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為鴻 胡炳仙 胡綺軒


[摘要]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我國從實際出發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培養高級人才而設立的高等教育特色形式。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預科教育在改革中前行,在發展中改革,經歷了初步發展、停滯發展、自主發展、多元發展等四個階段,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教育體系。創新了集中辦學、以預為主的廣西模式,分散辦學、“預本銜接”的內蒙古模式,以補為主、重視語言的新疆模式。民族預科教育形成了可資借鑒的中國經驗,多元化培養模式是黨的民族政策的成功實踐,成為造就少數民族高級人才的金色橋梁。
[關鍵詞]民族預科教育;改革發展歷程;多元模式;中國經驗
中圖分類號:G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1)07-0030-09
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我國民族高等教育的鮮明特色之一[1],也是從少數民族地區實際出發,為民族地區培養合格大學生而設立的高等教育特殊形式,是保證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特殊有效措施,在落實黨的民族政策、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和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2]。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領導和關心下,民族預科教育經過不斷改革和發展,形成了包括招生、課程與教材、學生管理、教學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內的一系列規范化辦學制度,形成了多形式、多層次的辦學體系,構成了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
一、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族預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歷程
根據民族預科教育政策在不同時期改革與發展的特征,我們將民族預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歷程分為四個階段:
(一)民族預科教育的初步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的十七年,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期,是中國民族高等教育的初步探索期,也是民族預科教育的初步發展期。民族預科肇始于1908年滿蒙高等學堂,該學堂開了民族預科教育之先河[3]。但新中國民族預科教育的紅色基因來自革命根據地的“革命教育模式”,即中國共產黨人自己探索出來的符合中國實際和中國共產黨人教育理念的模式[4]。為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延安民族學院按照“革命教育模式”開辦了民族普通班(預科班),這種注重生產勞動、靈活實用課程內容的新型大學預科形式,翻開了中國共產黨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的第篇章,為新中國民族預科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為提高邊疆少數民族文化水平,1951年9月,第一次全國民族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明確提出新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的性質、任務和機構設置等。會議指出,“少數民族教育必須是新民主主義的內容,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會議確定,少數民族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少數民族干部。1950年11月,中央政務院發布《培養少數民族干部試行方案》和《籌辦中央民族學院試行方案》,規定中央民族學院重點培養少數民族骨干,本科政治系培養各民族的革命骨干,學制兩年,水平較低者先入預科半年或一年。1951年10月,中央政務院發布《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明確提出高等學校附設先修班或補習班,以利于少數民族學生入學。[5]
民族學院在成立之初,民族預科班是其重要的辦學形式,它為尚不具備進入大學本科的少數學生進行補習,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少數民族人才。1953年,中央民族學院預科部成立,我國民族預科教育正式列入建制。此后,全國各民族學院普遍開設少數民族干部“文化補習班”,并逐漸形成規模。1953年,中央民族學院首批采用地方選送的方式招收預科生265人,包括43個民族。此后,各民族學院根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形勢的發展變化,將預科培養目標進行了調整,即除了為少數民族干部開辦語言和文化補習班之外,還開辦定向專業培養教育性質的專業班和培訓班,如醫預班、地質班、地理班、外語班、電機班、機械班等。如中央民族學院,1956年設預科一部和預科二部,預科一部為中等教育層次,包括漢語補習班、中學班,也包括醫學預備班、地質班、地理班等定向培養和中等技術班,后者一般與有關單位合辦實施中等教育層次的教育;預科二部屬小學教育層次,按一年級到五年級開設班次,同時也開辦文化班和初級技術班次。又如中南民族學院,1956年開始舉辦高中班(同時也辦初中甚至小學班),1963年又開設高考補習班。
民族預科的教育對象是文化程度較低的少數民族學生,他們大多處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隨著培養目標的轉變,民族預科教育的招生選拔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即由最初的地方選送轉變為選送與考試相結合。在辦學層次上,民族預科班除了培養干部,還為民族學院在內的高校提供合格的本科生源,以及為中等技術學校提供生源。
盡管本階段各民族學院預科的層次、學制沒有統一規制,但此時的民族預科教育的基本性質是文化補習和預備教育,其定位就是進行基礎教育的文化補習,是為不懂漢語的少數民族學生提供向更高層次教育過渡的階梯。民族院校是此階段民族預科的辦學主體。民族預科是國家消除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而對少數民族實行的優惠政策的具體表現,深受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歡迎,并成為此后民族院校一直沿用的辦學模式。[6]
