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云
(海南省地質綜合勘察院,海南 海口 570206)
礦山開采可以形成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其生產系統中也存在不少隱患因素,危險程度極高。針對礦山進行施工時,必須要預先展開地質災害評估,借助評估結果對礦山環境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現重點研究評估礦山地質災害時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評估單位在獲取礦業建設項目評估委托后,需要前往勘測現場結合工程的實際建設需求,完成初步分析的工作,分析內容包括礦層情況與礦山地質環境的基本特征,結合分析結果確定進行礦山施工時會形成影響的各種自然因素,重點評估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并精準劃分災害的級別以及類型,對評估信息進行整合,并形成規范化的書面材料;以評估信息為參考對象,安排地質災害調查活動,對地質災害類型進行進一步確定,對重要的評價要素進行選取,完成最后的綜合評估工作,根據現狀預測地質災害發展。在評估工作中,可以根據發展速率、發生概率等標準進行評估[1]。
首先需對評估范圍進行核實,確認礦山邊界區域的實際情況。開設礦山建設項目時,應當考慮到前期的建設行為可能會使原本的地貌形態產生變動,實測地形圖可能無法對真實地形進行展示與反映,必須要將結合多種與地形地勢相關的信息,才能清晰識別第一斜坡帶,評估時可能還會遭遇泥石流溝,如果在近期時間段,出現泥石流,且發生原因不能確定,需要在評估中充分考慮到泥石流災害的影響,因為這一災害出現的概率極大,確定評估范圍是,需要將泥石流溝的所有流域納入到考慮范圍中。
對地質災害的具體出現位置進行預測之后,需要通過量測等方式確定構筑物與災害體之間的位置關系,在應對地裂縫、地面塌陷、不穩定斜坡以及滑坡等災害體時,應通過實際測量的方式形成剖面圖,同時繪制平面圖,并拍攝實測區域的照片,將其歸納到野外調查表中;在原場地中的巖土工程中獲取地質勘察資料,對試驗、取樣、井探與槽探等力學參數進行補充,使調查內容更加完整。調查分析過程中應當重視綜合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等評價結論;將綜合評價結果與計算結果加以結合,以危險性程度為依據進行分區,實現對影響區與風險區的有效劃分。最后再結合評估調查結果,形成對地質災害的有效防治措施[1]。
前期評估工作往往需要在礦山項目合同成立前實施,借助各種初步調查手段,明確礦區周邊以及施工范圍內的地質情況,以此來對礦山環境以及地質系統形成初步了解,這一階段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主要出自于礦業工程本身,具體包括基礎信息,如項目典型特征、建設目的、面積區間以及規模等信息,綜合信息選擇高程類型;評估中需要掌握地質災害級別與發生時間等信息,在剖析地質問題時,必須掌握礦山工程的特殊需求;在已有評估經驗的支持下,遵守評估規范要求,選擇合適的調查方法,在礦區展開全面的環境調查工作,在地質的基礎上,還需掌握水文等其他環境信息;很多礦山施工行為都會改變地質環境,產生地質問題,如開鑿深井、布置管線與形成采空區等,必須圍繞地質問題進行調查,為后續的評估做好準備[3]。
評估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地質問題也是較為多樣的,首先必須掌握工程的相關基礎類資料,具體有施工區域的地質災害實際發生的頻率以及現有環境資料等,通過摸底考察的方式,分析礦山地質災害的實際危險程度,結合規范與評估標準,列舉地形、地貌所具有的特點,并對特征變化進行考慮,把握發展規律,以實際的災害形成條件為基準,完善災害預警系統,評價不僅需要提供有參考價值的地質災害信息,還需提供應對措施,把控環境與人為生產行為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定量評價主要以工程地質現狀為基礎,按照第四系場地對應的分布規律,以物理學角度切入,分析顆粒級配、礦體組成與礦體厚度,研究土層的承載力,實現這部分工程問題的預測需求;還可以以微觀視角切入,實現定量評價的目標,探索不同層次上的礦體的分布情況與物理特征;評估內容還包括地質具有穩定性,水源分布給礦區形成的影響以及工程地質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情況[4]。
進行現狀評估時存在一定的工程地質問題,需要進行定性評價,具體評價內容包括綜合因素導致場地環境發生改變,人文活動導致地質條件產生變化,場地地層的基本情況與自然工程的地質情況,這一類評估內容具有宏觀性;微觀定量評價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分布情況對于巖土穩定性的影響,巖土體具有的物理力學性質,特殊巖土體具有的分布特征、巖土體處于不同層位時的顆粒借配、組成以及厚度;場地地層的組合情況。
