、翹腳等有著負面意義的姿態,身體應當保持略微前傾,但應當與自身 腿部到背部的中軸線保持一致,避免頸部過度前傾,讓腰部持續性發力,適當地 放松自身胸部的呼吸器官,讓胸腔根據演唱的客觀呼吸需求進行收縮或擴張,讓 自身的呼吸變得更為快速、順暢,保證呼吸道的暢通,避免受到不良姿態的阻礙 與影響[2]。
(二)有意識地調整自身面部表情
聲樂演員應當主動調整自身的面部表情,使之展現自身積極、陽光的心理狀態,使用有指向性與持續性的眼神與觀眾進行視線層面的交流,利用肢體動作面向觀眾傳達自身思想情感,有計劃地調整個人面部表情,讓自身的真實情感與面部的表情達成統一,避免在面部呈現自身并不具備的虛假感情影響觀眾的審美體驗。表演者必須隨著自身的感情變化而修飾自身的面部表情,使之有緊張與放松、愉快與憤怒的差別,在情感層面激發觀眾的深度共鳴,通過調整自身面部表情更好地展現自身的真實情感與對藝術理念的認識,做好面部表情層面的藝術創作,在頭腦中想象藝術作品中描繪的文化意境,并立足于自身的想象與內心涌動的情感做出相應的表情,如激動、哀傷、快樂等,避免做出觀眾容易理解且不感興趣的表情。
(三)體會歌曲中蘊含的情感,表現人物性格特征
表演者必須根據歌曲的基本內容與情節調整自身的藝術人物塑造方式,使用具備較高辨識度的形體表演方式,準確、全面地營造舞臺效果,構建可理解的人物形象,突出聲樂藝術作品的舞臺魅力與感染力,盡可能地將自身的肢體動作與歌曲中藝術人物的境遇聯系在一起,突出人物形象與表演者自身的關系,讓舞臺表演達到形神兼備、內外皆宜的境界。歌唱演員必須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分析藝術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表演活動中融入自身的情感與對基本故事情節的理解,發揮個人想象力與思維能力,自發性地構建一個能夠理解的藝術形象,并在舞臺表演活動中還原這一形象,展現人物深層次的性格特點[3]。
(一)決定舞臺表演效果
聲樂表演者在表演活動中所展現的舞臺風度能夠決定這一節目的成功與否,舞臺風度所體現的藝術魅力與承載的文化價值取決于表演者自身的內在藝術實 踐經驗豐富性,是多數表演者自身藝術修養水平的具體體現,由表演者自身從不 同渠道傳達給觀眾,能夠被觀眾感知、理解,從而激起觀眾在心靈、思維層面的 深度共鳴,降低觀眾理解具體表演內容的難度,觀眾習慣于在視覺層面品味、探 究舞臺表演活動的風格與內涵,因此表演者應當在舞臺上以最佳的姿態出現在觀 眾面前,在表演活動中的不同環節中體現個人藝術修養與對作品文化內涵的認識,改善觀眾對自身所扮演的藝術形象的認識,改善觀眾的藝術鑒賞體驗,強化藝術表演的感染力與影響力,多數觀眾能夠沉浸在表演藝術家所營造的藝術意境與 舞臺氛圍之中,表演者必須逐步發揮自身藝術表演能力,將觀眾引入穩定的欣賞 狀態之中[4]。
(二)可拓展觀眾藝術鑒賞路徑表演者在舞臺上的做出的姿態與體現的舞臺風度,可在不同方面改善觀眾對演員的固有印象,深化其對表演內容的記憶與理解程度,使之對演員的表演產生期待感,良好的舞臺風度可拓展觀眾理解表演內容的思維路徑,使之找到能夠影響自身藝術觀感的文化因素,如演員自身的動作、步伐、神情等,表演者可在領會現代戲劇基本表演原則的基礎上模仿其他表演藝術的基本風格,動用全身的肢體與器官表現自身的風度與修養,做出讓觀眾眼前一亮的動作,強化自身的藝術生命力與舞臺表演效果。
(一)領會戲劇文學的思想內涵
表演者必須從正確角度理解聲樂作品的文化內涵與所營造的藝術意境,將基本的舞臺表演內容拆分為不同段落與部分,對其進行深入探究與分析,發現基本表演內容在思想層面與藝術表現形式層面的內在一致性,運用自身的文學創作能力與藝術理解力,體會聲樂藝術作品所蘊含的文化意蘊與作者所使用的基礎性藝術創作手法,將自身的表演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境界,面向觀眾展現深沉、渾厚的舞臺表演風度,通過演唱對聲樂作品進行第二次創作,賦予其可見的變動性與生命力,改善觀眾的藝術鑒賞體驗。
(二)較高的音樂藝術素養
為了展現自身獨樹一幟的舞臺風格與個性化的歌唱姿態,聲樂藝術表演者必須根據歌詞的內涵與整體的曲調,使用歌聲表現自身的藝術情感,發揮自身扎實的基本功與創作能力,使用持久、嘹亮、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進行演唱,利用舞臺環境中可利用的藝術條件,調整自身的音色與發聲規律,在表演活動中發揮自身準確的節奏感,將歌聲與伴奏樂隊所演奏出的樂聲融為一體,提高舞臺協同配合的密切程度與融洽程度,保持節奏層面的一致性與完整性。歌唱藝術家應當根據客觀的藝術表演規律進行演奏,保證歌唱語言的完整性與可理解性,逐步改善歌唱發聲方式[5]。
(三)靈活調整表演風格
為面向觀眾準確傳達自身藝術情感,表演藝術家應當根據具體的舞臺表演需求與觀眾的藝術鑒賞方式調整自身表演風格,在表演過程中保持自身身體姿態穩定,避免左右搖晃,在歌唱具體歌詞時應當使用較為和諧、興奮的目光面對觀眾,在演唱主題較為沉重、觀眾難以理解的歌曲時,聲樂演員必須主動調整自身表演臺風,突出端正、大方的舞臺風格,精神保持放松狀態,腿部肌肉與腹部肌肉保持緊繃,并根據節拍的重復數量與節奏的轉變速度調整自身揮手速度,在演奏到高潮部分時可向前走動,并保持重心在腰部,根據具體演唱內容與自身的情感需求,調整個人表情、目光、音色與在舞臺上的具體位置,以達到臺上歌唱者與臺下觀眾產生共鳴[6]。
聲樂表演藝術是一種具備較高藝術價值與文化深度的創造性智力勞動,歌唱者應當在生活中積累表演經驗與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舞臺表演姿態與牢固的職業觀、藝術觀,理解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的內涵,發揮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約束個人肢體動作與舞臺語言,根據具體的藝術表演要求,控制自身情緒變化,根據客觀的藝術表演規則做出相應的表演,揭示舞臺形象的內在魅力與藝術主題的思想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