(二)民族預科教育的停滯發展階段
1966年至1970年,民族預科教育被迫中止。1970年前后,由于“左”傾思想的影響,全國出現撤銷高校的風潮,民族學院成為撤銷的重點,廣東、西藏、云南、西北、中南、青海、西南等民族學院先后被撤銷或停辦。由于“左”傾錯誤擴大化,民族教育事業受到極大沖擊和嚴重破壞,民族院校和其他招收民族預科生的高校也處于關門邊緣。
(三)民族預科教育的自主發展階段
粉碎“四人幫”和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即適應改革開放時代的精英化階段。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特別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專門人才的需要,我國民族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在此情景下,黨和政府提出恢復預科教育,并提出大力發展民族班和預科班。1980年,國家民委和國家教委在民族學院預科工作會議上提出,“預科是少數民族學生進入重點大學學習不可缺少的階段。民族預科教育的任務是要為學生直升大學本科學習專業知識打好必要的文化基礎。[7]”同年頒布的《關于加強民族教育的意見》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背景,更為具體地指明了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目標,其中特別強調要重點培養少數民族中的各類科學技術人才[8]。1984年3月,教育部和國家民委在《關于加強領導和進一步辦好少數民族班的意見》中提出,“在預科班階段,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采取特殊措施,著重提高文化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為在高等院校本、專科進行專業學習打下良好基礎。[9]”
民族預科教育的自主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恢復招生的各民族院校和民族高校逐漸開展了民族預科教育。1979年,第五次全國民族學院院長會議提出,“民族學院要盡可能多地培養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又要大力培養少數民族的政治干部。[10]”另一方面,部分重點高校、藝術院校等普通高校也開始試辦民族預科教育。1980年6月,教育部下達《關于1980年在部分全國重點高等學校試辦少數民族班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先選擇五所綜合實力較好的高校試點舉辦民族班,這些高校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大連工學院、陜西師范大學。除北京大學開設民族本科班外,其他高校都為預科班,主要補習高中課程,特別是數理化,并提高漢語聽課的能力。這批試點高校分別從內蒙古、新疆、廣西、云南、貴州、四川六個省共招收少數民族學生共150人[11]。這些學生須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錄取時除北京大學仍按全國重點高校最低錄取分數線錄取外,其他重點高校預科班招生可在重點線以下適當降低錄取分數線錄取,降分以30分為限。1981年,文化部、教育部、國家民委又印發《關于加強民族藝術教育工作的通知》,提出民族地區和非民族地區藝術院校“可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情況,設置一年制預科班(或稱預備班),然后再升入專科或本科”[12]。1983年,衛生部、國家民委、教育部印發《關于全國重點高等醫學院校培養少數民族高級醫學人才的意見》,提出為少數民族地區衛生事業加速培養少數民族高級醫學人才,采取特殊措施適當放寬少數民族學生入學條件,在民族學院開辦醫預班。決定自1983年起,中央、西北、西南、中南等四所民族學院,各辦一個醫預班,為北京醫學院、北京中醫學院、中山醫學院、四川醫學院、上海第一醫學院培養預科學生。醫預班主要補授高中文化課和漢語文課。[13]
在此階段,我國高等教育處于精英化階段,民族預科教育獲得獨立自主的發展地位,成為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并在適度建設上逐步規范化和體系化。第一,民族預科在高等教育中的自主地位和作用得到確認。在1984年《關于加強領導和進一步辦好高等院校少數民族班的意見》中,提出民族班分為預科、專科和本科,并確定了預科、專科和本科各階段的培養任務。這是從國家層面以文件的形式對民族預科辦學的獨立身份進行確認,明確了將預科作為大專院校專業教育的預備教育性質,有利于對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70年代各高校預科教育職能過于分化的現象進行統一規范[14]。從此,民族預科成為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并得以長期堅持和發展。第二,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民族預科的培養目標、教育內容、管理體制等辦學要素以國家規章制度的形式確認下來,為民族預科規范辦學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階段的文件中,將民族預科的職責明確為“主要補習高中課程”;其學制為“一至兩年”(全國班學制一年,新疆班學制兩年);其招生錄取方式是從參加全國統一高考的少數民族學生中錄取,必要時可降分錄取——1980年規定的降分最大幅度為30分,1984年調整至80分;在教學內容和教材編寫上,強調著重提高文化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訓練,并結合預科班學生特點和專業學習要求,由教育部組織編寫教材;教學評價考核采用考試的形式進行,政治表現良好、考試成績合格的學生才能直接進入有關院校本專科學習;民族預科班所需經費按大學本科生標準劃撥,在獎助學金等學生待遇,參照人民獎學金標準和辦法進行;設專門機構,指定專人協調民族班、預科班的教育管理工作;強調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時由民族學生較多的省、自治區臨時選派本民族教師或者干部協助做好學生思想工作和生活管理;強調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對少數民族學生食宿方面提供方便等等。
(四)民族預科教育的多元發展階段