評估地質災害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規避災害給礦山工程帶去的災害,進而減少損失,因此評估后期不僅要驗證評估結果的真實性,還需要對地質災害要素有系統性的認識,以防御難度、危險系數為指標,劃分地質災害的類別,給礦山建設提供可行的災害應對方案,評估礦山項目的實施可行性,對于災害頻率加以精準預測,確定規避方案,提升工程安全防范力度,將人為因素對工程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處理分析這一階段的工程地質問題時,必須要根據礦山生產區域的人為改造情況、地貌地質特點、場區自然高差、高度以及經緯度信息,分析潛在的地層問題與地質災害,確定人工邊坡失穩、水土融陷、沙土液化、天然溶洞以及濕陷性黃土等問題;地下水與地表水可能會對工程地基部分形成間接影響或者直接影響,結合評估中獲取的危害因素信息,可對地質災害的防治以及治理工作提供依據,根據地裂縫、地面塌陷、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程度極為嚴重的地質問題,確定礦山工程所收到間接或者直接危害,預測危害所能夠形成的最大程度,確保防治措施形成更強的針對性。
評估礦山地質災害時需要將評估方法與工程地質情況進行結合,以此來增強評估方法的針對性,首先需要形成地質災害模型,在指定區域內分析地形地質情況,深度剖析工程區域周邊環境狀況與內部自然情況,結合已有信息來預測災害發生周期、災害形成頻率與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在各種工程地質信息都完整的情況下,可通過災害模型,分析災害頻率、強度與建設行為之間的關系。初步了解工程受到災害的實際影響后,可對影響程度與范圍進行確認,綜合地質因素對建設行為、設備以及礦山內部購構筑物的影響進行分析,設計抗災性能模型時還可融入工程經濟效益、具體用途等信息,使抗災行為更具針對性。評估過程中必須對地質災害等風險事件的等級進行有效劃分,不同的風險現象給工程形成的具體影響也存在差異,因此不能遺漏風險構成的潛在損失這一重要評估事項,確定風險空間分布情況,加大對地質災害風險的把控力度。
評估工作要保障全面化,注重評估細節,從多個角度上實施評估工作,結合地質信息來分析地層的穩定程度。所有的礦山工程建設工作都要結合礦山的基本地質結構來開展,施工項目的所有行為都要配合地質環境,以此來降低地質災害的出現概率[5]。在評估與分析工作中,需要對處于工程重點位置的土層進行分析,結合區域情況進行評估,保障施工規劃與礦山土層的實際情況基本相符;部分工程還需面對巖土層,對巖土層進行深度剖析時,應當著重進行穩定性方面的分析工作,使用專業設備,了解巖土層的穩定性與承重范圍后,能夠對開采以及施工行為加以約束,避免出現超出承重范圍的操作;進行綜合評估時,不能忽視水資源給土層形成的影響。
基于工程地質問題,必須重視現場調查與評估工作,無論是礦山開采方案的設計者,還是執行方案的施工隊伍,都必須要在評估信息的支持下進行相應的設計與施工,由此可知評估工作在礦山工程的重要性,在使用技術手段進行評估的同時,還要運用管理手段,實現對災害評估的有效監管。相比其他的工程項目,礦山工程往往需要形成更大的施工量,施工過程也比較繁瑣,地質災害還提升了礦山生產與施工的難度,評估人員與監測人員都應把握地質災害評估的特殊性,評估實施前進行有效準備,實地測量項目的占地面積、項目規模與具體用途,在工程開始前進行有效且完整的評估工作,引進新型地質勘測技術,充分把控地質災害信息,在對災害的發生率進行評測時,還可運用大數據技術。考察時采用綜合化的評估方式,全面掌握地質災害形成的客觀因素。監測人員則需要在評估實施期間有針對性地落實監測工作,保障地質災害評估結果的可靠性與真實性。
當前評估單位在行業中的數量持續增加,但是在對評估項目進行接納并進行運作時,評估單位的表現存在較大差異,很多單位主要依靠外業活動來支持評估工作,具體評估手段為收集資料,不需要過多的投入,最終的評估質量多受到評估人員的影響,評估人員的素質高,評估質量水平就相對比較高,評估結果中的預測價值、實用價值以及評估風格具有一致性,評估角度也比較統一,差異主要體現在評估深度與廣度方面,部分呈現在評估報告中的結果缺少參考依據。在進行地質災害評估工作時,需要高度重視外業活動獲取的材料,同時兼顧評估內容的深度與廣度,賦予評估內容高度適用性與指導性。評估工作不能缺少基礎資料所給予的支持[6]。當外業環節產生問題,出現缺陷后,內業的研究工作就會隨之受到阻礙。這就要求外業工作人員要采用精度更高的勘察方式,以此滿足評估要求。外業人員不斷進行自我提升,采用更科學的方式獲取更加全面的地質資料,從多個角度來呈現工程地質問題,給內業負責研究工作的人員,提供支持,內業人員可形成更加可靠完整的評估依據,提供更具有可信度的地質評估結果,給礦山項目更多信息支持,使施工與生產活動都可以形成安全的條件,以此突顯出地質災害評估的必要性。
本文從工程地質的角度切入,對地質災害評估工作進行解析,在不同的評估環節中,需要關注的評估重點內容也有所不同,評估人員必須要在現有評估技術基礎上,不斷地結合運用新方法與技術手段,使評估工作在礦山等工程中具有更高的價值,給后續建設施工工作提供關鍵的信息依據,實現對地質問題以及地質災害的精準評估,強化防治措施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