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靜,吳紅衛,董南
(營口市中心醫院腫瘤內科,遼寧 營口 115000)
隨著當前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日常飲食及作息的不規律,致使人們的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由此造成惡性腫瘤疾病的高發現象。乳腺癌是發病于患者乳腺腺體上皮組織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具有發病速度快、癥狀不明顯、復發率高、癌細胞可遠端轉移等特點,早期乳腺癌治愈率較高,而晚期乳腺癌因病程進展原因,無法對其進行有效根治,嚴重威脅女性生命安全及生存期限[1-3]。對多線治療失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低劑量阿帕替尼聯合卡培他濱進行藥物治療,能有效控制患者體內癌細胞擴散效率,緩解患者病晚期身心痛苦,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期,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診的經多線治療失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80例,通過單雙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6~55歲,平均(42.37±2.51)歲;病程6~12年,平均(7.21±1.94)年。實驗組患者年齡38~53歲,平均(43.64±1.64)歲;病程7~11年,平均(6.84±2.47)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納入標準:①患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治療期間并未合并其他疾??;③經檢查診斷患者所患疾病符合本研究內容;④患者意識清楚,對本研究數據采集積極配合;⑤采用多線治療無效或失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⑥患者無用藥過敏反應。排除標準:①患者不愿加入本研究;②基礎資料采集不完整患者;③肝腎功能異常;④患者無自理能力,個人意愿表現不清,存在溝通障礙。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實施常規檢查,了解患者病程、病史,評估患者并發癥及慢性疾病等一般基礎情況。
對照組患者實施卡培他濱單藥治療,一般檢查后,于餐后給予患者口服卡培他濱(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044),每天2次,每次1 250 mg/m2,用藥14 d后停藥7 d,21 d為1個療程。
實驗組患者在卡培他濱單藥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低劑量阿帕替尼,餐后30 min口服甲磺酸的阿帕替尼(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04),每天1次,每次250 mg,配合口服卡培他濱,用藥時間與對照組患者一致。
1.3 觀察指標 ①采用晚期乳腺癌疾病控制率統計表評定患者用藥治療情況,即患者病灶消失且維持效果良好為完全有效;患者晚期乳腺癌病灶顯著減少>50%為顯效;患者病灶無變化或增長<25%為一般有效;患者病灶增長較快或病灶增長>25%為無效,疾病控制率=(完全有效+顯效+一般有效)/本組總例數×100%。②兩組患者用藥后,采用晚期乳腺癌藥物治療不良反應統計表對患者血壓、蛋白尿、血常規異常等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統計,對比兩組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發病總例數/本組總例數×100%。③對兩組患者實施藥物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進行統計,包括病灶出現積液、皮瓣壞死、上肢水腫、病灶轉移、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病總例數/本組總例數×100%。④兩組患者生存期采用電話回訪或門診隨訪的方式,對患者無進展生存期時間進行統計,采集終止時間為2020年1月30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疾病控制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疾病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疾病控制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比較 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用藥不良反應比較[n(%)]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實驗組積液、皮瓣壞死、上肢水腫、病灶轉移、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比較
2.4 兩組患者無進展生存期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無進展生存期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無進展生存期比較(月)
乳腺癌作為當前惡性腫瘤疾病中較為高發的腫瘤性疾病,是女性患者極易發生的疾病之一,乳腺癌發病原因尚不明確,誘發乳腺癌發病的因素包括患者身體激素、家族病史、良性乳腺類疾病、月經周期紊亂、飲食及營養過剩、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通過不完全統計,有乳腺癌家族病史和未生育或生育較晚的女性是乳腺癌的高發人群。乳腺癌的典型體征為乳腺腫塊、乳頭溢液、外觀皮膚性狀變化、表面皮膚凹陷、乳頭或乳暈異常等,嚴重者可見腋窩淋巴結腫大、免疫力低下,病理性異常消瘦、疲倦、乏力等現象,診療的過程中患者需進行CT、超聲檢查、活檢穿刺及病理檢測,才能有效確診乳腺癌[4-5]。
乳腺癌發病前期癥狀并不明顯,極少數患者會在發病初期感到乳腺區域不適,患者普遍并無明顯發病感受,且在臨床診斷中,觸診及常規超聲檢查無法對早期乳腺癌做出明確診斷,因其不具備典型的癥狀及體征,患者偶發性疼痛感受多與乳腺結節或其他乳腺類病癥相似,因此,使患者對病情產生忽視,造成病情延誤,使病情惡化[6]。在對乳腺癌的治療中,需兼顧患者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早期乳腺癌患者常規的治療以手術、放化療、內分泌治療等手段為主,通過降低患者體內癌細胞繁殖速度、切除病灶等方式,達到治愈目的,但乳腺癌屬復發率較高的疾病,在一定治療時間內患者極易發生病情復發或加重現象,如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會使患者病程快速惡化,從而發展為乳腺晚期,嚴重影響患者生存率及治療時效性。
乳腺癌晚期的治療手段與早期乳腺癌治療手段相同,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靶向治療逐漸成為一種新型、有效的治療方式,通過采取針對性的惡性腫瘤藥物治療乳腺癌晚期患者,能夠顯著降低患者乳腺癌病情發病率,有效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期限[7-8]??ㄅ嗨麨I是當前治療惡性腫瘤的高效口服類藥物,患者服用后在腸道內完全吸收,通過血液直達病灶組織,轉化為氟尿嘧啶阻礙癌細胞DNA組成,卡培他濱進入人體后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從而有效控制患者惡性腫瘤細胞在其體內繁殖效率,給藥后可達到靶向治療目的,有效治療患者病灶組織,因此,卡培他濱多用于惡性腫瘤患者,用藥后能對患者腫瘤病變組織起到良好抑制及治療作用。阿帕替尼是當前首個被認證的具有安全性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口服制劑,對惡性腫瘤的治療效用較高,是現今放化療治療失敗癌癥患者首選的靶向藥物,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限,在惡性腫瘤疾病救治效果良好。
低劑量阿帕替尼聯合卡培他濱治療多線治療失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能使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病情得到高效治療,明顯降低患者體內惡性腫瘤細胞的繁殖速度及DNA組成效率,抑制惡性腫瘤細胞持續增長,增強患者體內抗腫瘤活性,從而有效治療晚期乳腺癌[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低劑量阿帕替尼聯合卡培他濱可有效控制晚期乳腺癌患者病情進展情況及并發癥的發生,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疾病控制率、無進展生存率等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低劑量阿帕替尼聯合卡培他濱治療晚期乳腺癌患者,能顯著提升患者生存率及惡性腫瘤治療效果,增進晚期乳腺癌的治療時效性,對患者生命安全及身體機能均有較高的保障及促進作用,減輕患者疾病治療痛苦,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