1999年開始,高等學校大幅度擴招,我國高等教育快速進入大眾化階段。民族高等教育也進入多元發展階段。數量的增長必然引起質的變化。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通過多種形式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中國同齡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要從現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自1999年大幅度擴大高等教育招生,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急速擴大,不到五年時間就從精英教育階段跨越到大眾化階段,從擴招前1998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9.8增加到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15%。相比其他國家,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速度快、規模巨大,到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年均增長13.2個百分點,2007年全國高等教育總規模超過2700萬人,成為世界上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國進入高等教育大國行列。與全國大學生數量驟增形成對比的是,盡管少數民族學生的總數相應增加,但少數民族在校生所占比例反而出現下滑。[15]
為盡快完成擴招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重任,推進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發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增加了預科生培養高校的數量和類別,越來越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舉辦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民族預科教育走上了發展改革的快車道。2000年,教育部在《關于下達2000年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招生計劃的通知》中提出,要擴大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數量,中央部委所屬高等院校的民族預科班招生人數擴大到3000人左右,“辦學重點是逐步提高辦班的層次與質量”。[16]2002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中提出,擴大民族預科辦學規模,民族預科教育招生規模,“以上學年招生規模為基數,并按上學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招生平均增長比例,確定當年國家部委及東中部地區所屬高等學校民族班和民族預科班的招生規模。”[17]1999年,教育部、國家民委擬定內地高校2001年至2005年間,每年為新疆培養1000名左右少數民族本專科生[18]。2003年10月,教育部、國家民委則確定內地高校2006年至2010年間,每年為新疆培養2000名少數民族本科生[19]。內地高校支援新疆培養的少數學生要先讀預科。
二、民族預科教育創造了獨特培養模式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民族預科在辦學實踐中,形成了多種形式、行之有效的預科教育培養模式。有集中辦學、以預為主的廣西模式,也有分散辦學、“預本銜接”的內蒙古模式,還有以補為主、重視語言的新疆模式。
(一)廣西模式
為了改變廣西民族地區教育落后的狀況,廣西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采取了在高校開辦預科班的特殊有效措施。廣西民族預科建于1953年,1979年恢復招生后,先后經歷過20世紀80年代前分散辦學、20世紀80年代初期廣西醫科大學等4所高校委托廣西民族大學集中培養、再到1986年后的再分散培養、最終于1992年自治區政府作出“集中辦大學民族預科班”的決定,實行全區民族預科集中于廣西民族大學培養,2003年自治區決定在廣西民族大學建立“廣西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成為全國最早實現民族預科集中辦學的典型,形成了“集中統一辦學”的廣西模式。[20]該模式有以下特點:首先,堅持民族性的原則,把保障農村貧困少數民族享有平等教育機會作為基本的價值取向。在招生上,堅持民族預科生都是境內少數民族子弟,并且符合43個老、少、邊、山、窮縣的少數民族和農業人口考生。而且,為了生源質量,采取適當降分,擇優錄取的辦法。其次,堅持集中性的原則,走規模化集中辦學的路子,以提高民族預科辦學的效益。在管理上,堅持所有的民族預科生,全部集中到廣西民族大學(原廣西民族學院)統一教學和管理,一年后,德智體等考核合格,直升到區內各高校本專科學習。再次,“以預為主,牢固基礎,增強能力”的培養原則。由于廣西少數民族普遍使用漢語,漢語具有族際語言的屬性,為了適應廣西民族預科生和集中辦學的特點,不再專門進行漢語強化訓練,而是從實際出發,按照“一主二副三兼顧”的原則,優化課程設置,即突出三大主干課(數學、語文和英語),加強對口專業課,兼顧綜合能力課。最后,因材施教,重視改革。針對民族學生學情不同,分層分類進行教學實驗和教學改革,對課程教材進行改革創新。設立預科教材基金,自編20冊近300萬字的民族預科教育教材。在全國統一英語、數學和語文三門主干課教材之后,又主動編寫補充教材和輔助教材。廣西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辦學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內蒙古模式
內蒙古民族預科教育模式是在民族地區普通高校實行分散辦學的民族預科教育。內蒙古民族預科最早興辦于1956年,也是我國最早創辦民族預科教育的地區之一。由于內蒙古學生整體素質較高,各高校具有鮮明的學科專業特色,因此,各校一直采用分散辦學、“1+4”方式進行辦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預科教育體系。如內蒙古大學是唯一的211綜合性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則是最早建立的師范類高校,內蒙古財經大學是唯一財經類高校,內蒙古工業大學以理工科專業見長,內蒙古農業大學以林業、畜牧專業著稱,內蒙古民族大學的臨床醫學、動物醫學等專業獨具特色,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的蒙古族學生占絕對多數。內蒙古大學建立了民族預科教育專業分流機制,以綜合素質測評作為專業分流的主要依據;內蒙古財經大學研發民族預科生專業分流軟件,提高工作效率;內蒙古師范大學則對預科生進行追蹤調查和教育評價。總體而言,各校努力“打破文化基礎教育為主的預備性教育模式,建立預科教育與本科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實現預科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效銜接”,按照“預本銜接”的原則,努力構建“預本一體化”的教育教學體系,同時,不斷強化“預本銜接”的教育評價體系[21]。內蒙古模式為民族預科辦學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另一個重要樣板。
(三)新疆模式
新疆預科教育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首先,根據新疆地廣人稀、校情差異巨大的特點,新疆高校采用“分散招生,學校與專業提前定向”的辦學方式。新疆預科采用一年制預科和兩年制預科并行的培養方式,且高校主要為自己培養本專科生源,各高校預科生的專業也都是入學前就已經定好了的。絕大多數高校實行為本校培養預科生的一年制教育模式,主要進行漢語教育,只有新疆財經學院漢教部實行兩年制預科教育。其次,“預補結合以補為主”。根據新疆學生主要為“民考民”少數民族學生,文化基礎較差,漢語的語言基礎較差,新疆高校普遍采取以補充學習漢語言為主,其他文化基礎課程為輔的方式。如,從20世紀的80年代,新疆預科基本就以漢語為主。1980年代基本就是《基礎漢語》這門課。1990年代則增加了《口語》《聽說》《寫作》等課程。21世紀后則出現了HSK分級分課程教學,如新疆師范大學為一年制預科開設了《初級漢語教程》《中級漢語》《中級漢語聽和說》《漢語聽力教程》《漢語閱讀教程》《HSK指南》等課程;為兩年制預科開設了《中級漢語》《中級漢語聽和說》《中級漢語閱讀》《中國文化概論》《高級漢語》《高級漢語口語》《高級報刊閱讀》《古代漢語》《閱讀與欣賞》《數學》《英語》《漢語書法》《漢語寫作》等[22]。最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新疆大學建立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管理模式,以學校、學院、班級三個層級,加強五觀、五個認同教育,牢固樹立愛國愛疆、民族團結的主人翁精神。
三、我國民族預科教育的偉大成就與中國經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民族預科教育得到空前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的發展,成為造就少數民族高級人才的金色橋梁。
(一)民族預科是黨的民族政策的成功實踐
民族教育是教育工作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交匯點。民族預科教育政策是中國促進高等教育機會平等政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項政策,它對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的少數民族實施優惠招生和補償教育[23]。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關涉民族團結進步、國家統一和社會繁榮發展的大事。根據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相對落后、人才稀缺的實際情況,黨和國家從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民族高等教育,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推動民族高等教育飛速發展,實現民族之間平等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國家穩定,產生了積極作用。在民族預科教育改革發展實踐進程中,通過民族理論與政策的學習,各民族廣大師生對“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的思想認識不斷加深,不斷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加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各族兒女在高校學習生活過程中,開闊了眼界,拓展了視野,夯實了知識,提高了能力,進一步增強了改革開放成果的獲得感,增強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鞏固和發展。
(二)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預科教育體系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過民族干部文化補習、高校預備教育和規范的高校預科教育等三個階段,我國民族預科教育體系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的民族教育體系。所謂多層次,指民族預科既有高校專科、高校本科,也有高校研究生層次的預科。所謂多類型,指民族預科既有專為新疆、西藏定向招生、定向培養的新疆預科班、西藏預科班,也有重點高校招生的面向全國各少數民族的全國班。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例,中央民族大學預科部既有以漢語補習或數理化補習為主的新疆班,也有西藏的醫預班,還有為本校招收的預科生,以及為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50多所高校招收的全國班預科生[24]。這些民族教育辦學方式,適應了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少數民族學生高等教育入學需求,擴大了少數民族學生高等教育入學機會。
中國特色的民族預科教育體系還體現在形成了一系列從入口、過程到出口的內涵豐富的制度體系。如民族預科招生中,形成了穩定的定向招生、定向培養、降分錄取等做法,已經成為民族預科教育制度中的重要一環。而獨具特色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相得益彰的民族預科課程體系,保證了民族預科教育教學的穩定性與靈活性。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思想育人、注重民族團結教育成為民族預科教育的重要原則。這些已經成為民族預科教育的基本遵循。與此同時,民族預科教育體系隨著時代演進,在不斷改革創新,民族預科會考改革、集中培養、學分制管理等等改革措施,不斷提升民族教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三)民族預科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族預科為高校輸送了大量合格人才,對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各類高級人才培養起了重要作用,為探索民族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有關部委直屬的3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面向西部和民族地區招收民族預科班學生,
預科生人數增加了171.40倍(截止2017年的數據)。累計培養54萬余名各級各類少數民族人才[25]。特別是2002年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我國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截止2017年,近15年我國累計少數民族預科在校生人數為51.7萬名,年招收3.45萬余名來自全國55個少數民族的預科學生,預科生人數年增長率達到5.41%。2017年普通高校少數民族本專科學生人數為2753.59萬人,占全國本專科生總人數的9.04%,而1950年全國僅有少數民族大學生1285人,僅占高等教育學生數量的0.93%[26]。70年來,普通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本專科)人數占全國高等教育學生數量的比重提高了9.7倍。
如下表所示。
目前,民族地區的大批黨政領導干部都是經過預科進入高等院校學習培養出來的。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已經成為民族地區各個行業、各條戰線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長為少數民族的代表人物或黨和國家的領導人[27]。
(四)民族預科教育形成了可資借鑒的中國經驗
第一,辦學模式多元化。一方面,探索了集中辦學的教育模式。為扭轉主體龐雜、結構松散、機構繁多、規模較小、效益低下的辦學格局,在肯定廣西民族預科教育集中辦學模式創新和教育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教育部頒布《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首次提出,“支持高等院校擴大定向招收少數民族學生和建設民族預科教育基地”,并從2000年起,鼓勵和支持設立民族預科教育基地。2002年,我國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國發[2002]14號),提出在規范預科生辦學經費標準及招生辦法的同時,加快建設民族預科教育基地,深化改革,不斷提高少數民族預科教育質量。2005年,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民族班管理辦法》(教民[2005]5號),決定從2005年起,全國高校本、專科預科階段培養實行相對集中辦學,不集中辦學的,取消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屬高等學校舉辦招收少數民族預科班的資格。另一方面,為適應新時期民族預科教育辦學的多元化需要和進一步提高民族預科教育的針對性,2018年,教育部提出重點高校自主辦學,不再進行統一集中辦學。
第二,課程模式的多元化。探索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結合的課程模式。在探索校本課程的基礎上,20世紀末,國家開始探索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結合的課程模式。1999年,全國民族預科教育主要科目使用統編教材。2005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民族班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民族預科班實行統一教學計劃、統一教材、統一教學標準。”“漢語文、數學、外語、計算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思想政治等基礎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制定,使用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編寫的民族預科班統編教材。其他課程教材由預科培養學校自行確定。”[28]2010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高層次骨干人才碩士研究生基礎強化班管理辦法》提出,要統一教學計劃、統一教材、統一教學標準。規定課程使用預科班統編教材,其他教材由預科培養學校自行確定。[29]
第三,建構預科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突出表現為建立健全會考結業制度和教學質量監測制度。2000年,教育部發布《關于下達2000年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招生計劃的通知》指出,“預科結業考試由各預科辦班學校組織。”2001年,教育部下達《關于200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民族預科招生來源計劃的通知》,提出“預科結業考核和結業證由各預科培養學校組織和印發;合格者升入高校本(專)科學習,不合格者可保留一年預科學籍,考核仍不合格者退回原籍。”有關結業考試的規定是在1984年《關于加強領導和進一步辦好少數民族班的意見》的基礎上的發展,確定了高校自主組織預科結業考試的形式,明確考核合格者升入高校進行學習,同時針對考核不合格者提出了相應的管理辦法。2015年8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指出,要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探索實施高校民族預科階段結業會考制度,不斷提高培養質量。《決定》是對結業會考制度的進一步規范,是對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制度的建構和完善。高校對學生的培養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教育部民族教育司2017年工作要點》提出,深化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教學改革,組織開展會考和監測工作。2018年3月,《教育部民族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點》指出,要進一步強化教育管理服務,科學規劃內地民族班布局,制訂進一步辦好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班的指導意見,繼續組織開展會考和教學質量監測工作,促進會考制度的完善。
總之,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族預科教育在發展中不斷改革,在改革中促進發展。民族預科教育作為民族教育事業的亮麗名片,也是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特色品牌,被譽為“造就少數民族高級人才的金色橋梁”。
參考文獻:
[1]韋鵬飛.造就少數民族高級人才的金色橋梁——普通高等院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60年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民族教育,2009(10):10-12.
[2]宋太成、劉翠蘭.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1):101.
[3]馮建新,周道軍.中國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發展述評[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5):39-44.
[4]張應強,精英與大眾——中國高等教育60年[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2.
[5]中南民族大學校史編纂委員會.中南民族大學校史(1951-2011)[M].武漢: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413-420.
[6]唐紀南,張經澤.中國民族院校發展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39-46.
[7][15][23]敖俊梅.中國促進高等教育機會平等政策的回顧——基于1950年以來民族預科教育政策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5-8.
[8]教育部、國家民委《關于加強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見》[EB/OL].(1980-10-09)[2015-10-2].http://www.seac.gov.cn/art/2004/6/29/art_142_100471.html.
[9][12][13][26]吳仕民主編.中國民族教育[M].北京:長城出版社,2000:460-461.
[10]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教育司.新時期民族教育工作手冊[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25-26.
[11]國家民委網站.教育部關于1980年在部分全國重點高等學校試辦少數民族班的通知[EB/OL].(1980-10-09)[2004-06-29].http://www.seac.gov.cn/seac/xxgk/200406/10 75733.shtml.
[14]唐紀南,張經澤.中國民族院校發展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34.
[16]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J].民族研究,1998(2).
[17]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EB/OL].(2002-07-07)[2015-12-08].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658.htm.
[18]《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200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2.
[19]鄭雪松.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
[20]林志杰.論中國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的定位及途徑——以廣西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建設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125-129.
[21]寶樂日,特木耳巴根.內蒙古民族預科教育綜合改革探析[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5(3):89-92.
[22]武金峰.新疆高校民族預科教育模式與全國民族學院預科教育模式比較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146-151.
[24]2018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做好高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自主培養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18年開始,中央部屬高校預科生自主培養.
[25]2009年以前的預科生數據來源于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原司長韋鵬飛的《造就少數民族高級人才的金色橋梁——普通高等院校少數民族預科教育60年的回顧與展望》(發表于《中國民族教育》2009年第10期),2009年以后的預科生人數及普通本專科人數數據均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2年至2017年教育統計數據.
[27]嚴玉明.21世紀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2):33-38.
[28]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民族班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5年,Z2期.75.
[29]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高層次骨干人才碩士研究生基礎強化班管理辦法》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51/201009/xxgk_108628.html.
收稿日期:2020-11-20 責任編輯:許瑤麗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新中國成立70年民族預科教育發展歷史與經驗研究”(課題編號:BMA19003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朱為鴻,西南民族大學教育學與心理學學院院長、研究員,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四川 成都 610041 胡炳仙,中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政策和民族教育研究;胡綺軒,武漢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院校治理和民族教育研究。湖北 武漢 430074